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真遇上诗趣

Ripple

<h3>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穿越时空,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诠释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启蒙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于孩子而言,古典诗词是最好的汉语言启蒙教材。</h3> <h3>  我记得儿子刚刚一岁出头时,有一天我下班回来,无意中听到他在煞有介事的说话,仔细听下来,他居然鹦鹉学舌般地将千字文背了出来,这让我大感意外,要知道,他刚刚学会说话没多久,也没有人刻意教他,仅仅是有一个复读机一般的早教玩偶经常磨耳朵。从这以后,我们就有意识地通过早教、幼教、家教等多种途径让他接触古诗词。当然,我们没有设立具体的目标,也不会太在意是不是能全文背诵,能不能完全理解。即便是这样,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诗歌在孩子身上展现的润物无声与春风化雨。当孩子的童真遇上诗趣时,会发生很多奇妙的化学效应。</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 诗文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b>诗文,有画面感,这种画面的传递,不是通过声色,而是通过文字,白纸黑字与栩栩如生之间,相隔的是孩子的想象力。诗文的意境,给了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样的描述,能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到洞庭湖和君山岛的上空,用"上帝视角"去感受君山岛和洞庭湖,分享诗人的空间感受与色彩感知。让孩子理解诗文并想象之后,我们提议他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画下来,然后我打开谷歌卫星地图,让他看卫星拍下的洞庭湖与君山岛实景,去印证诗人笔中"湖水如银盘的静、小岛如青螺的翠",去印证他自己笔下湖与岛之间的大小比例。</h3> <h3>  比如《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们启发孩子,像墨汁染黑的云是什么样子,像珠子大的雨滴打到船甲板上再弹到船舱里是哪样的情景?诗人为什么要把乌云写成黑云,要把水珠写成白色?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在西湖中心的小船上,会有什么感受?这些场景的代入,让孩子陷入了诗人描绘的意象当中,这些动的、静的、急的、慢的、远的、近的,给孩子的听觉、视觉、思想都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引导他尝试着将古代诗文与现实图景联结起来,将诗人的意象与自己的视野联结起来,他会尝试着自己去还原诗文中的场景,去建构他所理解的现场,而这种重构,就建立了他与诗文之间的联系,他乐此不疲,常想常新。</h3> <h3>&nbsp;&nbsp;&nbs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nbsp;&nbsp; 诗文可以丰富孩子的感知。</b>诗文,有感染力,这种情感的传递,不像歌曲那么简单直接,也不像戏曲那么纠葛隐晦。它是循序渐进的,它是节奏清晰的,它是颜色明丽的,它是身临其境的。有的诗,读着读着自己就会感动激动,就会共鸣共情,甚至不用过多的去解读和理解,光是节奏和平仄,就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寥寥数字,游子远行的寂寥落寞扑面而来。境由心生,心随境转,诗文往往是通过触景而生情,作者触景,读者生情。在这种由景入心的感知路径上,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的爱国激情、战场的冷酷无情,就这样比肩而至,让孩子试着去体会家与国、生与死。</h3> <h3>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通过诗文,可以很好的去引导孩子,喜诗人之喜,悲诗人之悲,忧诗人之忧,苦诗人之苦。而孩子接受了这种引导后,会将诗歌中的情感延续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比如爬岳麓山,路过爱晚亭,孩子自然就吟出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教育孩子要珍惜饭食时,他马上就回应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见到窗外的小鸟觅食,他又会发问,是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呢?和小妹在家中地板上嬉戏时,他会念道"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种诗情的延伸,让孩子的语言表达更丰富,凭诗文格物,借诗文抒怀,引诗文逗趣,经常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住,遐想连篇。这种诗情的延伸,也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更丰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纵情山水的轻快,有山水田园的恬淡,有慷慨激昂的雄心,我相信它们一定会成为孩子感知世界、参与未来的情感源泉。</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nbsp; 诗文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b></span>诗文,有大见识,这种知识的传授,往往基于兴趣与追求,源自好奇与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诗文作者意图的追寻背后,是满满的学习与求知动力。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在哪,为什么春风不能度过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为什么出了阳关,就见不到故人了呢?我们专门买回了一本《地图中的古诗词》,结合地理知识和历史典故来讲解,并且把中国地图拿出来给她看了玉门关周围的地形地貌。孩子就对边塞、西行等主题就有了空间的概念。</h3> <h3>  "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为什么形容柳要说烟柳,为什么常说柳如烟,花似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什么?为什么要登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水部是什么部,怎么会有人叫张十八,员外是个什么职务?"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三千尺和三千丈,谁更长?"春江水暖",为什么"鸭会先知"?这些诗文中包含的知识,对于孩子认识世界、开阔视野,大有裨益。</h3> <h3>&nbsp;&nbsp;&nbsp;&nbs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nbsp; 诗文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b>诗文,虽是文学作品,多数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但是学诗、教诗的过程中,却可以锻炼到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是学会类比。比如同样是通过动物写春天,"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什么差别、有什么联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都有"在此山上",表达的是一类意思吗?二是学会归纳。诗歌中描述四季的有哪些?描述田园生活的有哪些?写在墙壁上的诗有哪些?与战争有关的有哪些?有哪些诗写过我们的母亲河?三是学会探索。有哪些诗句是写花,但是表面看不到"花"字?有哪些诗中出现过江上渔船点灯的场景?有哪些诗中间有强烈的颜色对比?"不教胡马度阴山"与"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胡马"与"胡骑"有什么关系?这些纵向的延伸思考与横向的关联探索,会让孩子更好的熟悉诗文、理解诗文,找到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之间的逻辑关联,既是一场发散思维的头脑风暴,更是一种严谨思维的强化训练。</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 最后,诗文亦是父母的长情陪伴。</b>诗歌,于孩子而言,是一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于父母而言,是一次重温经典、拾起回忆的文化旅程。于双方而言,更是一段妙不可言的温暖陪伴。花些时间和孩子一起读诗,和孩子一起穿越时空,浸润在诗歌的滋养之下,和孩子一起感悟文明,一同分享感知彼此的精神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相处方式。现在提倡的所谓亲子,莫不过如此吧。<br /></h3><h1> &nbsp;</h1><h3 style="text-align: right; "> <b> ——谢聿怀爸爸</b></h3> <h1><b><br /></b><b>一甲萌娃谢聿怀</b></h1> <h3><b><br /></b></h3><h3><b><br /></b></h3><h3><b><br /></b></h3><h3><b> 下面是表演时间,有请聿怀小朋友为大家朗诵《木兰辞》。</b></h3> <h3>《木兰辞》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古诗词。</h3> <h3>特意拍了外景,道具都是我自己准备的^_^</h3><h3><br /></h3> <h3>亮个相!妈妈说我的手艺还不错哦!</h3> <h3>花家军的旗子有点简陋。不过造型还是很雄的啦!</h3> <h3>谢谢大家观赏!</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