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军摄影作品 : 中西欧印象系列

北方的🐠

<h1>二、 <b>瑞 士 印 象</b></h1><h1><br /></h1><h1> 图/文 张红军</h1> <br />&nbsp;<h1> &nbsp;</h1><h1> 从法国到瑞士,似乎没有任何国界的划分和关卡,就这样畅通无阻地跨国了,其实不是跨,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的轮子,是一米不少地滚动着过去了。&nbsp;</h1><h1> 以往对瑞士的概念是碎片化的,也是历年来叠加的,限于常识之类。</h1><h1> 概念少了也有好处,那就是可以收获完全原始性的新鲜的感觉,乃至形成一个整体的感受和印象。</h1><h1> 看地图,瑞士是个内陆国家,没有领海,这样对不了解瑞士的东方人来说,容易让人想到亚洲的内陆国家的荒野、戈壁、沙漠,以及恶劣的气候。来瑞士以前,我虽然早已屡次看过关于瑞士的美图和美文,但意识中并不真地相信瑞士天方夜谭般的自然之美;不就是有一条阿尔卑斯山脉嘛,能创造多么大的绝世神话呢?</h1><h1> 瑞士是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阿尔卑斯山脉从西向东横贯瑞士的南部,并向北延缓成海拔较低的山地。因此瑞士有"欧洲屋脊"之称。</h1><h1> 然而这也是概念。当大巴车平稳地驶入瑞士山间的公路,我们凭窗张望,突然,全车的游客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h1><h1> 瑞士大自然的美,以你想象不到也无法想象的无言的大美,倏地扑面而来,瞬间满了视野:晕了,傻了,目瞪口呆了,然而又目不暇接。</h1><h1> 瑞士的自然风光,仿佛是悬挂在天地间的立体图画,从上至下,依次是蓝天、白云、林带、草地、湖泊或河流,及依山傍水的城镇和星星一样洒在山坡草地上的一座座独家民居,仿佛让人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画中游,更是走入了一个不曾想象过的童话世界。</h1><h1><br /></h1> <h1>  从西向东,我们首先来到了瑞士中部的楚格州的州府楚格市。午餐以后,沿街看了看钟楼等标志性古老建筑,然后就快步扑向了楚格湖。<br /> 湖很大,依稀可见湖对面的线性山带以及隆起的雪峰。<br /> 恰逢阴天。外来的游客非常遗憾,觉得只有阳光灿烂的湖色才美,而且留照也美。在我看来,不论是什么天气,楚格湖都会呈现出美感,不同的美感。偶尔飘落下的细雨,更叫我领略到了楚格湖静如处子,质朴清净,平和优雅的诗意美。天是阴的,我的心是阳光灿烂的。<br /> 我所在的楚格湖岸边,隔开一定的距离,便有伸向湖里的数十米板桥。<br /> 许多游客,在忙着拍照留影。我拿着相机独自游览。<br /> 蓦地,我发现前方的板桥上空荡荡的,只见伸向湖的桥端处,独自坐着一个年轻的女子凝视远方。<br /> 突然灵感骤至,发现她的侧姿和板桥映在湖中的倒影共同形成了一幅饱含禅意的画面。<br /> 我悄然拍了多张。她却毫无察觉。<br /> 验看了拍摄的影像后,我兴奋起来,并冲动地唐突地让她过目,让她分享自己。<br /> 她青春荡漾,像是在校大学生或刚毕业的女生:气质优雅,文化感强烈,当然身材身段也极好,面部立体感如塑,更是美丽大气。我想先天的原因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后天的原因是一方文化养一方人。<br /> 欧洲女子个高腿长,站着亭亭玉立,迈步双脚生风,何况正是青春昂扬时。18岁的姑娘都是一朵花。青春是多么美好!而往往人在青春时反而不知青春。<br /> 她看了相机后格外喜悦;简单地交流后,便给我留下了通讯方式,以便发送与她。<br /> 我却得寸进尺,又生出再拍一幅她稍回首,可见其面目的想法来。<br /> 她微笑应允。</h1><h1> 等我再次让她观看相机中的影像时,一个同车旅游者也漫游到了这里,见此情景,也突然有了灵感,要我们同时回首拍张合照。</h1> <h1> 合 影 徐建华 :摄影</h1> <h1>  晚上入住楚格州一家小镇旅馆。</h1><h1> 车刚到时,已经有了暮色。</h1><h1> 旅馆后面有湖;不及楚格湖大。</h1><h1> 我拿着相机赶到湖边。</h1><h1> 湖光山色,又是美不可言,顿时让我心潮激荡,年轻了许多。</h1><h1><br /></h1> <h1>  瑞士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历史文物的珍惜,达到了奇葩的地步。据说日内瓦市被罗纳河和日内瓦湖自然地分开了,为了方便交通,需要修建新的跨湖跨河大桥,但当地居民,却宁可忍受高峰时期的堵车烦乱,用了40年说"不"。</h1><h1> 看到星星一样散落在山坡上的独家民居,审美之后,我便有了两个纳闷:一是瑞士人独立自由的思想在主导吗?为什么不把山坡拓展为平地,集中聚为村落呢?二是这样的布局,怎么能过上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呢?我询问的结果是,瑞士人宁可自己多掏腰包,也不会把山坡铲平建房,而且绝不理会被境外称作"大农村〞的嘲讽。瑞士人追求城市兼有乡村的原始自然美,乡村要有城市现代文明的设施享受。政府也有力地保证了这样的追求,把水、电、公路,甚至铁路直通到了每一个遥远的山村。</h1><h1> 感叹良久。由此想到了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和文化……</h1><br /> <h1>  翌日,我们来到了瑞士最美的城市齐塞恩。齐塞恩又译作琉森。</h1><h1> 琉森市是琉森州的首府,面积24.2平方公里,人口7、8万人。</h1><h1> 琉森的美,可以让所有的文字描写苍白无力,让所有的相机拍摄惭愧无颜。身临其境感觉到的美,那是无法用其他形式再现的。</h1><h1> 琉森被称作瑞士最美丽,最理想的旅游城市。当然它的名片上,还有众多的名人逸事。尤其是世界的大众情人,无与伦比的奥黛丽.赫本,选择在这里举行了她浪漫唯美的婚礼。</h1><h1> 站在琉森中心的跨湖大桥上,我便成了世界最美的中心点。</h1><h1> 琉森被皮拉图斯、铁力士、瑞吉三座巍峨的雪山环卫着,被水波浩淼的仙女般的琉森湖滋爱着,被诗句一样的罗伊斯河歌唱着。</h1><h1> 最让人惊叹的是,舒缓延展的瑞吉山,将一座独峰伸臂奉献到湖畔。此峰突兀挺拔,从上至下垂直地分别呈现出四季风光,这四季风光的立体美倒映在湖面,又被数只游曳的天鹅拨弄,便弯弯曲曲地碎了,反而更多了动人心弦的韵味。</h1><h1> 瑞士的雪山,最让我惊奇,似乎伸手可及,可以去闻一下花香,抚摸一下草丛,摇动一下树枝,捧一团雪……如此亲民的雪山,瑞士皆有。联想到中国新疆的雪山,新疆的雪山凌云冲霄,俯瞰人世,有着一种遥远感、神秘感,高高在上的傲慢感、孤独感以及神圣感。而瑞士的雪山则是人间的山,发散着一种家园感,似乎是家庭的成员,弥漫着浓烈的亲情。久久凝望着这座雪山,心中一直盈满温暖般的感动。 </h1><h1> 两种雪山为什么给我如此不同的感觉呢?从自然存在的角度去思想,我恍然大悟:这是多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因为瑞士人生活在阿尔卑斯山地,是人居海拔相对高的原因呵。</h1><h1> 当我向湖北望去,又有了一种古老、沧桑、庄严的感觉。湖畔耸立着拥有两座尖塔的豪夫教堂和耶稣会教堂。豪夫教堂历史悠久,是瑞士第一座大型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并由此宣示着主的神圣存在。</h1><h1> </h1> <h1>  同来的许多游客,去表店了。我拿着相机随处漫走。我最关心的是收获瑞士人的影像。</h1><h1> 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据说人均收入仅次于卢森堡。瑞士的苏黎世和日内瓦两个城市就分别被列为世界生活品质最高的第一和第二。瑞士人对日常物质生活特别节俭,甚至非常抠门儿,让东方人不可思议且目不忍睹。舔盘子的行为已属正常。而街上,穿着简朴,看上去甚至是穷人的男女,无论是老者还是青年,实际上可能是大富翁。放着钱不挣的却大有人在。瑞士人多是慈善家,虽然对自己抠门儿,但对旅游、听音乐会、上博物馆.健身等却大把地花钱;尤其是对公益事务慷慨解囊,这又让人觉得如同天方夜谭。瑞士人的人生从容悠然,宁静恬淡,勤奋好学,多能敬业,富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又崇尚人格完善,交往诚信;男人绅士女人优雅,鲜见虚荣浮躁,热衷于升官发财,更难目睹招摇炫耀、低俗庸劣之辈。</h1> <h1>  2016年6月5日,瑞士发生了一个不得不令人惊讶又钦佩的奇葩事:78%的瑞士人,对国家一项让每人每月无条件获得2500瑞郎(约合1.7万元人民币)工资的动议,投了反对票,拒绝不劳而获的福利。理由大概是,如果通过并执行这个动议,那么瑞士人就会从此懒惰,国家和人民就会走向穷途末路。</h1><h1> 当导游说到瑞士人的富有时,一位同行的老教授马上直言,说瑞士是强盗,财富都是从全世界抢来的。我一时无语。哪个国家人民的富有不是长期奋斗得来的?人家瑞士19世纪初就是中立国,世界一战二战都未参加,何为其说?也许他年轻时被灌输的政治概念,还让他的思想意识活在数十年前。想到他是大学的为师者,面对瑞士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思,不由地感到一种巨大的民族悲哀。</h1><h1> 离开琉森又去了因特拉肯市。</h1><h1> 因特拉肯也位于瑞士的中部,是又一个天造地设的度假胜地,一年四季,风景皆迷醉来者。因特拉肯在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东西两侧,各有布里恩茨和图恩两大湖泊。两大湖泊湛蓝纯净,被称作"上帝的两滴眼泪"。我想是上帝因大欢喜而滴落的眼泪吧。周围青山雪峰掩映,感觉是仙境中的仙境。</h1><h1> 因特拉肯的金色山口列车,是瑞士景观火车的经典,弧形的大玻璃窗,让我的视野一览无余。我端着相机站在窗前,面对窗外的图恩湖不断地按下快门。真应了一说:瑞士的风光,每个镜头都可以做电脑的桌面。</h1> <h1>  游览完金色山口,出了火车站,来到因特拉肯中心的何维特街。因特拉肯历史悠久,有许多中世纪的建筑和堡垒。</h1><h1> 街道的南侧是一片命名为荷黑马特的一片开阔绿地。绿地是昔日修道院的庭院,至今禁建任何建筑物,以防止破坏这片美丽。站在绿地南望,扑面而来的是海拔4158米,雄伟却又极显秀丽的少女峰。少女峰,也许是四季雪白无一杂色显露,纯美而圣洁,只有冠以少女之称才准确吧。</h1><h1> 往西看,是欲上九天的雪朗峰。因此峰拥有阿尔卑斯山最长的空中索道,险峻的雪坡而口碑远播。勾起游客兴趣的,还有当地旅游的宣传,他是闻名世界的007系列影片的外景地。</h1><h1> </h1> <h1>  因特拉肯人是幸福的,尽享着造物主大自然美景的馈送,快乐地自然而然地消费着生命的日常……</h1> <h1>  因特拉肯也是运动的福地,也是全世界游客的福地。冬季的越野、滑雪滑坡滑石、轮鞋溜冰等,还有夏季的爬山、冲浪、游泳,以及驾帆船而畅游布里恩茨湖和图恩湖……</h1><h1> 遗憾的是,离开因特拉肯就直奔意大利了,却还未见到上帝的另一滴眼泪布里恩茨湖,不免顿生沮丧之感。</h1><h1> 这次行程的导游,是个金口难开的主,不愿多说一句话,问也遭冷,所以无奈。</h1><h1> 殊不知天遂人愿,随着大巴车的盘旋上坡下坡,又是改变心情的一路美景;绝对想不到的是好心善良的一路辛劳为我们服务的司机,突然在一处桥上停车,并招呼我们下车观景。</h1><h1> 我不仅像小年轻一样"哇塞哇塞"起来:眼前的美景,就是布里恩茨湖啊,而且是最佳观赏处。</h1><h1> </h1> <h1>  大巴车向南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不曾想途经日内瓦湖。日内瓦湖是瑞士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最大的高山堰塞湖。天鹅戏水,白鸽翔空,游艇彩帆,雪峰旁立……其美丽,被伟大的巴尔扎克称为"爱情的同义词〞。</h1><h1> 为了赶路,在日内瓦湖没有停留,只是稍稍擦湖而过,便爬坡入深山了。</h1><h1> 但我还是在车上捕捉了几张影像。最惊奇的是,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棕榈树等亚热带的树影。转念一想,对了,因特拉肯海拔568米,而日内瓦海拔是373.6米;纬度也是瑞士最南端的了。</h1> <h1>  翻过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意大利的国土,我仍恋恋不舍地回望瑞士。</h1><h1> 突然,想起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一句话:发现只有家乡好的人,只是一个未曾长大的雏儿,发现所有地方都像自己家乡一样好的人已经长大,但只有认识到整个世界都不属于自己时一个人才最终走向成熟。</h1><h1> 又想到禅宗公案里的名句:最初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终还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想,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的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吧!其实这段话的最后一层境界,已经说明了东西方文明无论怎么千变万化的不同,然生命的源头是相同的,山水是一脉相承的,无论你走到哪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因为你的人生经历,发生了质的变化,你的年轮你的思想,赋予了山水新的审美感受,人生的阅历赋予了山水新的生命力,山水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山水,还有幸福、蹉跎、磨难、忧伤……山水即人生,因此山水不再只是世间风景,人已经与这里的山水融为一体了。</h1><h1> 而瑞士,以他自然的大美和人文的崇高,以他榜样的形象,无声的让来者深省山水在人类眼前及心中的定义和内涵,人类与山水共存的态度和行为;在美丽富有的地方过简朴高尚的生活,是上乘境界的人生姿态。</h1><h1> 我又一次回望瑞士,回望我不曾也无法去想象和描绘的瑞士。</h1><h1> 我回望瑞士,</h1><h1> 我回望人间天堂!……<br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