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公元1862年6月4日,太平天国名将英王陈玉成(真名谢復署)在河南省延津县西教场英勇就义,时年28岁(清人赵雨村《被掳纪略》)。<br></h3> <h3>在延津县城内西隅,西环城东路有一院落,即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真名谢復署)纪念馆所在地,陈玉成(谢復署)殒难后遗骨丢弃在这块土地上的一口枯井里。延津人民感颂其德,偷偷掩埋其尸,并筑土修墓,数月焚香不止。</h3> <h3> 陈玉成纪念馆</h3> <h3> 陈玉成纪念碑</h3> <p> (一)英王故里</p><p>道光13年(1833年)癸巳八月初十日末时,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实名谢復署)出生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镇谢家村(古称宁远北路白鲢塘谢家,又称谢庆成村)。</p> <h3> 湖南省宁远县柏家坪镇</h3> <p>宁远柏家坪镇地处都庞岭中部,阳明山南麓的一个狭长岔地,距宁远县城30余公里。这里东邻新田、嘉禾;西毗双牌、道县;北抵永州、祁阳。永连、二广两条高等级公路贯穿其境。古时,这里是永州通往广东连州洋铁古道上的一个驿站。交通便捷,地理位置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p> <p> 1,柏家坪镇传统名酒名菜</p><p> 血鸭、血狗、酿豆腐是宁远的三大特色菜</p> <p>但宁远血鸭尤以柏家坪的最为纯正。柏家坪血鸭不但口味特别鲜美,而且色、香、味俱全。相传宁远血鸭就发源于此。而柏家坪酿豆腐则更加货真价实。</p> <p>柏家坪的禾花鲤鱼、糯米粽粑、打粑粑也很出名。特别诱人的是它的美酒——拖缸酒。拖缸酒用糯米酒和红薯酒混合密封放置一段时间而成。制成后的拖缸洒醇香泗溢,韵味无穷。现已升值成舂陵王酒,销往全国各地。</p> <p> 2,舂陵史话</p><p>舂陵,一个容易读错的地名,古时泛指宁远北乡一带,因其境内有两条舂溪从阳明山高处的源头奔腾而下贯穿其境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舂陵属楚国南境,秦时属长沙郡。秦始皇时期,舂陵是永州境内与零陵齐名的两个古县名之一。</p> <h3> 长沙出土的马王堆地图</h3> <h3> 舂陵侯刘买像</h3> <p>西汉元塑五年(前124年),汉武帝封长沙定王之子刘买为舂陵节侯。买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仁嗣。为防南越蛮族骚扰,尊汉王朝意旨,刘买儿孙三代组织军队和民夫,在此修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军事要塞——舂陵侯城。舂陵侯城遗址尚存,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p> <h3><br></h3><h3> 与舂陵侯城一起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舂陵侯墓。舂陵侯墓是舂陵候刘买死后归葬的陵寝,在舂陵故城东北角若500米处。原来舂陵故城旁还建有祭祀用的舂陵庙。舂陵庙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已不复存在。</h3> <p>公元前45年,因气候原因,舂陵侯第三代候主刘仁获准携侯国北迁湖北枣阳,乃称舂陵。后刘买第五代孙刘秀,在西汉覆亡,王莽纂权的情况下,在湖北南阳纠集8000“舂陵弟子” ,组成“舂陵军” ,联合赤眉、绿眉军,用舂陵人的智慧和血性夺回政权,恢复汉室,建立东汉王朝。史称“光武中兴”,刘秀就是历史上的光武帝。从此,舂陵乃称“光武发祥之基”,古舂陵,柏家 坪,因此而扬名。</p> <p> 3,英王陈玉成故居</p><p>舂陵故城南一公里处,座落着一座千年古村——柏家坪镇谢家村(古称白鲢塘谢家,又称谢庆成村)。该村全族姓谢,一脉同宗。院落中间,紧临谢氏宗祠左侧,有一座明清时期的青砖瓦房:格子窗,黑瓦白墙,屋檐上班着椽——此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实名谢復署)出生的祖屋。</p><p><br></p> <p>这座祖屋横梁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古匾,上书“江东名家”四个大字,仍在叙说祖辈昔日的荣光!</p> <p>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标志性人物。如果没有他,太平天国运动有可能更早的终结。而真的没有了他,太平天国运动也就走向了终结。</p><p><br></p><p>陈玉成少年成名,矫健英俊,有帷幄之智略,兼攻陷之勇猛。虽然生命只有流星短暂的28岁,但已令同时代的敌手曾国藩、胡林翼皆望风变色。他临难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永载史册!</p> <p> (二),少年英雄</p><p>英王陈玉成,真名谢復署,乳名四眼狗,是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柏家镇谢家村人,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八月初十日末时。因生下来两眼下方各长一颗紫痣 ,祖父按当地习俗给其取小名“四眼狗”,意即像狗崽崽一样一年滚一年养大成人。这也没什么,当地风俗习惯都是这样,现在该村仍有一些人叫大狗、小狗、春狗、牛生什么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永州一直属南蛮之地,民风朴实,亦剽悍;世道古厚,亦浇薄。而地处宁远此的古舂陵一带民风更是剽悍,他们都有一种不怕死,不服输的个性,村与村之间常常因争山争水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大打出手。没有一点血性和智慧,要想在此立足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谢家村地处镇的中心,自然处在风口浪尖之上。为了生存也为了族群的那份尊严,谢家人必须得学会自保。而要学会自保,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后辈发奋图强,有所作为。因而那时候的谢氏宗祠就成了长辈向晚辈励志的场所。每当中午或者晚饭后,这个永久性俱乐部里就聚集着一群人,听村中哲学家和圣贤们讲一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或者一些英雄传奇的故事,或者针对时局发表的一点深刻的议论。谢復署的祖屋紧临谢氏宗祠左侧,童年时候的他少不了听到这方面的说教。在谢復暑成长的年代,村中有一位长者名叫谢开炫。此公走南闯北,胆识谋略过人,年轻时当过兵,曾获钦赐九品军功。他不但是族长,还是当地天地会的一个小头目。这些俱乐部里的意见基本上控制在他一人手里。而他天性玩劣但又聪敏异常的谢復署似乎情有独钟,时常将一些传奇故事、神话传说以及道听途说或者实践过获得的军事常识,诸如杀回马枪的故事讲给他听。</span></p> <p>在故事堆里长大的谢復署 ,智力发展自然比同龄人来得要快。加之天资聪颖,未成上学,心智发展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即使十五六岁的年青人都比不上他。八岁开蒙之后,先生教学的内容根本填不饱他。他满脑子装着从长辈那里听来的故事,浑身上下燥动着各种离奇古怪的传说和念头,时不时做出些违法常态的举动来。一方面,他的学习成绩非常突出,非常优秀,总能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常提出些同年人力不能及的问题。对此,老师对他十分头痛:既爱之,又嫌之。</p><p><br></p><p> 一天,在他又一次犯规之后,老师取来纳鞋底的锥子用力把教科书一锥,责令他明早把锥透的部分背下来,否则不准来上学。第二天一早,谢復署来到老师面前,把要求背的部分一字不漏的全背出来,老师惊诧不已!</p><p><br></p><p>为了进一步检验谢復署的阅读能力,老师拿来自家珍藏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两本大部头的书交给谢復署,要求他三天看完。结果,只一天一夜,谢復署便来还书了。询问缘由,他说已看完了,提到书中内容,谢復署不但能一五一十的说出来,还对个中情节叙述得绘声绘色,对此,老师不禁击节叫好:“奇才,简直是奇才!”</p><p><br></p><p>第二天,老师找到谢復署的家长并对他说:“你孩子的智识和领悟能力已经超过了我,我已不配再做他的老师,请另请高明吧!”</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老师的话或许发自肺腑,但“另请高明”谈何容易?从此,谢復署缀学了。缀学后的谢復署闲在家里,除为屋里看鸭子、放牛、寻猪草外,其余时间尽在外面与伙伴玩游戏、打孩战、整天提笼架鸟、漫无边际。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愧于无钱送之深造。</span></p> <p>这段时间,谢家村因山林之争与临村发生了一场械斗。男人们都出队去了,留下老人和小孩,谢復署敏锐发现村西北方向有邻村老人和小孩在放牛,防守薄弱,是个空档,他便带领村中一些青壮妇女避开正面战场,迅速出击。结果,大男人们失利了,谢復署他们则牵回了四头大水牛,两村算打了个平手,总算为村子挽回了一点颜面。在庆功会上,全村人对谢復署赞誉有佳,都说他胆识过人,少年老成,有韬略,日后必成大器。谢復署对自己不经意的行为也自鸣得意,并决定日后出家为国,奋发图强,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p><p><br></p><p>这件事对谢復署触动很大,此后他把长辈的赞许一直装在心里,并且琢磨着如何达成自己的目标。</p> <p>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上距鸦片战争六年,下离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五年。莽莽神州,风云激荡,沉沉睡狮,尤在酣眠,这是一个中华民族开始沉沦,仁人志士奋起图存的时代;一个民不聊生,天怒人怨,积薪傍火,一触即发的时代。天雷轰轰,地火熔熔,一场山崩海啸,一场地裂大喷,席卷大半个中国,改变华夏神州命运的大风累就在眼前。</p><p><br></p><p>山两欲来风满楼,面对蓄势待发的革命气息,谢復署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决心出去闯荡一番,碰碰运气,也许这才是他的当务之急。</p><p><br></p><p>机会还真的来了。就在这一年的“七月二十四日夜半,一支由胡有碌、胡有福、朱红英、焦亮等头目率领的天地会义军从平田而下 ,夜宿柏家坪”,与当地一带天地会组织汇合,在此发动了一场声势较大农民起义,建立所谓的“升平天国”。第二天,这支义军南下经过谢家玉树亭时,义军慑人的气势把谢復署震慑住了——这不正是自己寻找的时机吗?在此做事的谢復署想也不想,丢掉手中的活儿便加了进去。跟着谢復暑加入进去的还有堂弟谢復开、堂叔谢泰芝等一干子谢家兄弟。后来谢復暑才知道,原来堂叔谢泰芝早是堂叔公谢开炫发展的天地会会员之一。</p> <p>为防失败后家灭九族,祸及家人,从小听贯了闯王李自成隐姓改名闹革命故事的谢復署也效仿着隐姓改了名。姓改本村家家户户神坛上供奉的“陈留郡谢氏历代考妣神位”的第一个字“陈”,名依本村有名古凉亭“玉树亭”的“玉”,也是谢氏郡望“玉树堂”的“玉”,以及本村开基始祖谢庆成的“成”字。既不忘自己是谢家子孙,庆成公的后裔,也希望革命成功,有“宁为玉粹,为国献身”之意。</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当天这部队当天南下攻打了宁远县城。由于事先有人告密,县城有备,这支队伍一触即溃,非旦没有攻下,反被杀九十余人。后来,这支义军余部被迫沿道州、永明、梧州古道窜入广西地区。</span></p> <p>就这样,1846年7月,13岁的谢復署随天地会义军去了广西 ,姓名也由原来的谢復署改成了陈玉成。潜入广西后,谢復署等一干子谢家兄弟随胡有碌、胡有福兄弟俩在广西流动作战。1847年早春,长期盘踞在广东阳朔、广西大湟江一带的天地会元老罗大纲联合胡有碌、胡有福奇袭阳朔,奔袭永安州。窃城分脏后,胡、罗两部分开。一段时间过后,胡有碌率部重新窜回湖南。鉴于谢家所在地情况比较特殊,谢復署、谢泰芝、谢復开等谢家兄弟不敢回了,一起留在了广西。</p><p><br></p><p>1847年,洪秀全、冯云山发起的拜上帝会在广西传教是最活跃也是最混乱的时期。脱离了部队给养的谢復署一行事实上成了游民,为了生存,也为了心中的那份梦想,谢復署他们参加了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从此追随洪秀全。这一年,谢復署刚好14岁(14岁随洪秀全)。</p><p><br></p><p>随后几年,拜上帝会进一步发展状大。谢復署、谢復开跟着堂叔谢泰芝以赶马为生,广泛活跃在桂平、藤县一带偏僻的山区。由于有拜上帝会这个组织纽带关系,谢復署他们就此结交了不少禄林好汉,包括与陈承瑢桃源结义成为叔侄关系,与李秀成同为帮佣成为邻里居,都发生在这段时间。</p><p><br></p><p>这几年,谢復署的客家话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身体因为居无定所、冷暖不保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育。直到1851年金田起义这一年,17岁的他个子还只有十四五岁那么高。加上他天生面白,皮肤细腻,又少报了年龄,起义伊始,谢復署只得编入到童子军队列。罗大纲、陈承瑢都是太平天国的元老。由于有先前部属关系(1847年跟着罗大纲攻打过永安州)和刚结成叔侄关系,而最主要谢復署自身的原因,起义开始谢復署便成为童子军的首领。太平军的童子,被誉为“最英勇无畏的兵士”,而谢復署则是他们当中最英勇无畏的一个。自此,谢復署如鱼得水,他的锋芒和锋利很快在征战途中显露出来。</p> <h3> 金田起义示意图</h3> <h3> (三),崭露头角</h3><h3>1,初显锋芒</h3><h3>辛开元年(1851年)八月,太平军行至大黎里,兵锋欲指永安州。由于1847年有跟随胡有碌、罗大纲一起奔袭永安州的经历,道路轻车驾熟,时为罗大纲下属的陈玉成(谢復署)请命为先锋军罗大纲部当向导。结果没费多大周折,轻易打下太平天国第一座城池——永安州,陈玉成(谢復署)建立首功。</h3><h3><br></h3> <h3>2,回家招兵</h3><h3>“咸丰二年(1852年)2月,太平军弃永安北出,大败清军于永安州的古苏冲,乘势进逼桂林。围桂林一个月,不能陷,乃解围而去,悉锐以入湖南。”(钟文典《太平天国史纲》)太平军进入湖南后,攻永州不克,转攻道州。四月二十五月拿下道州,在道州休整二个月。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在此联合发布《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和《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三篇著名的檄文,并派人到道州附近和周边被占的县广为传发,招兵买马。两个月内 在此建起一支二万余人的“道州大旗营”。陈玉成(谢復署)的家乡宁远柏家坪离道州百余华里,轻骑来回也就大半天的路程。其间,身为童子军首领的陈玉成奉命回了躺谢家。一来为太平军招些人马,二来离家六年的他也可以回去探视下父母。陈玉成(谢復署)傍晚时分回的谢家。乡村们用血鸭和鱼虾热情招待自己的亲人和远方来的客人。此事被临村一位夜旧的叮当小卖闯个正着,为防意外,谢復署带领亲信和意愿参军入伍谢家兄弟连夜赶回道州驻地。后来那位叮当小人状告到清政府(当时谢家所在地仍在清朝统治之下),清政府随即派员下来抓人。由于谢家保密措做得好,才躲过一劫。但为甲寅年(1854年)大年三十夜清政府围剿谢家杀绝十八家埋下伏笔。</h3><h3><br></h3><h3>3,一克武昌</h3><h3> 太平军一克武昌示意图<br></h3> <h3>1852年 11月,太平军出湖南,进逼武昌。身为童子军首领的陈玉成率50名童子军担任敢死队队员,集结在文昌门附近。当穴地攻城的响声炸起时,“陈玉成率战友们一跃而起,冒着砖石,冲进烟焰,当先冲锋,扑向抱堵缺口的敌人,占领了缺口,太平军跟着涌上,遂克武昌”(据罗尔纲《太平天国史——陈玉成传》)。</h3><h3><br></h3><h3>太平天国早期信赏必罚。鉴于陈玉成一路来杰出的表现,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定都天京后,陈玉成被认命为左四军正典圣粮。正典圣粮职同监军,比军帅还高一级,是个很大的官了。但是,陈玉成不愿意做后勤工作,坚持请求出征立功。杨秀清很赏识他,只因一时找不到替代人选,并没有允许他的请求。直到1854年初,东王才命陈玉成随军西征,在号称“铁公鸡”的国宗石祥祯帐下效力。</h3> <h3>4,二克武昌</h3><h3>武昌城的中和门——即今天的起义门</h3> 甲寅年(1854年)4月,谢復署跟着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当时号称为国宗兄,和燕王秦日纲平级)进攻湖北省会武昌,在韦俊的指挥下,从武昌绕过梁子湖,摸到武昌城东面。5月21日,陈玉成领着500少年童子军缒城而上,杀散守军,放太平军大队进城,史称“太平军二克武昌城”。<div><h3><br></h3><h3>此役陈玉成立下头功,不仅要让太平军童子军威名大震,连外国人都有耳闻,而且让他被深宫里的洪秀全瞩目,捷报传到天京,天王喜道:“真是英雄少年”。这年八月,他又连跳三级,升为殿右十八指挥,镇守湖北蔪州。一个月后又升为殿右三十检点,指挥十三军和水营前四军,负责蔪州、黄州两郡军务,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此时他年仅21岁。</h3><h3><br></h3><h3>然而,不幸的是,就在这年的大年三十夜,陈玉成(谢復署)老家——宁远柏家坪谢家遭到了清政府惨无人道的血洗。1854年除夕夜,时间刚过午夜12点,清政府派兵乘黑将谢家村围得水泄不通,随后进村遂户抓人,抓走本村回家过年的全部青壮男丁,并于次年今月在永州府三五成群问斩。前后斩杀30余人,其中绝户的就有十八家(简称18家)。消息传到谢復署及在太平天国中的谢家族人耳中,全族无不感到悲痛和震惊 。至此,家仇国恨更增加深埋在谢氏族人的心中。以不灭清朝永不为人之气慨,一方面浴血战场,奋勇杀敌;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族人的安全,更加小心翼翼,不敢暴露半点自己的真实身份,就是在思亲心切的情况下,与亲人的联系和往来也是更加隐蔽和心细。</h3><h3><br></h3></div> <h3>5,一身是胆</h3><h3>二克武昌后,由于防守半壁山、田家镇的秦日纲部失败,陈玉城不得不放弃两城,退到黄梅,并作为外围牵制部队参加了著名的湖口战役和随后对湘军的反击战,他先后修复黄梅、黄州、嶄州和武昌,打败湖厂总督杨霈,不过都是在韦俊的指挥下,应该说,还只是个戏角中的配角。</h3><h3><br></h3><h3>乙荣五年(1855)七月,他受命脱离韦俊节制,东援庐州(今安徽合肥),半途改援芜湖,不久太平军大将罗大纲战死,东王杨秀清特提升陈玉成补罗大纲冬官正丞相的官缺,踏入高干行列。</h3><h3><br></h3><h3>丙辰六年(1856)初,陈玉成 作为著名的“五丞相”(陈玉成、李秀成、涂振兴、陈仕章、周胜坤)之一,在刚刚复出的顶天燕秦日纲统一指挥下,踏上了救援镇江的征途。当时镇江被清军牢牢围困,守将吴如效婴城固守,弹尽粮绝,陈玉成只驾一条小船舍死突破清军江面封锁,闯入镇江,顺利完成了里应外合,共破围城清军的计划。</h3> <h3>东王杨秀清听闻战状,竖起大母指称赞说:“陈玉成一身都是胆,当年赵子龙也比不上他。”(罗尔纲《太平天国——陈玉成传》)</h3><h3> </h3><h3>紧接着,太平军大军云集在天津周围,乘胜力拔清军的江南大营。在石达开、秦日纲等各路大军的配合下,陈玉成率部参加了历时四天四夜的激烈战斗,逼死钦差大臣向荣,创造了太平天国史上最颠峰的战绩。<br></h3><h3><br></h3><h3>之后,陈玉成与李秀成合作救瓜州、克杨州。江南大营的被摧垮,解除了威胁天京前达三年之久的肘腑之患,并使太平军在军事上处于全盛时期。</h3><h3><br></h3><h3>随后天津事变爆发,秦日纲、陈承瑢卷于其中,死于非命。陈承瑢是陈玉成桃园结义结识的叔父,陈玉成因留在丹阳前线幸免于难,随即转战到皖北一带。这一年十月,他被封为成天候。<br></h3> <h3>(四),力撑危局</h3><h3><br></h3><h3>1,枞阳约兵</h3> <h3>发生在1956年的天津事件,从韦昌辉的狂捕滥杀,到石达开的负气出走,终于葬送了太平天国得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清军趁机反攻,从四面勒紧了绞索:</h3><h3><br></h3><h3>在湖北战场,湘军攻占了太平军坚守一年多的武汉,接着顺长江而下,水陆并进,一步步紧逼九江,威胁安庆;</h3><h3><br></h3><h3>在安徽战场,清军乘太平军兵力虚弱之机,夺取了军事要塞庐州,又连续攻陷了三河、庐江、和州、巢县、无为等地,从四面向安庆压宿;<br></h3><h3><br></h3><h3>在天京战场,清军重建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直接威胁天京的安全。<br></h3><h3><br></h3><h3>太平天国运动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危急时刻!<br></h3> <h3> 安徽省枞阳县</h3> <h3>为了扭转危机,太平军的将士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洪秀全自任军师,总理国政,积极着手组建新的领导核心。</h3><h3><br></h3><h3>1857年1月——5月,陈玉成与李秀成首次在安徽枞阳商议配合作战事宜后,率军先后克无为、庐江、舒城等地。5月,陈玉成将战线由安徽又推进至湖北,随后连克黄梅、广济、蓟水、罗田。10月陈玉成因功被升为又正掌率,成天豫。<br></h3> <h3> 枞阳望龙庵</h3> <h3><font color="#010101">1858年7月,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再次在枞阳望龙庵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决定统一指挥和联合作战的方针。会上太平军将领取得了共识,决定先将战略重点放在安徽北部,以此取得突破,之后进攻江浦、浦口一带清军,以解天京之围。</font></h3> 会上还决定联合捻军与太平军,组成两大军团:以陈玉成为首组成西路军团,有李世贤、韦俊等部参加,是发动攻击的主力部队。主攻方向是省城庐州(今合肥市)。 <div><h3><br></h3><h3>以李秀成为首组成东路军团,主要牵制庐州以东清军兵力,切断江北大营与庐州的联系。 </h3><h3><br></h3><h3>会后,洪秀全颁布了加封五军将令: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韦俊为右军主将,蒙得恩为中军主将。其他将领也各有封赏,军心为之一振。</h3></div> <h3> 太平军右军主将,清军参将韦俊照片</h3> <h3>韦俊是北王韦昌辉之弟,天京事变后因不容于太平天国而投降清廷,后被封为参将。1884年5月8日卒于安徽宣城县孙家埠乡汪村。1980年7月,其坟和墓碑被发现。</h3> <h3>《李秀成自述》手迹,参加大会的李秀成回忆:</h3> <h3>“后通文各镇守将,凡是天朝将官概行传齐,择日约齐到安省棕(枞)阳会计,各处将臣具(俱)而衣(依)约而来,此时正是九(咸丰八年)年六月中旬。……各誓一心,订约会战。”</h3> <h3>2,二破江北大营</h3><h3>清军将领胜保画像。胜保,蒙古都统,奉命驰援德兴阿统帅的江北大营。</h3> <h3>枞阳大会后,陈玉成部过潜山、占庐州,9月直逼滁州鸟衣。在这里与李秀成部会师。太平军奋力合击清江北大营德兴阿和胜保。</h3><h3><br></h3><h3>为了消灭清军主力胜保的骑兵,陈玉成部署的一支伏兵刀牌手。25日,胜保奇兵来犯,横冲直闯,气势汹汹,刀牌手一跃而起冲入敌阵,盾牌护身,刀削马足,杀得敌人人仰马翻,胜保落荒而逃。太平军乘势占领浦口。</h3><h3><br></h3><h3>陈玉成,李秀成乘胜9月27日,兵分两路前后夹击江北大堂,清军溃散,统帅德兴阿一路败逃,15000兵勇所剩不过4000。咸丰帝气急败坏,下命将德兴阿革职。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3月9日),咸丰帝下令撤销江北大营建制,余部划归江南大营和春节制。</h3><h3><br></h3><h3>至此,围困天津达六年之久,曾一度气势汹汹的太平军死对头清江北大营已成为历史陈迹。太平军各部协同作战获得了巨大胜利,扭转了自石达开出走之后太平军被动挨打的局面,并打通了天津与江北的通道,解除了首都物资匮乏的局面。</h3> <h3> 二破江北大营详图(局部)</h3> <h3> 天王手迹(令薛之元镇守浦口诏)</h3> <h3>太平军二破江北大营后,洪秀全下令江浦、浦口、六合江北一带设立天浦省,任命捻军首领薛之元为天浦省守将。这是洪秀全写给薛之元的亲笔诏书。</h3> <h3>3,三河大捷</h3> <h3> 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h3> <h3>三河是庐州(今合肥)南面的重要屏障,太平军在这里凭河设险,建筑城墙,并于城外筑垒九座,由吴定规率部据守。</h3> <h3> 三河镇街巷</h3> <h3><font color="#010101">咸丰八年秋(公元1858年),清湖广总督官文驱策湘军进犯安徽太平军。湘军入皖,分兵两路:南围安庆,北攻庐州(今合肥市)。11月初,北路湘军统帅李续宾率6000精锐,至舒城进逼围攻三河镇(今肥西县),太平军守将吴定规“一日五文”定时在六和和战役的陈玉成求援。</font></h3> <h3>前军主将陈玉成得知湘军大举东犯,遂自率所部日夜兼程,西上救援,同时奏调后军主将李秀成率部同往。陈玉成于11月7日赶到三河西南的金牛镇,李秀成于14日赶到山河东南的白石山。</h3><h3><br></h3><h3>李续宾孤军深入,其部将建立应退休同城。但李屡胜气骄,不听劝告,反决定于15日深夜,以七个营的兵力,分三路袭击金牛镇。陈玉成抓住敌军冒险出击的有利战机,以小部兵力正面迎战,主力则自敌左翼抄其后路。</h3> <h3>10月16日早晨大雾弥漫,咫尺莫辨,鼓角相闻,敌我难分。陈军主力迅速击溃湘军左翼,并迅速抄袭敌中右路之后,在烟筒(墩)岗一带将放包围。</h3><h3><br></h3><h3>李续宾闻大队被围,亲率四营前往救应,虽经反复冲击,也未能突入,只好败退回营,传令坚守营垒。这时李秀成也闻讯赶来参战,吴定规也自城内出击,三支太平军密切配合,激战到16日深夜,全歼烟筒岗之敌,攻破营垒七座,并毙主帅李续宾。17日,太平军继续围攻其余敌营。18日晚,攻破了敌最后一座营垒,全歼李续宾部6000余人。<br></h3> <h3> 三河战役局部示意图</h3> <h3>三河战役是太平军名将陈玉成指挥的著名战役,湘军精锐6000余人被歼,湘军悍将续宾被击毙,湖南湘乡“处处招魂,家家怨别”。此次战役也是太平军战史上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战例,曾被共和国名将粟裕后来借鉴过。</h3><h3><br></h3><h3>三河战役胜利后,太平军连续攻克了舒城、桐城、潜山。安庆围敌闻讯溃逃。至此湘军元气大伤,不敢再贸然东犯。太平军将领陈玉成也达到个人军事生涯顶峰,不久后被封为英王,洪秀全下达了“外事不诀问英王,内事不诀问干王,二事不诀问天王”的诏旨。这一年陈玉成年仅26岁。不久,陈玉成又被象征性地任命钦命文衡又正总裁,佐理洪仁玕负责科举考试事务。一尚尊重读书人的陈玉成对这一虚衔十分满意,此后直到被俘,都一直自你“本总裁”不改。</h3><h3><br></h3><h3>三河战役胜利后,太平军连续 攻克了舒城、桐城、潜山。安庆围敌闻讯溃逃。自此湘军元气大伤,不敢再贸然东犯。陈玉陈封英王后半年,李秀成也被封为忠王,他俩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李秀成时年36岁。</h3><h3><br></h3> <h3> 英王陈玉成</h3> <h3><font color="#010101">李续宾画俊,他战死三河后,清廷溢号忠武,人称中武公(那画像中的李忠武)</font></h3> <h3>李续宾是湘军悍将,贡生出身,湖南湘乡人,从军后随罗泽南出省作战,在与太平军的血战中,李续宾常当先锋,打硬战,以功升知府。罗泽南战死武昌后,他接统其军。</h3> <h3> 湘军统帅曾国藩和胡林冀的慨叹!</h3> <h3> 三河镇的大捷门牌坊</h3> <h3>经过1858年整年无休止的征战,到1859年初,太平军基本上暂时扭转了自杨秀清被杀、石达开出走后的混乱局面。</h3> <h3><font color="#010101"> (五),保卫安庆(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