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序言</p><p><br></p><p>当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置于案头的时候,我相信无论是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游子,还是天天坚守着这片古老热土的父老乡亲,都会为之心潮澎湃。因为悉心研读,见微知著,不仅可以从中感受人情世事沧桑,感知吾村变迁历史,感悟现实生活启示,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村的发展轨迹中看到一个国家向前跨越的矫健步伐,听到一个时代进步的厚重足音。本村志既是留给每位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史料,也是献给每位想认识马湾、了解马湾的同仁们一份特殊礼物。</p><p><br></p><p>马湾历史悠久,景致独特,百姓勤劳,民风淳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我们的祖先曾经历了瘟疫、战乱、洪水、饥饿、蝗灾、干旱等一系列深重灾难的致命侵害。然,马湾人却总能够擦干泪水,咬紧牙关,挺起胸膛阔步向前!先辈们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为建设美好家园奉献智慧和力量。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他们斩木揭竿,奋起反抗,前赴后继,众志成城,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铁胆衷肠。</p><p><br></p><p>在抗日战争中,马湾村涌现出李清正、李徳生、张毓孟将军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英雄。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太原会战、娘子关阻击战、中条山决战、远征缅甸、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中,马湾的先辈们,为抵抗日本侵略者,不求名,不为利,舍身忘死,投入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勇杀敌,血洒疆场。在抗美援朝战争、对苏珍宝岛反击战、对印反击战、对越反击战斗中,马湾子弟兵再展雄风,听从祖国召唤,舍家弃子,奔赴前线,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他们或士兵,或将军,用鲜血和生命抒写了一幅幅壮丽诗篇。</p><p><br></p><p>马湾的先辈们,他们无论是什么党派,什么阶层,只要是为抗击外敌入侵,捍卫民族尊言而战,都是马湾人的骄傲。马湾村志,将为这些英雄们留下一席立碑之地,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不倒的旗帜。</p><p><br></p><p>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湾人又站在了生物、军事、舰船等尖端科技的最前沿,出现了以姚长林、李新、徐中堂、鲍成志为代表的领军人物。</p><p><br></p><p> 改革开放以来,马湾人继承了先辈们的勇敢和聪明才智,不断追寻,敢闯敢拼,探索出很多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塑料大棚种植、科学养猪、沿海创业、海外经商等等,使马湾成为引领周边,勇往直前的领头雁。</p><p><br></p><p>据不完全统计,三千多人的马湾村,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毕业生有五百多人,新一代高科技人才呈井喷态势。如今迈进新时代,马湾经济紧随国家高速发展的节奏,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社会的沧桑巨变,让我们为马湾人喝彩!</p><p><br></p><p> 马湾村志编辑部</p><p><br></p><p> 2021年1月1日</p><p><br></p> <p><br></p><p> 第一章 历史起源</p><p><br></p><p>1、村名来历</p><p><br></p><p>马湾,原名青泥湾,曾用名青龙镇、青龙湾。解放前,老马湾西南约三四里,有一村叫马庄(现马庄地),位置偏僻,屡遭匪患,乡绅报请县衙后与青泥湾合并,两村取字首字尾,称马湾至今。</p> <p>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致使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p> <p>由于起义军领袖胜利后褫夺陈圆圆,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起义军失利,退出北京。李自成、张献忠率部在陕西、河南抗击,节节败退。两军数十万交战于唐北,古镇千家店(今代店)焚于战火。</p><p><br></p><p>千家店被毀,给周边群众带来惊吓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不便,为防患于战乱,人们把目光瞄向了青泥湾。</p> <p>青泥湾,三面临河,清澈的河水环绕村子而过。这里百姓民风淳朴,本分善良。以捕鱼、养蚕、纺织、种地、手工艺为生。陆路交通畅顺,北可经赊店、方城抵汴京。南可过唐州、襄阳至汉囗。水路更利于船只往返停泊,装卸货物,适宜商贸交流。因而逐渐兴集成镇,定街名叫青龙镇。</p> <h3>农历逢双日集市交易。主街南北向,成为商贸集散地。清顺治年间,有不少山、陕、湘、鄂船商云集与此,生意逐渐兴隆起来,当地人也有不少人开始参加航运。山、陕、湘、鄂船商为在此镇站稳脚根后,在镇东北角的唐河西岸高坡上(薛家隔壁),投资兴建起了湘鄂会馆(大王廟)。一百多年后,山陕商人也不甘下风,在河东岸建造了气势宏伟的山陕会馆。<br></h3><div>湘鄂会馆座西朝东,大殿建筑雄伟,重檐斗拱,卷棚、翘角吊响钟,钢扎六角兽透花脊,雕梁画柱,玉龙欲飞。门墩柱石浮雕精美。泥塑水神千姿百态,活灵活现,令人望而敬仰。山门过庭上有戏楼,东西廊房整齐绕—,堆存货物、客商歇宿舒适如意。</div><h3>过路诸人到此馆前,总要进内观瞻。 </h3> <h3>因青龙镇两面临河,又建在河湾淤沙洲上,常遭洪水危害。清康熙六年(1667年),镇上商贾联名上书唐县县令,详陈利害,县遂令东迁。于是富商巨贾在河之东岸抢购地皮,开行设店,形成市场。缘唐河水潭珠联,取青龙回源归潭之吉兆,新镇定名源潭。商联名修书上呈企迁河东岸。唐县县令林燧,遂批公文获准。雍正年间(1723年),开始在河东规划征用土地,以桃花店为中心,规划街道,建造铺店门面。主街为东西走向。大街以衙门口以西为当铺街。以东为关帝庙街,而后逐渐扩大发展建成十余道小街,根据各业特色,分街设店经营。街市初具规模,仍定农历逢双日集。新镇扩建后,商贾争相迁此经营,繁荣的青龙镇集贸逐渐消失。 </h3> <h3>1955年8月特大洪水,全村粮田被毁,部分房舍倒塌。</h3><h3>1975年8月5日,百年一遇超级特大洪水,全村粮食绝收,房屋百分之九十五冲塌。灾后县委、县政府令全村向西迁移三公里代店岗,以防水灾。时任县委书记杨西普,源潭公社书记周运坡,马湾大队革委会主任徐国芳,治保主任马运渠。灾难面前,马湾人齐心协力,共度难关。</h3><div><br></div><h3>编辑 郝明军</h3> <h3>2、马湾在历史上的行政归属<br></h3><h3><br></h3><h3>马湾的历史,与“一河一镇三城”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河,即唐河。一镇,即源潭镇。三城,即唐州城(唐河县)、宛城(南阳市)、荊州(今湖北荊州市)。翻阅历史,马湾历来是唐州的属地,唐州大部分时间又归宛城管辖。据《唐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这中间294年归荊州管辖。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626年,中间有四年归枣阳管辖。</h3><h3> 唐河,清时因河流纵贯古唐州地而得名。又名泌河,古称沘水,长江流域汉水水系支流唐白河支流。上游赵河与潘河发源于伏牛山南麓河南省方城县。汇合后称唐河,经赊店、唐河、新野、湖北省襄阳市,于两河口与白河交汇后始名唐白河,向南至张家湾注入汉水。全长230公里,流域面积8685平方公里。唐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6条。左岸有毗河、泌阳河、三家河、清水河、蓼阳河、礓石河,右岸有桐河、绵延河、涧河等。</h3> <h3>源潭镇的历史变迁</h3><div> </div><div>明清时期,源潭镇辖区东、北、西部分别属大河保、青台保、青泥保、桐河保。</div><div>民国10年(1921年)设源潭区。下设16乡,乡设保。</div><div>民国20年(1931年)源潭区下设联保,联保下设保。</div><div><br></div><div>民国36年(1947年)11月解放,镇东、南、北3面属唐北县大河屯区,民国37年(1948年)8月西部属唐西县第六区(驻刘斌桥)、第七区(驻桐河),源潭镇属县辖。</div><div>民国38年(1949年)3月属唐河县,镇东、南、北3面归大河屯区,西部归桐河区。</div><div><br></div><div>1950年置源潭区,下设乡。</div><div>1953年源潭为县辖镇,镇内设4个街公所。</div><div>1956年2月,境内划归龚岗、戈缘寺、刘斌桥、李店2个中心乡管辖。</div><div>1956年12月,恢复源潭区,中心乡改一般乡。</div><div>1958年1月,将源潭区老贺庄、后王庄、赵岗3个乡划归方城县管辖。</div><div>1958年9月成立源潭人民公社,下辖28个生产大队。</div><div><br></div><div>1961年5月设源潭区,下辖张监庄、党老庄、陈铁楼、源潭、齐庄、法云寺、龚岗7个小公社。</div><div>1962年5月源潭区调整为下辖:张监庄、良于庄、陈铁楼、源潭、杨王庄、陈庄、龚岗7个小公社。</div><div><br></div><div>1963年3月源潭区调整为下辖:张监庄、陈铁楼、春树李、陈庄4个小公社和源潭镇。</div><div>1968年撤区并社,合并源潭镇、张监庄、陈铁楼、春树李3社1镇为源潭人民公社,下设大队。</div><div>1983年改为源潭乡,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div><h3>1985年10月源潭撤乡,改为镇。</h3> <h3>尧、舜、禹三代,为禹贡豫州的疆域。今河南省。</h3> <h3>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为楚国 (今湖北) 疆域。</h3><div>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为韩国疆域(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div> <h3>秦 朝:属南阳郡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h3> <h3>汉 朝:今县地在湖阳(今唐河县湖阳)、棘阳(今新野栗河一带)、比阳(今泌阳)、平氏(今桐柏平氏)、春陵(今唐子山一带)五县境内。归南阳郡。(公元前202—220年)</h3><h3><br></h3><h3>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定都长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刘彻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在“昭宣中兴”时达到极盛。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25年,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万国来朝。汉朝时期,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国力和经济较为强盛。且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朝共历400多年。220年禅位于魏王曹丕,东汉结束。</h3> <h3>三国时期:属魏国 (今日的河南省中部许昌地区) 公元211年--公元280年。</h3><div>晋 朝:属荆州。南阳国的比阳(今泌阳县)。秒义阳郡的棘阳、平氏三县境内。(公元265年—316年)。</div><div>南北朝(宋):公元420—479年,比阳属广平郡,棘阳属河南侨郡,湖阳属新野郡兼河南侨郡境。今县地在三县境内。</div><div>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设陈阳、上马二县属南襄州襄城郡。今县地大部在上马、比阳二县境内,兼有汉广郡、舞阳郡境。</div><div>西魏时期:(公元535—556年)比阳属淮州,上马属湖州。</div><div>隋 朝:开皇(隋文帝年号)五年(公元五八五年),改淮州为显州。大业(隋武帝年号)三年(公元六0七年)废显州为淮安郡,管辖比阳、平氏(今桐柏县平氏)、慈丘(今县东七十里,故址已不存)等七县。湖阳、上马二县属春陵郡,后入淅阳郡。今县地在五县境内。</div> <h3>唐 朝:武德(唐高祖年号)五年(公元622年)废显州、湖州,以唐城山(即今湖阳南唐子山)更名唐州(此时的唐州即原来的昌州,州治在枣阳)。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将州治迁移到比阳(泌阳县)。</h3><div> 开元(唐玄宗年号)十三年(公元725年)重设上马县。</div><div> 天宝(唐玄宗年号)元年(公元742年)改唐州称淮安郡;改上马县为泌阳县(即今唐河县),归山南东道管。</div><div> 乾元(唐肃宗年号)元年(公元756年)又改淮安郡为唐州,管辖比阳、慈丘、方城、桐柏、湖阳、平氏、泌阳七县。州治在比阳。</div><div> 天佑(唐昭宗年号,唐哀帝袭用)三年(公元906年)分比阳以西今县地为唐州,州治迁移到泌阳(即今唐河县城),更名泌州。</div><div>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div><div> 后梁(公元907—923年),泌阳为泌州州治。</div><div> 后唐(公元923—936年)改泌州为唐州。</div><div> 后晋(公元936—947年)又改唐州为泌州。</div><div> 后汉(公元947—950年)又改泌州为唐州。</div><div> 后周(公元951—960年)仍为唐州,去慈丘县入比阳(今泌阳县)。</div> 宋 朝:(960年—1279年)唐州管辖泌阳(为州治)、湖阳、比阳、桐柏、方城五县,归京西南路。绍兴(高宗年号)十二年(公元1142年)唐州割给金,二十年复归宋。<div>金 朝: 大定(金世宗年号)四年(公元一年?,也是宋隆兴二年),宋与金议和,金割得唐州,改名裕州,仍管泌阳、湖阳、比阳、方城、桐柏五县,归南京路。<div>贞佑(金宣宗年号)元年(公元1223年)废湖阳县。<div><br></div></div></div> <h3>元 朝: (公元1271年~1368年) 元初复设湖阳县。 至元(元世祖年号)八年(公元1271年) 唐州管辖泌阳、比阳、湖阳、桐柏四县,改属南阳府。(后)至元(顺帝年号)三年(公元1337年)废湖阳、比阳、桐柏三县,唐州只管辖泌阳一县</h3> <h3>明 朝:(1368年-1644年) </h3><div><br></div><div>洪武(明太祖年号)初(公元1368年)仍为唐州。</div><h3>洪武二年(1369年)唐州兵乱,杀指挥。明遣将军杨璟攻克唐州,兵乱平息。</h3><h3>洪武三年,降唐州为唐县。</h3><div>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设泌阳县(即今泌阳县)。</div><div> </div><h3>成化(明宪宗年号)十二年(公元1476年)设桐柏县,唐、桐、泌三县统属南阳府,归河南江北行省管辖。</h3> <h3>清 朝:仍叫唐县。公元1644至1911年</h3> <h3>中华民国:民国二年(1913年)改唐县为沘源县。</h3><h3>民国十二年(1923年)改为唐河县,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即南阳专区。</h3> <h3>1947年11月,陈(赓)谢(富治)兵团解放唐河县城。</h3><div><br></div><div>1947—1948年境内设唐河(北)、唐南、唐西3县。1949年3月"三唐"合并为唐河县,属河南省南阳行政区。</div><div><br></div><h3> 编辑:李双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