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 * 札幌

付 - 桑

<h3>Boys, be ambition! </h3> <h3>北海道大學的前身為1876年(明治9年)為開發北海道而設立的札幌農學校,是日本第一所頒授學士學位的大學、第一所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校。1907年,該校改名為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分校,1918年成為第5所帝國大學北海道帝國大學。二戰結束後,改制為新型大學,並開始使用「北海道大學」的校名直至今日。共有15000名學生和4500名教職員工在這裡從事教育研究。大學理念 北海道大學的建校理念為「進取精神」「求實」「國際性的修養」。<br /></h3> <h3>世界級科學家 </h3><h3>鈴木章 - 化學家,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h3><h3>宮浦憲夫 - 化學家,鈴木-宮浦反應發現者之一人</h3><h3>河岡義裕 - 2006年羅伯·柯霍獎得主</h3><h3>市川厚一 - 已故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因為遭到種族歧視沒有獲獎</h3><h3>柳町隆造 - 生物學家,體外受精(IVF)、胞漿內單精子注射(ICSI)的奠基人</h3> <h3>北海道廳舊本廳舍是日本北海道札幌市一棟官署建築,位於札幌市中心,為紅磚建造的巴羅克風格歐式建築;因為過去為北海道最高行政機關北海道廳所在地,又稱為舊道廳或北海道廳舊廳舍,或依其外貌直接稱為紅磚,為北海道的象徵。現已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要文物財。目前建築內設有北海道立文書館、北海道歷史畫廊,開放供民眾免費參觀,館內基本保持著過去的風貌,並展示有關北海道開發歷史的文物及資料,可以閱覽有關北海道的歷史文件;同時也設有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的資料館,展示過去日本治領南千島群島時期的相關文物</h3> <h3>北海道神宮(日語:北海道神宮/ほっかいどうじんぐう)是位於北海道札幌市中央區的一座神社。北海道總鎮守。在北海道開拓初期,北海道地區多與樺太、千島等地相對望,而且為了針對俄羅斯的防守需要,因此神宮的正門是向著東北方的。神宮中的分神社「開拓神社」祭祀了一群對於北海道開拓事業有功勞的人物(如島義勇、間宮林藏)。</h3> <h3>明治二年(1869年),日本明治天皇下詔在東京舉行祀奉守護北海道開拓事業的三大神明的儀式,包括大國魂神、大那牟遲神與及少彥名神,合稱「開拓三神」。其後,當時的開拓使長官東久世通禧及開拓判官島義勇便將祀奉「開拓三神」的事務轉移至札幌。明治三年(1870年)在札幌建設了臨時神社。明治四年(1871年)便於神宮現址建設具規模的神社宮殿,並命名為「札幌神社」。昭和三十九年(1964年),神社中同時合祀明治天皇,並改名為現在的「北海道神宮」。日本全國一之宮會後來更承認北海道神宮是蝦夷國的新一之宮(社格最高的神社)。</h3> <h3>薄野(すすきの、ススキノ)是日本北海道札幌市中央區著名的紅燈區,與東京新宿的歌舞伎町及九州福岡的中洲被列為「日本三大紅燈區」(日本3大歓楽街)[1],亞洲一些旅行團亦多稱薄野為「薄野不夜天」。現在的薄野其實一直沒有正式的名稱,只是因為附近有薄野交匯點及薄野車站因而得名,更被廣泛應用,薄野的正式地域範圍同樣是模糊不清的。直至薄野觀光協會確定了薄野的南北範圍是由南四條至南六條,東西範圍是西二丁目至西六丁目後,薄野的正式地界才算得以訂明。</h3> <h3>早在明治初期,狸小路商店街的原址就已開始有少量的商店及食店經營。由於狸小路周邊有北海道的主要幹線及運河,另一方面附近的薄野遊廓又正在發展,狸小路乘此優勢,亦得以興盛起來。1885年,札幌第一間觀工場投入運作,並在狸小路原址開店,此時這商店街已經被稱為「狸小路」了。直至現在,狸小路有各種商品專門店、食肆以及土產專賣店陸續開張,因此亦成為了國外旅客深為喜愛的觀光場所。近年更有許多街頭表演者開始集中在狸小路一帶進行各種表演,尤其是音樂方面的表演。</h3><h3><br /></h3><h3>1958年,狸小路各段街道的頂部開始設置天窗幕蓋,直至1982年再進行改建,成為今日的模樣。目前一丁目至六丁目間大部分都裝有新式天幕,七丁目則是從舊有幕蓋加工改建。到了2002年,狸小路再次進行大改修,在天幕的內部加置光纖線路與及無線區域網路,建立先進的內聯網設備,讓狸小路的店舖都能透過接駁網絡使用閉路電視以強化防盜系統。另外,在三丁目與四丁目之間的部分,因為與札幌的站前街道相交,因此設置了電動扶梯以便通往札幌地下街。</h3> <h3>大通公園是位於日本北海道札幌市中央區、並將札幌市中心橫向間開的公園。由中央區大通西一丁目至大通西十二丁目計算,總長度為1.5公里。大通公園是基於札幌市整體城市規劃而興建的商業街,後來發展成一個地標型的大型公園,具備充足的廣場空間。根據大通公園在1980年6月6日所發出的告示,大通公園整體面積約為78,901平方米。</h3> <h3>1869年(明治2年),奉命建設北海道的開拓官員島義勇,將札幌市分成南北兩部分,北方是官方用地及市政廳、官邸等地方,南方則屬於平民區域。南北二地之間以廣闊的道路相隔,不過該道路的位置與現今的大通公園是不相同的。後來岩村通俊取替島義勇指揮北海道的建設工程,於1871年設立分隔官民二地的「火防線」,亦即現在大通公園的所在位置。</h3><h3><br /></h3><h3>1872年9月18日,札幌的街道正式得到命名,而現在的「大通」當時則被稱為「後志通」。不過這個名字並未普及,後來在1881年6月正式根據「札幌市街名稱改正」的制度改稱為「大通」</h3> <h3>日本人的精细管理,地铁那个出口有电梯也标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