百年华西

citejia

<h3>华西之于成都犹如牛津、剑桥之于伦敦,清华、北大之于北京。</h3><h3><br></h3><h3>华西坝老建筑格局形成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由数十幢风格各异建筑组成,兼具中西方建筑艺术与文化底蕴,形成大气磅礴的建筑博物群,无处不显示着典雅而独特的神韵,生动地展示着这座百年校园的绝代风华。</h3> <h3>1910年(清末宣统二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的美以美会、公谊会、英美会、浸礼会、圣公会,五个基督教差会在成都南门外锦江之滨,南台寺之西创建了私立华西协合大学。</h3><h3><br></h3><h1></h1><h3>1912年,校方在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等国专门举办了校园建筑设计竞赛,英国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综合中西方建筑工艺元素的方案被选中。此总体规划和设计在当时中国学校中是独一无二的,堪称近代成都建筑的典范之作,被当时的建筑师们视为样板,竞相效仿,并被中国其它大学所采用。这些建筑都具有大屋顶、青砖黑瓦、斗拱飞檐等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而建筑布局中轴对称,屋顶上的塔楼、烟囱、雉堞,却显示出西方庭园的风格。后续工程由加拿大传教士苏维廉担任总工程师主持修建。</h3><h3><br>当年修建这些教学楼的资金主要由美籍校长毕启募集而来。</h3> <h5>1942年落成的华西协合大学医院 </h5><h5>( 图片来源:耶鲁大学)</h5> <h5>老校门最初设计图</h5><h5>(图稿来源:荣杜易)</h5> <h5>1910年落成的华西协合大学老校门已拆除<br>( 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h5> <h3>华西学宫中西合璧,校园花木扶疏。而今华西坝上,已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h3><h3><br></h3><h3>百年来这些建筑不仅为培养学生提供了教学场所,而且也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是这所学校和城市的文化基因。</h3> <p class="ql-block">机缘巧合,今能与这经典老建筑相遇,轻轻触摸这份文化的厚度,静静聆听这段历史的足音,看看如今。变化的只是流淌的岁月,不变的是那份敬畏,在知识唤醒智慧的空间,以及越来越自然的融入和深深喜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幸,置身于深厚底蕴的老建筑感受其独特魅力,拨开砖瓦草木间,寻踵觅迹那深埋着些许记忆,表达自己所思所感……</p> <h5>摄影:@悠闲 / @lixinbao</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怀 德 堂</b></h1> <h5>事务所设计手稿<br>(图稿来源:荣杜易曾孙Andrew George)</h5> <h5>1919年落成的怀德堂 </h5><h5>( 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h5> <h3>怀德堂,由美国纽约罗恩甫夫妇为纪念白槐氏捐建。1915年动工,1919年建成。原为校行政事务办公室及礼堂,文科教室等,现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办公楼。</h3><div><br></div><div>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h5>本节摄影:雁洪 / @悠闲</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万 德 堂</b></h1> <h5>1920年落成的万德堂 </h5><h5>( 图片来源:耶鲁大学)</h5> <h3>万德堂又名明德学舍,1920年竣工,由美国印第安纳州浸礼会万德夫妇所捐建。该楼最大的特点是屋顶上建有一个两层的中式攒尖顶圆亭。</h3><div><br></div><div>上世纪50年代初,成都进行市政建设,确定以市中心原明代蜀王府“皇城为中轴线”,修建一条南北贯通的中轴线。明德学舍正好位于中轴线上,很幸运的是万德堂1960年被迁建复原到华西坝中轴线旁——华西钟楼东侧。</div><div>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h5>本节摄影:@悠闲 / @河畔蓝天 / @彬彬</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合 德 堂</b></h1> <h5>1920年落成的合德堂 </h5><h5>(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h5> <h3>合德堂,又名赫斐楼、第四教学楼,于1915年动工,1920年建成,加拿大美道会为纪念最早到中国西南传教的美国人赫斐秋所捐建。现为成都美国海外留学中心。</h3><div><br></div><div>赫斐楼采用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方形塔楼与单檐歇山顶为主的中西结合方式建造的。在中式传统大屋顶上建有西式塔楼是很有创意的。赫斐楼的重檐是坝上老建筑中最多的,有五重。门楼上的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方形塔楼给整座大楼增添了庄重肃穆感。</div><div><br></div><h3>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5>本节摄影:@河畔蓝天</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嘉 德 堂</b></h1> <h5>1924年落成的嘉德堂 </h5><h5>( 图片来源:耶鲁大学)</h5> 嘉德堂位于华西钟楼之东侧,又名生物和预防医学楼,第一教学楼,1924年竣工,美国夏威夷的嘉德尔顿医生夫妇为纪念其子所捐建。现为华西基础医学院的解剖楼。<div><br><div>嘉德堂的门楼在一排斗拱下是一典型的中式木牌坊门楼,石栏杆后四根大圆柱的上端有四只木刻凤凰装饰物作为支撑木,檐口造型呈波浪线的效果,屋脊的两端有两只很夸张的动物。门楼台阶的石栏杆由红沙石构成,栏杆的望柱上雕刻有一条龙,石栏板上刻有中国传统祥云图案。嘉德堂屋脊上两对怪异脊兽咬住了一团火,以达到镇邪防火之意。</div><div><br><div>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div> <h5>本节摄影: @悠闲 / @仙风道骨</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5 style="text-align: left;"><b>华西坝的标志</b></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钟 楼</b></h1> <h5>1926年落成的钟塔<br>(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h5> <h3>钟楼,1926年落成,由美国纽约亚克门·柯里斯医生所捐建。钟楼南倚月荷池,北临人工渠。塔顶原为哥特式造型,悬挂一口大钟,逢正点钟声响彻数十里,铭刻“为了纪念基督,我们的指引者和救世主。至高之处,荣耀归于神。在地上,平安归于人们。”</h3><h3><br></h3><div>1954年,钟楼去掉原来的哥特式塔顶,改建加高成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中最为复杂的十字脊歇山顶。<br></div> <h3>钟楼映荷</h3> <h3>“华西坝的钟声,不同于深山古庙的,使人静心寡欲,超越人寰的钟声。它唤起人内心求知的渴望。”</h3> <h5>本节摄影:雁洪 / @悠闲 / @CICI /@仙风道骨 / @彬彬</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懋 德 堂</b></h1> <h5>图书馆内部结构设计手稿<br>(图稿来源:荣杜易曾孙Andrew George)</h5> <h5>1926年落成的懋德堂 </h5><h5>( 图片来源:耶鲁大学)</h5> <h3>怀德堂对面是懋德堂,又名图书馆及博物馆,1926年竣工,美国赖孟德夫妇为纪念其子所捐建,该建筑落成后为大学的图书馆。1932年,二楼作为古物博物馆。现为华西医学展览馆。</h3><div><br></div><div>懋德堂正面入口为中式牌坊门楼,柱基石、大圆柱以及屋顶的脊兽都很有特色。图书馆大厅是有室内回廊的阅览室,二层回廊上出现连续的西式半圆形拱券,拱券柱上雕刻有西方人最喜爱的老鹰图案。</div><div>懋德堂屋脊的脊兽为二龙吐水,寓意避火,二龙中间为一古人用的书桌——几案,上有一本书,明确表明了图书馆的功能。英国建筑师荣杜易是完全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脊兽的作用,镇宅避邪,驱除妖孽,佑护平安。</div><div><br></div><h3>2013年5月懋德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5>本节摄影:@悠闲</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育 德 堂</b></h1> <h5>教育学院大楼设计手稿<br>(图稿来源:荣杜易曾孙Andrew George)</h5> <h5>1928年落成的教育学院大楼 </h5><h5>(图片来源:耶鲁大学)</h5> <h3>怀德堂西侧是教育学院大楼,又名嘉弟伯教育学院,第五教学楼,1923年英国嘉弟伯氏捐资修建。是基础医学教学与科研使用。</h3><h3><br></h3><h3>不知何故该楼在1928年竣工时并未按照设计图纸完成。该建筑的特点是大楼的门楼是由西式半圆形拱券门构成的,台阶为中式垂带踏跺式。一、二层的屋檐的斗拱是从墙体上直接挑出的简化一斗三升结构。</h3><div><br></div><div>1948年,为了创办乡村建设学院,傅葆琛与教务长蓝天鹤拜会了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刘文辉当即捐献10亿国币补建这教育学院大楼的西头。</div><div><br></div><div>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h5>本节摄影:@悠闲 / @CICI</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懿 德 堂</b></h1> <h5>1941年落成的化学楼 </h5><h5>(图片来源:耶鲁大学)</h5> <h3>与嘉德堂相对而坐落于钟楼西侧的是化学楼,第二教学楼,是抗战时期为了解决内迁来华西坝的几所大学,以及东道主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的教学用房而联合出资修建的一栋教学楼,该楼1941年竣工。为纪念1930年在华西坝遇害的华西协合大学副校长、化学教授苏道璞,该楼被命名为苏道璞纪念堂。</h3><div><br></div><div>加拿大建筑工程师苏继贤在设计化学楼时,为了保障大楼的安全,在该楼的前面修建了一中式小亭作为附属建筑物,专门用于储放易燃易爆的实验物品。</div><div><br></div><div>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h5>本节摄影:@悠闲</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启 德 堂</b></h1> <h5>1928年落成的医牙科楼 </h5><h5>(图片来源:耶鲁大学)</h5> <h3>医牙科楼位于人民南路西侧、华西坝西北角,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道会所捐建。开始是建的东西相对的两幢建筑,在1928年竣工,东边为医科楼,西边为牙科楼,总称其为医牙科楼。上世纪40年代初修建了中间部分把两头的医牙科楼连结成一栋楼。该楼的门楼前台阶是两层御路踏跺式石级阶,两边栏杆望柱上雕刻着龙,在台阶中间有分别代表中国文化“阴阳八卦”和西医的象征性标志“蛇杖”的石刻图案。现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h3><div><br></div><h3>1910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的五个基督教差会创办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时,只开设了文科和理科,没有医科。加拿大差会的成员认为开设医科、培养中国医生是很重要的,他们认为医学传教是传播基督教不可缺少的部分。因而在他们的努力下,1914年和1917年大学分别开设了医科与牙科。</h3> <h5>本节摄影:@悠闲</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志 德 堂</b></h1> <h5>1924年落成的加拿大学校大楼 </h5><h5>(图片来源:加拿大老校友后代)</h5> <h3>从人民南路进入华西校区西区前行百米的左边为加拿大学校大楼,1915年动工,1924年竣工,是来四川的传教士的子女寄宿读小学和中学的地方。</h3><div><br></div><div>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外籍人士离开华西坝回国,加拿大学校也就关闭了,该大楼就作为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学楼。</div><div><br></div><h3>2016年11月9日,由“老照片项目组”与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创办的,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在志德堂开馆。</h3> <h5>本节摄影:@悠闲</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广益大学舍</b></h1> <h5>1925年落成的广益大学舍 </h5><h5>(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h5> <h3>广益大学舍又名稚德堂,1925年竣工,英国公谊会亚兴氏所捐建。该学舍大楼屋顶是中式的歇山顶,屋顶下的重檐是一楼的屋檐,入口为中式木牌坊门楼。该学舍大楼原为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教学楼及学生宿舍,现为华西幼儿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华 西 医 院</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大楼1942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英国庚子赔款基金会、中国基金会、医科毕业同学及教会捐款修建。</h3><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该楼占地80余亩,病床500张。医院大楼的外形呈凹字形,长长的屋顶上有一水塔楼,屋顶拐角处有一个中式八角攒尖顶重檐的塔楼。医院大楼与医牙科大楼合围形成庞大的建筑群,现在此楼为华西医院的行政楼。</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口腔医学博物馆</b></h1> <h3>博物馆原为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始建于1928年。医院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建成了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h3> <h5>本节摄影: @CICI</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校 长 楼</b></div><div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br></b></div></h1><h3 style="text-align: left;">校长楼,建于1920年,一楼一底檐廊式的建筑,是而今保持得最具原汁原味的华西坝的房子。斑驳卷皮豁裂的木柱,有些风化剥落的覆盆式石础,嵌着玻璃几何线条的细卵石小径,圆形的花台……一年复一年的老去,只有小楼前的罗汉松、房后的香樟树和小院门檐上爬满的七里香青藤,一年复一年的翠绿葳蕤。</h3><h3><br>让人念想起当年华西协合大学的三位校长:毕启、张凌高和方叔轩。</h3> <h3><font color="#010101">毕启于1913年当选华西协合大学首任校长,1930年改任华西协合大学校务长,1946年退休回国。在华服务40余年,他在联合五差会的力量,倡办华大;募集巨资,兴建华大校舍建筑;特聘中西教授,举办校园企业,促进中西方交流都为中国的现代大学教育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毕启担任校长时间为1913年至1930年,他开创了华大的基础。卸任校长后,他自1930年到1946年改任校务长,继续为华大联络海外内,募集资金,四处奔波。</font></h3> <h3>张凌高,华大的第一任中国人校长。他从1930年至1946年但任校长,他主持了 一系列校政改革措施,他提高了华大的声誉。</h3><div>张凌高1914年考入华大文科就读,1919年毕业,获文学学士,1920年赴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1922年获文学硕士。1932年3月再次赴美,入德鲁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1933年以《采纳美国福利方法用于华西》为题论文,通过德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答辩。</div><div>张凌高与基督教关系渊源很深。他是得到教会的直接支持才两度赴美留学。</div><div>张凌高在主持校务期间,推行校政管理的中国化,他提出学校教育的统一思想应当为孙中山的遗教: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校训是:仁智,忠勇,清慎,勤和。</div> <h3>方叔轩(1883—1982年),四川成都人。1919年毕业于华大教育系。方叔轩继承前任张凌高校长办学风格,提出研究工作“至为重要”。当时华大开办近40年,毕业同学数达二千余人,遍于国内外。方叔轩倡议“本校将来之发展,亟有待于校友之扶助”,提出加强校友与学校的联系,“精神相通,则群力合作之功,得以表现”。</h3><div>毕启、张凌高和方叔轩都为中国近现代优秀教育家,三人间彼此虽说角色转换,却以君子之风相处,人事安排虽说上上下下而相互之间关系却为彬彬有礼,而秉承一种契约的合作理念,以华大为重,不计名利得失,三位校长始终有一种奉献态度与担当的精神。</div> <h3>有幸,站在校长楼前,对他们深深致敬!</h3> <h5>本节摄影: @CICI</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图 书 馆</b></h1> <h3>1982年在距懋德堂不到50米地方新建的一栋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至今。</h3> <h5>本节摄影:@悠闲</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体 育 馆</b></h1> <h5>本节摄影:@彬彬 / @CICI</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闲 庭</b></h1> <h3>长风诵弦歌,岁月洗铅华。而今华西,琼楼谐园,飞阁流丹,鸟鸣树丛,蝶舞花间……</h3> <h5>本节摄影:雁洪/ @悠闲/ @仙风道骨 / @一颗石 /@林家铺子</h5><h5>(文史资料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h5><h3><br></h3> <h3>2020年疫情下的华西</h3> <h1><b>百年华西,人事时空,风云际会。<br>百年华西,莘莘学子,勇担大义。<br>百年华西,育栋梁之才,结科研硕果,铺展着一部波澜壮阔的近代华章。</b></h1>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后 记</b></h1><h3><br></h3><h3> 一个人,对一份独特文化的痴迷之深,对一种人文精神的震撼之深,源自于内心喜爱与共鸣。</h3><h3><br></h3><h3> 我深深地痴迷于华西坝独特的建筑艺术。历经三年时光,拍摄四时之景,查阅文史资料,终成此稿。虽粗糙拙浅,尚需精拍细摄,实属不易。</h3><h3></h3><h3><br></h3> 我记录历史,传承历史,只为被这份厚重文化所感召。历史在演变,城市在变迁,建筑终会消失,而不变的是一份人文情怀,对经典的致敬。<div><br><h3></h3><h3> 我会一直在路上,以匠心,精耕细琢,展现属于自己的原创故事。</h3><h3><br></h3><h3> 感谢摄影朋友们在酷暑严寒中为我定格每一张精彩瞬间,在此深深致谢!</h3></div><h3><br></h3><h3> 赐特佳2018年立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