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人说,一所学校如果在短时间内实现安全,靠的是运气;两、三年实现安全,靠的是严格管理;那么,长时间做到安全,就必须靠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让安全成为是师生的一种习惯。 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行程的自然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所以有人说:“习惯成自然”。当安全成为习惯,其程序就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之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举手投足,言语行为,都是安全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h3> <h3>一.立体宣传 增强安全意识</h3><div> 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培养小学生主体的自觉自愿精神,是小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学校首先配合安全教材,办好学校安全板报、橱窗、广播等,补充宣传国家有关的安全工作法律法规及安全防护自救知识;其次班上充分利用"班会、队会"等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安全活动,从侧面用"小品、故事、童谣、游戏"等形式,营造学校安全教育"活动化"氛围,在趣味中逐步提升小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接着在节假日、汛期、高温、秋冬干燥季节等特殊时段,给学生和家长及时发放《安全告知书》,进行安全友情提示;同时,在校园易发事故地带,设立安全警示牌,如楼梯通道行走靠右、安全出入口标志等,努力做好校园安全文化日常环节工作,让小学生时刻都身处浓郁的安全文化中,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熏染,天长日久地强化小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div> <h3>宣传橱窗</h3> <h3>国旗下安全教育讲话</h3> <h3>放学时校园广播系统自动进行一分钟安全教育</h3> <h3>班队会</h3> <h3>交警大队安全知识进课堂</h3> <h3> 安全是一种高度自觉,一种下意识、潜意识行为。把安全的外在要求,变为师生的内在需求;把安全的硬性规定,变为师生的内在自觉。当安全成了文化,安全的理念就扎根在师生头脑。就能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安全积极性和主动性,遇到有关安全问题时,就能产生“条件反射”,自动想到违章后果、自觉遵守纪律,自觉维护规章制度,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和“我懂安全”。形成一种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工作氛围。</h3> <h3>县教育局安全交叉检查</h3> <h3>城关镇镇委副书记冷育新到校指导平安创建工作</h3> <h3>二.示范践行 提升安全技能</h3><div> 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获取技能的最好途径。为了提高学生安全行为水平,教师既要言行统一,做到安全行为自律,如"规范用电"、"遵守交通规则"等,为学生做出示范性的榜样,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逼真地创设各种环境,使学生践行安全行为。如"防震逃生"、"消防疏散""溺水救护"等演习,让学生有模有样地以最快的速度跑到空旷地带,以及迅速地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秽物,并做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等,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救护技巧,加速小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div> <h3>防灾减灾知识讲座</h3> <h3>疏散演练培训</h3> <h3>消防疏散演练</h3> <h3>签名承诺</h3> <h3>三.志愿服务 规范安全行为</h3><div> 推行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特征,对于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我校通过倡导志愿服务意识,构建学校志愿者自主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自我主导作用,使我校德育工作在创新德育理论的指导下有了新的思考,学校的德育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div><div> 德育处按照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在校园内及周边形成“纵横有致,科学划分”的20个方格管理网格,每个网格让志愿者主动认领进行文明礼仪和安全行为督导,大队干部和值日教师随时进行检查。每次课间活动志愿者们佩戴着学校配发的“志愿者”值日牌,及时劝阻不文明、不安全行为,第一时间纠正。自从开展志愿者活动以来,同学们的行为文雅多了。这种志愿者的优势在于将安全这种常规管理转变为一种集体活动,学生在值日中的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别人要我做”变为“我自己应该做”“我自己愿意做”,在调动学生值日积极性的同时,能让学生在值日中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体验,有助于推动学校向自主管理的较高层次发展。特别是我们许多的学校领导、班主任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每周至少一次和学生共同值日,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div> <h3>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体师生安全习惯的培养包含安全理念的入脑入心渗透,安全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安全行为必须遵照“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履行,安全物态必须设计无差错、校舍设施无故障、系统无缺陷。全体师生安全习惯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工程,需要上至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中层干部的坚决执行,所有师生工的认真操作。只有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安全习惯才能自然而然成为顺理成章之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