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br></b></h1><h1><b><br></b></h1><h1><b> (一)青石巷里觅唐柳 东关街上雨绵绵</b></h1><h1><b><br></b></h1><h1><b> 青砖小瓦,勾阑花局,玲珑门洞</b><b>——扬州2500年的历史,尽数躲在这些老街的曲径回廊里。小巷绵长,历史悠远,细雨中弥散着古老的传说,</b><b>漫步在湿漉漉的石板地上,仿佛一路走下去就到了广陵城。</b></h1> <h1><b><br></b><b><br></b><b><br></b><b><br></b><b> (二) 珠帘十里扬州路 月桥花槛更云窗</b></h1><h1><b><br></b></h1><h1><b> </b><b>李白流传千古的诗篇,板桥挥毫泼墨的真迹,乾隆六下江南的传说……在瘦西湖畔,居然还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手书唐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碑刻:"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b></h1><h1><b> 扬州太美,美得让你放不下相机;名句太多,多到令人欲说还休。</b></h1> <h1><b><br></b></h1><h1><b><br></b></h1><h1><b><br><br><br><br> (三)可怜鉴真禅房空 唐招提寺琼花香</b></h1><h1><b><br></b></h1><h1><b> 行色匆匆间,看到鉴真大和尚率弟子东渡日本的一组花岗岩雕像,知是已经到了名闻遐迩的大明寺,一段史料记载的往事浮现脑际。</b></h1><h1><b> 盛唐之时,和遣唐使一起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僧人拜访扬州大明寺,恳请道:谁愿去东瀛弘扬佛法?众僧"默然无应",唯有方丈鉴真挺身而答:"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后来的故事尽人皆知。</b></h1><h1><b> 千年时光流逝。前不久我到奈良,专程到鉴真在东瀛的驻锡之地谒拜,亲眼目睹大师创建的唐招提寺仍然屹立不倒,他从家乡扬州带去的琼花,依旧年年盛开,不由得感动莫名。</b></h1><h1><b> 如今,唐招提寺鉴真手植的琼花,已然是日本的国宝;在大师的道场所在地,洁白如玉的琼花亦成扬州市花。<br><br><br> </b></h1> <h3> 扬州大明寺俯瞰。这座南朝梵刹因鉴真和尚而名动天下,大师东渡前就在该寺担任住持。如今寺中建了一座鉴真纪念堂,供奉大师的楠木坐像,碑亭内耸立着汉白玉须弥座横碑,镌刻着鉴真舍生忘死东渡日本的经历。</h3> <h3> 这幅图片是笔者一个月前在日本奈良拍摄,照片上即为唐招提寺,是按照唐代佛教寺院规制由鉴真本人在奈良亲自督建的。当年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成功后,在日本国都平城京受到僧俗盛大欢迎,唐招提寺落成后即成为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鉴真亦被日皇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公认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那个年代,岛国朝野是认认真真执弟子礼的。</h3> <h3> 唐招提寺又是鉴真和尚在日本最后的栖身之地,他生前在这里传经授戒,身后在这里默默安眠,造影堂里有弟子们为他塑造的结跏趺坐等身像。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唐广德元年(763)病故于日本奈良,终年76岁。他不仅为日本带去了佛经,还带去了在建筑、医学等方面学有专长的弟子,毫无保留地交流介绍了我国的佛学、语言学、文学、建筑学、雕塑、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文化知识,为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奉献。</h3> <h3> 大明寺有座鉴真纪念堂,堂前庭院中立着一盏石灯笼,为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2007年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日本国会演讲时曾提及此事:"在扬州大明寺内有一个石灯笼,它与日本唐招提寺的石灯笼是一对,至今还在点燃着"。</h3> <h3> 九层栖灵塔凭高远眺,瘦西湖上雾天朦胧。千年古刹守望着一位唐代高僧的故事,这位高僧远渡瀛洲一去再未复返,他的名字今天还在扬州故里流传。</h3> <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 作者简介:新华社高级记者,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出版过摄影画册《行色匆匆——夏林海外摄影随笔》。</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