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客家凉帽是一种汉族特色民俗文化。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客家妇女要和男人一样下田种地,那时的妇女不能随便抛头露面,戴上有帽帘的凉帽外出就可避免违俗。此帽经过不断改良,慢慢发展成今天的客家女性专用的凉帽。</h3> <h3>凉帽的传说</h3><div>相传几百年前,在连年战乱中,从北方逃来的难民中有位皇亲贵族公主,逃到南粤一带的一个小山村,敌兵追杀过来,这个山村正在织篾的几位篾匠,机灵地把织竹帽的半成品扣在逃来的女难民头上,旁边的客家妇女用黑布头巾往竹帽上一搭,挡住了脸庞,拉她们在田里劳作,躲过了一劫。</div> <h3>凉帽的记载</h3><div>客家凉帽是客家人的一种穿戴习俗,从北宋年间就有了苏东坡的“苏公笠的” 记载,至今约有1000年的历史。相传是北宋年间,苏东坡被贬惠州,有一天见爱妾王朝云顶着烈日在花园打理花草,为了爱妾不受日晒雨淋,就在当地竹笠的基础上,中间开一孔以适应发髻的凉帽给她用。人们纷纷效仿,于是成了后世的客家凉帽。</div> <h3>凉帽的特色</h3><div>客家凉帽在历史凉帽的传承中经过不断地改编和优化,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客家凉帽用薄薄的竹蔑片编织而成,外形颇似竹编平坦的米筛,凉帽的顶部镂空,边上缝布,帽沿四周垂挂着12CM来长的彩布,未婚的姑娘还要在垂布的两端挂五颜六色的彩带。彩带是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历来为当地客家妇女所喜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div> <h3>客家凉帽外形颇似竹编平坦的米筛,中心开了个圆圈,帽檐缝上一条条柔软的绸布,作为遮挡太阳的帽帘,沿着帽帘还垂下两条穗带。客家妇女喜欢戴上这种凉帽去干活,轻巧、凉爽、遮阳,除了短帽帘的凉帽,还有垂到肩膀的长帽帘凉帽,戴上去都显得美观大方。</h3> <h3>凉帽的民俗</h3><div>客家凉帽戴在头上,从帽穗颜色可以区分是未婚还是已婚。未婚女孩的凉帽花带花穗是白色,已婚少妇花带花穗是红色,中老年妇女多用青色、黑色或红绿黑杂色。女孩子出门、下地、赶集,都是拿白色穗带凉帽,绝不拿其他颜色的,哪怕是母亲的或临时戴一下。宁可不戴,也不让人误会。戴凉帽既轻便又可防太阳辐射而凉爽,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流行至今。</div> <h3>凉帽的制作工序</h3><div>凉帽外形简单,制作技艺一点都不简单。客家凉帽的制作工序共22道,除了竹织编制,还有织染缝纫、上帽等复杂工序。凉帽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破篾仔”,就是把竹子加工成厚度不到1毫米的竹篾,再将竹篾编制成凉帽的帽笪。除了“破篾仔”这道工序难度高,把染好颜色的绸布捻成帽褶也很讲究手工。用一块绸布,用水浸湿之后抚平,放在一块长条形模板上,熟练地捻起帽褶,捻好之后用木板压实并晒干成型。</div> <h3>一片片均匀的竹篾到了客家妇女的手中后,她们就开始编制竹帽的中心部分。完成之后,她们还有扫桐油、剪帽圈、捻帽褶、编“帽蛇”、削帽框、弓帽、合帽、扎藤等一系列的工序需要完成。互相交织的竹篾在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中变成精美的凉帼,它承载着客家文化的古朴本质。</h3> <h3>客家凉帽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但是现在会做客家凉帽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也越来越少见到这种客家凉帽了。</h3><div>小小的凉帽看似或许没有那么起眼,却也凝结了客家人在竹编、布艺、染制、油漆工艺技术方面的智慧,同时也是客家精神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客家人传统文化与梦想,不断发展前行。</div> <h3>本篇图文摘录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