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幽居之好,人有同心,商贾的“富贵气”,布衣之“市井气”,惟文士崇雅避俗。<br>一间屋,六尺地,韵士所居,“檐外竹珊珊,空房住一间”。<br>减便为雅、宁俭无俗,是以其宅院,爽而倩,古而洁也。刘禹锡是也,王维是也,林语堂云:“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亦是也。</h3> <h3>我师父总对一庭一院的生活有深切的祈望。<br>但凡看到文章有关幽幽庭院的文字描写,<br>比如:“诗意从指间流过、阳光、蔷薇爬过篱笆、清风细语,如饮清茶……”等等字眼,<br>甚至是一副花草相间的图片跳入他“老人家”眼帘,也会生出犹如滔滔江水般地情素来。<br>……随后我师父就会悠悠地说:<br>宅不必大,庭院欲深,闲花次第,<br>栽几竿修竹,夏趁新篁初放,<br>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乘凉,<br>自觉竹树风生。<br>月夜饮茶,雨后立窗读书,日光月影,明窗倩壁,映照娑影,枝摇叶动,风吹雨注间自成天然图画……</h3> <h3>看着师父俨然整个人都徜徉在幸福的海洋里。蓦地问我:“什么时候带我去你的家乡看一看呢?<br>现在栀子花是不是快到了盛放的季节?<br>还能看到扎着半开栀子花的那个小女孩吗?<br>端午节的诗意在你的家乡是不是就能找到呢?”<br>——<br>“师父呀~您能不能一个一个地问题慢慢问我?您这样提问题让我怎么回答呢?<br>可是我有个疑惑:师父,我期望以后我的家是这样,可能真的会这样吗?”<br>我师父亦说<br>“愿力决定始终,但是成功与否,<br>需要因缘和合,<br>这需要我们善于观察、决策、实行,<br>智慧决定成败。<br>我们倘若能身幽居,心得闲亦能自省,也是智慧的表现。”</h3> <h3>幽居不分古今,<br>高士之庐,有在山水之间者,<br>有在乡村畎亩者,至若“混基窿市”者,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则变城市为山林,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绝人世间的嚣尘浊土。<br>入世幽居的宅院,亦显主人之性情修养。<br>如陶潜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掩上门,一切喧嚣不可闻,已是宅院与世故觉远。<br>溶溶月色,瑟瑟风声,<br>静扰一榻闲书,动涵半轮秋水,<br>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br>光阴弹指一瞬,且于宅院悠然自得,<br>也不枉虚生一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