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凤阳看望关愛知青的好书记 一感恩怀旧之旅第一站

寸心

<h3>四十八年前的九月二日,我们和本市200余名知青伙伴,乘着列车跨过南京长江大桥,来到淮北平原插队。难忘的青春岁月里,我们有幸结识了关心爱护知青的好书记赵启云先生。近五十年过去了,难忘当年赵书记的慈悲关愛,曾经温暖了背井离乡、远离父母的我们,而今赵书记已经九十多岁了,听说依旧记得许多知青的名字…非常感谢胡云霞终于联係好了赵书记的儿子赵保平,今天,保平亲自驾车,载着胡云霞、刘明玉、芦淑珍去凤阳看望赵书记。</h3> <h3>今天恰巧是"五四"青年节,多么有意义的日子,回想当年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至今已经过去整整五十周年,无论历史如何定论,我们今天只为了自己难忘的青春岁月,开启此番感恩怀旧之旅。保平是老司机,为了赶时间,早上六点半左右就出门上路,分别接上我们,由马和轮渡过江。</h3> <h3>前方是全椒平安桥,桥上走一走,吉祥又平安。</h3> <h3>我们四人加起来计二百六十岁!</h3> <h3>一路前行,经和县,全椒,滁州,定远,至风阳,四个多小时,驱车200多公里,途中赵书记两次打电话给保平,问询我们走到哪里了,老人家的牵挂,让我们心里暖暖的,期盼着和他的尽快相见。十一点五十左右,终于到了赵书记的家乡:凤阳县大庙乡东陵村,曾经皇天厚土的风水宝地,保平直接把车停在了院门口…</h3> <h3>赵书记是土改后,从农村走出来的第一代基层干部,五十年代听从组织按排外调固镇工作,顾不上照顾家中妻儿老小,八十年代为照顾家庭提前退休回了家乡。说起来,赵书记也是老革命了,其家庭在解放前就是新四军的保垒户,1949年解放后,赵书记就当了村长,1954年当了乡长,赵书记家中虽贫寒,但因父亲通些文墨,重视文化,所以送他上过私塾,这为他参加工作后的自我学习提升,打了些基础…见面后叙家常时,赵书记和保平淡淡地说着这些,在我们心中激起的,却唯有敬佩。</h3> <h3>赵书记目前住的老房子,陈旧简朴,但是生活尚方便。</h3> <h3>四十五年没见了,如今九十二岁的赵书记依旧慈祥精神,芦淑珍用随身带的电子心电仪给老人家量了量,血压138/80mg,心率72/分,问老人家吃什么药?赵书记说,只吃一种降压药,其他没毛病,另外,平常会常用枸杞子和黄茋泡水喝,生活上年轻时就不喜吃肉,如今也是只吃鱼虾鸡蛋蔬菜等。</h3> <h3>嬸嬸今年八十八岁了,温和慈爱的笑容在满是皱纹的脸上荡漾。老人家至今耳聪目明,行动自如,能完全自理自己和赵书记的日常生活。什么是长寿的秘诀?老俩口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示范。</h3> <h3>为了接待我们,嬸嬸和赵书记,今天一大早就起来了,早早包好了鸡蛋韭菜粉丝饺子,看见我们一进门,来不及寒暄,就立刻张罗烧锅煮饺子(柴火灶,家中也有液化气),热汽腾腾的饺子一端上桌,就催着我们先吃,这接风的饺子可真香啊!</h3> <h3>听保平说,他们村原本叫西陵村,与东陵村一界之隔,近年来才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统称东陵村。我们走出小院,随意走在村中的小路上,村子安祥宁静,有自然形成的小街道,也有卖生活用品的便民小超市,街道边的村民住宅是楼房,门口栽着好看的月秀玫瑰花,和脑海里几十年前皖北农村的模样,已经有了天壤之别。</h3> <h3>东陵村村口是有桥的,桥边不远处有一口水井,井边刻着"四清井"三个字,似乎无言叙说着几十年前的政治风雨…</h3> <h3>历史的风雨来了又过去,无论我们曾经承受了什么,时代总是在不断前进,而我们今天的生活,比较四十多年前,早已有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此刻,听着赵书记和保平关于东陵村的故事,我们急于一睹的,是这个院子外边的这个半截墙…</h3> <h3>废品收购站院子外边,这块用半截墙围起来的地方,就是如今的国家总理李克强、当年在东陵村插队时住过的知青屋原址。李克强总理:1974年至1976曾在东陵村插队,1976年后当了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当代国家领导人亦有一段和我们相同的人生轨迹,同为五O后,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经历,其实並没有超越时代局限的机会。</h3> <h3>我们和赵书记在这里也留了影,由此也记录下了叙说此行收获的特别话题,同时深深体会了赵书记,对我们的特别教诲,好在,我们过去都曾努力工作,如今好好生活,家庭幸福安康,不曾辜负赵书记的厚望。</h3> <h3>凤阳县,曾经长期是国家贫困县,如今在网上搜索的结果,是已经脱了贫困县帽子,只是可能还有待努力发展的平衡,而小岗村的故事,早已因历史性的选择而经家喻户晓;因为时间和天气关係,这次没能去看看,只能待今后了。</h3> <h3>村里新建的楼房,赵书记的小儿子也买了一套,三层高,每层层高3.8一3.4米,面积70㎡x3,已开始装修,一楼是留给赵书记和嬸嬸住的,很快,老俩口就可以住进新楼房了!</h3> <h3>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家,而赵书记老家东陵村,虽然距皇陵正门一公里多,但实际出村口就看见了景区的院墙,村子也正因毗邻明皇陵而得名。午后,保平驾车,赵书记兴致勃勃地陪着我们去看明皇陵,那可是他小时候放牧牛羊和玩耍的地方。</h3> <h3>由网上搜索可知:…明皇陵位于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初建于吴王时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二年后又两次大规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陵园占地2万馀亩。当时有城垣三重,周长二十八里,其内"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布局宏伟,规制庞大。历经 600馀载,虽经多次兵乱,但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对(原为三十二对)石象生和皇陵碑、无字碑及坟丘等保存完整。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陵墓的外围,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施工,建成后的皇陵,气象巍峨,被誉为"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h3> <h3>如今扫个二维码,就有景区语音介绍,我们匆匆来此,一路只专心听赵书记说着关于神道石象的民间传说…</h3> <h3>壮观的明皇陵神道,有三十一对(原三十二对)石象生。</h3> <h3>有的石象生腿很细,我们以为是自然分化的结果,赵书记给我们说了民间的传说轶事。</h3> <h3>历史的兴替,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留下了古往今来永远说不完的故事,供后人景仰评说。而我们感叹的是,我们寻常短暂的人生,因为时代的特别赋于,有了难忘的故事;我们流泪流汗的青春里,永远铭记的,是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h3> <h3>走出明皇陵,已是黄昏时分。放眼田野,大片大片的麦田里,早已结出了沉甸甸的麦穗,正在夕阳下随风微微起伏,很快就要收麦子了,久违了,我们曾经无比熟悉的场景!只是,如今收麦子早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打麦场也不见了…而年逾花甲的我们,却仍然记得插队时,第一次参加麦收的情景,记得打麦场上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记得逞着强,扛起的装满麦子的巴斗,记得新麦面粉贴糢的香甜…</h3><h3> </h3> <h3>往事在心中蹁跹,而芳华早已不再。感谢生话,感谢岁月,无论悔与不悔,我们曾将辛勤劳动的汗水,洒在千里平原的泥土里,脚踏实地走过的青春岁月,留在记忆里的感觉,永远丰盈美丽。<br></h3> <h3>四十五年前,我们在下乡三年以后,先后和赵书记结识,做为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农村一线基层干部,赵书记清正公道,高风亮节;做为与我们父母年龄相近的长辈,赵书记心怀慈悲,在生活上关心爱护我们,在思想上引导我们,陪伴我们走过了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和我们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也因此,当年虽然我们很快先后离开了农村,但一直直接或间接与赵书记保持着联係。</h3> <h3>此行,我们心怀感恩而来,看到赵书记及嬸嬸儿孙满堂,身体健康,生活安祥快乐,非常高兴!衷心祝福敬愛的赵书记和嬸嬸: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安享天伦之乐,祝好人一生平安!</h3> <h3>东陵村,我们永远的牵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