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右玉精神

仔仔

<h3>   晚上<span style="line-height: 1.5;">我外出吃饭的时候,遇到邻桌几个人提着嗓门一边吃饭一边说着右玉,论着右玉,并且夸赞右玉近年来的发展不错。当时我感到挺开心,觉得大家能够了解右玉关心右玉真得很欣慰!但是当提到右玉精神时候,有个人声音高了一个分贝地问道:"到底右玉精神是个啥...…?"语气带着疑惑与无奈。当时我真的有一种向前解惑的冲动,但是慢慢理解了这个问题。"右玉精神"确实对于一部分人而言仍比较陌生,虽知道这简单的四个字,但是不清楚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回家之后,我思考着应该概述一下关于"右玉精神"的根源与内涵。因为"右玉精神"比较厚重,在这里是道不尽说不全的。我只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尽微薄之力,传递这种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右玉精神",领悟"右玉精神"。</span><br /></h3> <h3>  当您站在南山森林公园的观景台上环视四周,满眼的绿色会让人格外赏心悦目,但是您很难想象昔日的她却是天昏地暗、黄沙蔽日的容貌。<span style="line-height: 1.5;">地处山西北部的右玉,是一个距离毛乌素沙漠仅100公里的天然大风口。境内百分之九十都是山地丘陵,几百年的兵戈战火,常年的风蚀干旱,使这里的76%的土地全被沙化,称为不毛之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这是右玉当时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出门要戴防风眼镜和防沙口罩,学生们把用完的墨水瓶做成油灯,白天起风刮得天昏地暗的时候,他们就是靠着这点光来读书识字。春天播种的时候,一人耕地,一人播种,还有一个人拿着簸箕顺着墒沟专门挡风,生怕种子刮跑了。即使这样头天埋在地里的种子,第二天也能被大风刮了出来。</span></h3><h3> 那时的右玉,不仅风大,年均降水量才不足400毫米,沙化严重、旱灾频发、河道干涸、土地龟裂、<span style="line-height: 1.5;">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四季无常,冬季长达6个多月,无霜期不到100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4度。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得危害。解放初,右玉粮食亩产不足50斤,在吃不饱的情况下,男人只能走口外、女人在家挖野菜。这个地方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真穷、真苦、真荒凉!</span></h3> <h3>  这种恶劣的环境怎么改良?人们的生活怎么改善?曾有专家建议右玉举县迁移,放弃这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但是右玉人不离不弃,他们坚持守护这方土地,并且坚信有朝一日能够摸索出对抗风沙改变家园的办法。 1949年初夏,右玉县委、县政府成立了,35岁的张荣怀担任右玉的第一任县委书记。为了想出改善环境的办法,上任初,他就和县长江永济一道,背着水壶,带着军用地图,拿着望远镜,开始对右玉全境徒步考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右玉三百多个大小村庄,终于在考察过程中,悟出了植树造林和治沙的利害关系。在县委工作会议上,张荣怀书记第一次对全县干部提出了一个质朴而响亮的口号:"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想要家家富,每人十棵树。"</h3><h3> 就这样拉开了右玉植树的第一幕。1950年春,张荣怀带领全县机关干部来到苍头河畔,率先完成了每人栽下10棵树的任务,周边村庄的老百姓也围着这片树林开始种树。但是在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右玉的土地是半沙漠化,这种沙化的土壤,难固形、不存水。为了把树种活,人们只好到十几里外的河沟里挖上河泥,创开流沙,换上河泥当新土,保证树木的成活。当年的右玉,财力也匮乏,连买树苗的钱都没有,只好集中全县所有的马车、牛车、拖拉机,到周边地方帮人家修剪杨树枝,把捅下来的杨树枝压条、扦插,自己育苗,来解决树苗短缺的问题。全县齐动员、男女都上阵,到很远的地方担水、取泥,小心翼翼地种下每一棵树苗,如履薄冰呵护着每一棵小苗。</h3> <h3>  每年春秋两个黄金植树时节,正是右玉风沙最大的时候。一天植树下来,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被吹得嘴唇干裂,皮肤灰暗,手掌磨起了血泡,嘴上起了疮疤,手脚常常被树枝沙棘拉开血道子,回到家身子骨像散了架一样。饿了和着风沙吃点干粮,或就地取材烧土豆,渴了喝口河湾水,干部和群众干在一起、吃在一起,肤色一样衣着一样,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干部哪个是群众。在右玉种一棵树就要付出比其他地方多一倍或百倍的代价!人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树,有时被大风连根拔起,有时被黄沙整个掩埋,上千人种下的树,到最后只存活了几棵,这是常有的事儿。为此,当地的老百姓都曾留下了难过的眼泪,甚至因为种树护树,他们不仅付出心血和汗水,有的人还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h3><h3> 尽管在高寒缺水的沙地上种树,成活率很低,但是右玉人始终没有放弃,他们迎难而上、自强不息。栽三年、扶三年、勤浇勤护又三年。<span style="line-height: 1.5;">一桶一桶的河泥,一棵一棵的小树,一片一片的林子,锁住了一丘一丘的沙漠,秃山渐渐变成了绿山,绿色慢慢染遍了田野。</span></h3> <h3>  历任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都把带领人民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第一任书记张荣怀到现在,换届不换精神,换人不换方向,一任接着一任干。他们结合右玉县情,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从50年代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拉开了生态建设的大幕,到60年代"哪里能栽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突出风沙治理;从70年代"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狠抓防护林体系建设,到80年代的"坚持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的提高造林质量上;从90年代实施"乔灌混交合理栽,绿色屏障建起来"的引进立体造林理念到新世纪的"退耕还林连片栽,山川遍地舰起来"的发展生态事业;进入"十三五"时期,右玉已经全面开启了"绿水青山秀塞外,金山银山富起来"的绿化新征程。他们坚韧不拔地为大地披绿增翠,跑出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绿色接力"。</h3><h3> 近70年的绿化造林历程中,全县人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舍小家、为大家,战天斗地、攻坚克难,<span style="line-height: 1.5;">坚持不懈改善生态,硬是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解放前</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仅有残次林8000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森林覆盖率不足0.3%的不毛之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变成如今森林覆盖率高达54%的塞上绿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孕育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并且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span></h3> <h3>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对右玉精神作了重要批示和指示,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立在长远。""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弘扬"。<span style="line-height: 1.5;">山西省委、朔州市委也高度重视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多次掀起了学习右玉精神的热潮,具有很大的影响力!</span></h3><h3> 如今的右玉精神,植根于右玉,并从右玉走向三晋大地,飘香全国。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又一伟大的时代精神。大力传承和弘扬"右玉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绿色接力棒不能丢,精神传递棒也不能丢!</h3> <h3>今日右玉风景秀美</h3> <h3>人民安居乐业</h3> <h3>  怀揣着这种精神,不论您是土生土长的右玉人还是和我一样的异乡人,再次漫步于右玉的山间田野,欣赏这片沁人心脾的"绿",内心是何等的崇敬与感慨!当注目那些姿态各异的小老杨和成片的松树林时,您再也不会认为"他们不就是一些普通的树吗",他们可是有别于任何一个地方的树木!这些来之不易的树木,靠着右玉人"一把铁锹两只手"一棵一棵精心栽种起来,如今屹立在这片热土上,很多已经抗御风沙60余年了。他们承载着太多太多的感人故事,饱经风霜、历经沧桑,改变了右玉、装扮了右玉,是这座小城的"守护神"。他们接受了时代的洗刷,见证了艰苦的创业,展示了右玉的精神,丰富了右玉的内涵!</h3><h3> 这个地方需要我们带着特殊的情怀去解读,才能读懂她的历史文化,才能感悟她的宝贵精神.......</h3> <h3>  右玉旅游开发中心 王寨国</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部分图片选自右玉旅游摄影协会徐吉、曹军先生作品)</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