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资州各式各样的古桥

沱江愚公

<p class="ql-block"> 资中县,古称资州,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境内江河纵横交错,沱江横贯其间,龙水河、珠溪河、龙结河、麻柳河和濛溪河等大小河流穿梭环绕各乡镇。古时,为方便生产生活,建造了无数各式各样、各种类型的桥梁。如今,仍然保留着许多造型优美的古桥。</p> <p class="ql-block">双龙柏林村跳墩子桥(明代万历年建)</p> <h3> 据清代嘉庆二十年即1815年《资州直隶州志》记载,县境内有古桥97座。民国十八年(1929)《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县境内有古桥137座,大多建于明、清两代。也有宋代的,如城北关外的洗墨桥,“在县北关外五贤坊下,宋时建,桥下水色墨,相传为南宋状元赵逵洗墨处”。每个乡镇还有许多桥梁未记入册,如笔者文章介绍过的永兴桥。县城小东门外虾子桥,资中的州、县志里也无记载。</h3> <p>  《资州直隶州志》记载,资州东部有杨泗滩堰、韩家堰、柏麟堰、孟塘堰、骑龙堰、玉带堰、大鱼栫堰、太平堰等数十堰,均引濛溪河之水溉田。如今,濛溪河上仍保存着许多很有特色的古桥,如笔者已知的双龙响滩坝石平桥(旧名白麟桥,明代宏化年建)、双龙柏林村跳墩子桥(明代万历年建)、韩家堰石平桥、皇觉龙马村龙马桥(乾隆四十二年建)、马鞍镇杨泗滩平桥(旧名泗水桥,高数丈,建筑年代无考,为通川北要道)、马鞍乱石滩天生桥、马鞍两河口龙凤桥、苏家湾镇莫家墩石板桥等八座既坚固又壮观的古桥。据摄影师黄伟介绍濛溪河太平、狮子、苏家湾等乡镇流域还保留着几座古桥。</p> <p>  尤其是跳墩子桥异常独特的造型,常年吸引了无数游客。跳墩子桥位于双龙镇柏林村一社,据《资州直隶州志》记载,始建于明代万历年,旧名踏水桥,清乾隆时补修。用材考究、建造工艺精湛,70个蹾子石全部整料无一接缝栽入河滩石槽中,异常坚固,防洪抗震。桥形独特优美,它不同于常规的直、弧、圆、曲等桥形,而是“东歪西拐”的形状,整个桥身宛如一条“舞动的龙”。近100米的桥身仅有一个圆拱和一个平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曲线美”。</p> <h3>  著名国画家张大千的启蒙画师邑人杨春梯曾题《跳墩河图》诗:“黑夜摹行雨复多,跳墩激流奈如何;一条残竹光能借,步步遵从踏实过”。他借画跳墩子桥,示意儿孙要踏实做人。历经几百年风雨,如今的跳墩子古石桥虽未名声远播,但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去参观,其中还包括不少摄影师和媒体记者前去采风和采访。</h3> <p class="ql-block">摄影时间:2016.05.08</p><p class="ql-block">出 镜:阳光风采摄影群</p> <h3>明心寺通草沟龙桥:</h3> <h3>银山平安寨村古龙桥:</h3> <h3>双龙杨泗滩古平桥,旧名泗水桥,为通川北要道:</h3> <h3>双龙韩家墩古平桥:</h3> <h3>双龙柏林石平桥,旧名白麟桥,明代宏化年建。</h3> <p> 距离资中县古时著名的沱江水码头苏家湾镇约三公里,横跨濛溪河中段的莫家墩石板桥,据原县文物管理所(现文物局)老所长杨祖垲介绍,它是县境内最长的、最大石墩、最大石板的古桥梁。《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莫家墩桥在县东四十里,为苏家乡主太平镇之要道”。</p><p><br></p><p> 莫家墩桥长近100米,宽1.8米、桥墩25个,每墩高4米多,长3.5米,厚0.6米。一石一墩,共26块巨石铺成。每块巨石长3.5米,宽1.8米。厚0.6米。一般的桥都是用多块石料拼砌而成,而莫家墩桥是整块石墩、石板建成,古时没有大型运输和起吊机械,要将每块重达数十吨的石材运起来并安装成桥,是何等的不易啊!它体现出了古资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工匠们高超的建筑技术。在古时无水泥的情况下,资州的能工巧匠修造大桥时,将每块巨石板的一端凿成凹形,另一端凿成凸形,然后两块无缝镶嵌在一起。每个数十吨的桥墩栽入河滩石槽中,这样使整座桥异常坚固,任凭洪水猛击也不偏不倒。每墩桥面石板的中央都有一个碗口大的圆孔,桥墩上也有等距离的方正槽子,还许是以前桥面上建的遮雨棚(亭)的木桩孔。</p><p><br></p><p> 莫家墩桥建于何年?查阅《资州直隶州志》、《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均无记载,据当地老人介绍,至少有100年以上历史。在修此石板桥以前,村民们建的是简易的跳墩子桥,据传因桥的周围村民都是莫氏家族,故桥取名“莫家墩桥”。古时桥岸边坡上建了石牌坊,有记载建桥的石碑,还有保佑行人和大桥平安的石窟神像。桥两端数十上百级宽约1.8米的石阶直通山上。如今,石牌坊、石碑无存,石窟神像尚存。两岸芦苇丛生,树木、竹子成林,林荫之中有好几处古朴的农舍,风景异常的优美。据说,以前桥岸边还有商店和客栈。</p> <h3>苏家湾莫家墩古桥:</h3> <h3>双龙镇龙马古平桥(建于乾隆四十二年):</h3> <h3> 昔日资中古城,有广义河、谷田河、永兴河三条小河穿城或绕城而过,城周围又建有护城河。《资州直隶州志》记载,古时为方便行人,在县城东隅建有重龙桥、鲍家桥、镇东桥(又名东溪桥)、虾子桥,小东门外建有迎寅桥,城北建有永兴桥、洗墨桥、龙王桥,城西关外建有孝子桥、会水桥、梯云桥(又名水济桥)等十多座桥梁,使资中古城宛如一座风景秀美的江南水城。<br></h3><h3><br></h3><h3> 位于县城北磐石古城两路口的永兴桥,是古时中大路入县城必经之桥,资中的州、县志未记载,故建筑年代不详。为单孔拱桥,长24.5米,宽5米,高5.6米,孔跨1—9米,拱度二分之一,下为石台,上部空腹板拱。桥下面筑的栏河石坝,供人挑水、洗衣之用。石坝中央和两侧设计有溢水槽,使水不致淹到石坝上面。砌筑石坝的条石缝隙间除了用石灰和糯米浆粘接外,每间隔一定距离,还镶嵌了条形鹅卵石,使石坝连接更加牢固。至今桥面还可以通马车和行人,古人精湛的建造技术,还真让今人赞叹不已。</h3> <h3>资州古城北门外两路口永兴桥:</h3> <p> 位于县城东北的东元寺山脚的下虾子桥,是古时东大路入县城必经之桥。方志未记载,查文史资料,建于明洪武二年(1363),长22米、宽3.7米、高5.3米,跨径3.2米。石墩木梁石平面桥,桥面铺30块板石,每块长4米,宽1.2米,厚0.6米,重达4吨。墩上雕刻麒麟、龙、虾、马、牛、羊等装饰。这座距今650多年历史的古桥,于2013年因城市建设被埋到地下。</p> <h3>资州小东门外虾子桥遗影,建于明代洪武二年:</h3> <p>  目前,仅罗泉古镇珠溪河上仍保存着矮子桥(明代)、追远桥、一家桥(明代)、老龙桥(明代)、新桥、子来桥 、板板桥(清代)、潘家老桥(清代)、桥湾桥(清代)、龙桥(清代)十座明清时代的古桥梁。</p><p><br></p><p> 这些真是罗泉的宝贝,使罗泉具有独特的魅力,应该好好保护和利用起来啊!将吸引无数前来参观的游客。如能恢复三星桥和宝塔,恢复子来桥原貌,重现“江塔秋风”、“子桥夜灯”两景,罗泉古镇更有吸引力。</p> <h3>罗泉古镇新桥(建于清代):</h3> <h3>罗泉古镇追远桥(始建于明代):</h3> <h3>罗泉古镇一加桥(建于明代):</h3> <h3>罗泉古镇矮子桥(建于明代):</h3> <h3>罗泉子来桥(始建于明代)遗影:</h3> <h3>罗泉三星桥和宝塔遗影:</h3> <h3>(罗泉著名八景之一“江塔秋风”景观)</h3> <p>水南街武陵井临渡口码头的古桥(建于明代):</p> <p> 古桥梁是有形的文化,无声的历史。资中先辈用聪明才智建造了许多工艺精湛,形状优美的桥梁,这些古桥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p><p><br></p><p> 然而,据了解,目前为止,仅有罗泉子来桥、龙江三江口古桥、兴隆街镇会缘桥三处古桥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会缘桥于2019年12月,升为内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希望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保护和利用。仅横跨濛溪河的数座造型各异的古桥,就足以形成“资州古桥二日游”,吸引许多的旅客,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