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游记(一)—-兰州的一天 文&图 艳双

艳双

<h3>小时候,我家住的地方叫"东山",属于丘陵地带。这里山丘众多,虽不高,土质却好,和平原一样适宜人居,适宜耕种。站在我家大门口向西眺望,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山。</h3><h3><br /></h3><h3>我家大门口种着一棵歪脖大榆树。春天,爬到树上摘榆树钱儿吃;夏天,它枝繁叶茂,为邻里纳凉遮荫;秋天,黄叶飘落,点缀在树下晾晒的大白菜上;冬天,光秃秃的树干和枝条在寒风中展示一棵树的傲骨。后来老房子拆迁,大榆树被砍掉了,它偶尔出现在我的梦里,仍是四季轮回。</h3><h3><br /></h3><h3>那时候家家的孩子都是散养长大,白天跑出去天黑前回家。不止一次,小伙伴们都回家了,一个小女孩还站在大榆树下望着西北的小山,等着瑰丽的夕阳一点一点落下山去。余晖映在眸子里,满天的红霞衬得小脸红彤彤。她在想:太阳落到了哪里?翻过对面的小山一直跟着太阳走,那是什么地方? </h3><h3><br /></h3><h3>多年后,我知道沿那个方向走是内蒙古,甘肃,青海,再往西是新疆。2000多年前,人们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向太阳落山的方向走,走到了印度,走到了伊朗,走到了伊斯坦布尔,走到了埃及,走到了罗马。</h3><h3><br /></h3><h3>这条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绕行青海湖,翻过帕米尔高原,一直走到里海黑海地中海。这条路连接亚洲非洲欧洲,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通商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之路,成为黄金玉石之路,成为宗教之路,成为战争之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给了它一个被世界公认的名字-----丝绸之路。</h3><h3><br /></h3><h3>那个爱看夕阳的小女孩怎么也想不到几十年后,朝着太阳落山的方向,她坐飞机越过高山湖泊和大地,乘动车穿过一条又一条凿山隧道,由汽车载着走过延绵的戈壁大漠,抵达一个又一个地方。先是到兰州,然后是青海,张掖,嘉峪关,敦煌,最后到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h3><h3><br /></h3><h3><br /></h3> <h3>3000多公里用了十天时间, 2000多年前历经千辛万苦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僧侣们根本无法想象,正如我们不知道1000年后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h3><h3><br /></h3><h3>关于丝绸之路,有些在历史书中,有些在博物馆里,有些遗留在残缺不全的故城古城里,更多的永远被埋在了沙海之下。从汉唐延续至今的地名,耳熟能详,此行我去听听从前的故事,再看看现在。</h3><h3><br /></h3><h3>【兰州的一天】</h3><h3>认识兰州,从早上的一碗兰州牛肉面开始。</h3><h3><br /></h3> <h3>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兰州牛肉面</h3> <h3>兰州人吃面讲究头汤,所以都在早上吃。出租车司机师傅告诉我,兰州牛肉面物价局有统一定价:面7元一碗,牛肉8元一两。无论是著名的马子禄牛肉面,马有布牛肉面,还是街边无名小店,也无论是黄金地段高大上的饭店,还是胡同里的小馆子,一律这个价儿。这也算是正宗兰州牛肉面的一大特色吧。</h3><h3><br /></h3><h3>在兰州点面,师傅问: "你要个啥的?",你说:"我要一碗牛肉面"。师傅急了:"你要个啥的?"你说"一碗牛肉面啊。"师傅当场晕倒。因为面条分一细、二细、三细、毛细、小宽、韭叶子;萝卜辣子加不加蒜苗要不要都得说一声。</h3><h3><br /></h3><h3>这是攻略上说的。当我走进一家面馆,面对窗口前排队等面的本地人和外地人,师傅问的直截了当:"粗的?细的?"</h3><h3> </h3><h3>一碗面端上来,看的是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兰州拉面里因为加了蓬灰水,所以能抻出细如丝的面条,口感也筋道柔韧。蓬灰是用在枯岭上野生的蓬蓬草烧成灰制成的。 </h3><h3><br /></h3> <h3>面馆里的开放厨房</h3> <h3>兰州小吃还有牛奶鸡蛋醪糟,灰豆, 莜麦或青稞发酵做成的甜胚子</h3> <h3>晚上慕名去正宁街小吃夜市找吃的。发现与其他城市的小吃街和夜市大同小异,小吃品种和风味也基本雷同,消费者大多是外地游客。在街上走了一个来回,选了两家吃的烤羊肉串,烤羊蹄,拌羊杂。只有羊杂很新鲜。来这里感受人来人往像过节一样的气氛还行,不适合口味挑剔的人。</h3> <h3>凉拌牛杂</h3> <h3>兰州有三景:铁桥,黄河母亲塑像,白塔山公园。</h3><h3><br /></h3><h3>横跨黄河的铁桥后来改名为中山桥,1907年德国人用德国运来的钢材建的。</h3><h3><br /></h3><h3><br /></h3> <h3>黄河铁桥</h3> <h3>铁桥夜景</h3> <h3>黄河母亲塑像在滨河路,离铁桥和白塔山公园近,我是晚上去看她的。塑像中的母亲半倚半躺,刚会爬的婴儿匍匐在身前。路灯光线下,场景温馨动人。黄河母亲哺育的华夏子孙,生生不息。</h3> <h3>黄河母亲雕塑</h3> <h3>白塔山公园里有一白塔寺,我原以为是700多年前蒙古汗国窝阔台之子阔端与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班举行 "凉州会谈"的那座,但实际上在甘肃省武威市武南镇白塔村。公元1247年, 经"凉州会谈"之后,西藏归顺蒙古汗国,纳入了中国版图。</h3><h3><br /></h3><h3>兰州最值得去的是甘肃省博物馆。文物涵盖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其中尤其以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最为突出。</h3><h3><br /></h3><h3>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也叫"马踏飞燕",出土于武威的东汉墓穴,是国宝级文物。马头顶花缨微扬,昂首扬尾,尾打飘结,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惊愕回首。 通过现代X光技术,青铜马是由8块铸成的,体现古人高超精湛的铸造工艺。</h3><h3><br /></h3><h3> "马踏飞燕"是中国旅游标志。魏晋墓画像砖的"驿使图",为国家邮电标志。</h3><h3><br /></h3><h3>博物馆免费开放。每一件文物会是条线索,牵出背后的故事,也有未解之谜。很遗憾没约到讲解员,只能走马观花。</h3><h3>甘肃博物馆不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展厅展位设计科学合理,工作人员素质非常高。每个展厅,根据面积配备一个或几个工作人员看管秩序,守护文物,免受"游客"的手机或相机闪光灯的强光刺激。当我来到一个展厅,对一个硕大的"牛头"状器物的用途感到困惑时,身边工作人员告诉我牛在当时是人们崇拜的神。</h3><h3><br /></h3><h3>各地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像景点一样倍受欢迎。但是博物馆应该像图书馆一样,保持安静。讲解员尽量压低声音,参观者有序参观。学校组织中小学生有针对性地参观学习,讲明纪律和规则。可是,最近2年我去过的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总感觉嘈杂如市场,也没看到老师尽职带领学生们参观,打开手机相机闪光灯乱拍文物的人大有人在。在展示文明的博物馆里这些不文明行為显得格格不入。</h3><h3><br /></h3> <h3>铜奔马</h3> <h3>博物馆附近有个职工市场,横竖两条街。摊位摊铺除了常见的日用品,服装,小百,日杂,蔬菜水果,肉食,熟食,还有弹棉花的,扯花布等不常见的买卖。似乎所有允许买卖的东西这里都能找到。</h3><h3><br /></h3> <h3>【逛市场】待续</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