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5月13日11:05乘坐D14次列车从秦皇岛市前往北京。</h3> <h3>中午13:29抵达北京火车站。自从北京西站和北京南站相继建成通车后,最后一次乘车到北京站己经是十年前的往事了,没想到今天又乘车到北京站。</h3> <h3>杨鸣开车到北京站来接我们,真正是同学+发小+邻居+战友的情谊,没有比我们之间的关系更铁的了。</h3> <h3>入住7天北京大观园店。</h3> <h3>5月13日晚上,杨鸣组织在京军事学院和大院孩子部分发小聚会。宇花学校六四届4班同学合影,左起刘伟桢、汪滔、陈和平、吴苏宁。</h3> <h3>宇花学校校友合影。左起张南宁、刘伟桢、汪滔、陈和平、吴苏宁、沙沙。</h3> <h3>宇花学校校友合影。左起张南宁、刘伟桢、汪滔、陈和平、吴苏宁、沙沙、杨鸣。</h3> <h3>左起杨鸣、张南宁、刘伟桢、汪滔。</h3> <h3>左起刘伟桢、汪滔、陈和平、吴苏宁、沙沙。</h3> <h3>左起杨鸣、张南宁、刘伟桢、汪滔、陈和平、吴苏宁、沙沙、朱海珍、杨忠。</h3> <h3>部分军事学院和北京大院孩子合影。前排左起陈和平、汪滔、刘伟桢、张南宁、吴苏宁,后排左起沙沙、徐宁、朱海珍、杨忠、杨鸣。</h3> <h3>参加聚会的11位同学、发小(按姓氏笔画排序)。</h3> <h3>朱海珍穿军装的照片—-徐州雷达27团大院。</h3> <h3>朱海珍参加聚会的照片。</h3> <h3>刘伟桢—-江西省军区宜春军分区。</h3> <h3>刘伟桢参加聚会的照片。</h3> <h3>杨忠穿军装的照片—-北京沙河机场34师大院。</h3> <h3>杨忠参加聚会的照片。</h3> <h3>杨鸣—-曾经在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服役。</h3> <h3>杨鸣参加聚会的照片。</h3> <h3>吴苏宁—-曾经在福州军区通信兵部电报营有线电报连服役。</h3> <h3>吴苏宁参加聚会的照片。</h3> <h3>沙沙参加聚会的照片。</h3> <h3>陈和平—-曾经在青海省军区骑兵支队服役。</h3> <h3>陈和平参加聚会的照片。</h3> <h3>张南宁—-曾经在公安部综合局工作。</h3> <h3>张南宁参加聚会的照片。</h3> <h3>徐宁—-曾经在兰州军区第133野战医院服役。</h3> <h3>徐宁参加聚会的照片。</h3> <h3>常青—-曾经在兰州军区总医院和北京军区总医院服役。</h3> <h3>常青参加聚会的照片。</h3> <h3>汪滔参加聚会的照片。</h3> <h3>部分军事学院和北京大院孩子合影。前排左起吴苏宁、张南宁、刘伟桢、徐宁、常青,后排左起杨鸣、汪滔、陈和平、沙沙,其实徐宁爸爸和常青爸爸分别在总高级步兵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过,这张照片就是军事学院发小的大合影。</h3> <h3>5月14日上午,汪滔、刘伟桢夫妻前往军事科学院第一干休所看望宇花学校六四届4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常可玉老师。<br></h3> <h3>左起汪滔、常老师、常菁,常菁手中抱着的是她的外孙女,常老师今年88周岁,己经是四世同堂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在这里祝老师健康长寿!</h3> <h3>中午,宇花学校同届校友、原机械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张克林组织原机械工业部军工司的同事聚会。</h3> <h3>张克林和汪滔在曾经工作过的原机械工业部大院门口合影。</h3> <h3>汪滔、刘伟桢在原机械工业部大院门口合影。</h3> <h3>张克林现在担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驻会副会长。张克林和汪滔在其办公室交谈。</h3> <h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是在我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由机械工业全国性协会、地区性协会、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等自愿组成的综合性行业协会组织,现有直接单位会员270个,是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法人。</h3> <h3>主要领导名誉会长:于珍、何光远、包叙定、邵奇惠<br>中机联主要领导<br>会长:王瑞祥<br>特别顾问:张小虞、蔡惟慈<br>顾问:张德邻、沈烈初、陆燕荪、孙祖梅、孙昌基、吴晓华、贾成炳、薛德林、朱森第、隋永滨<br>执行副会长: 薛一平、于清笈、杨学桐、赵驰、宋晓刚、张克林<br>党委副书记兼纪检书记: 赵文成<br><br></h3> <h3>原机械工业部办公厅、军工司同事的聚会张克林安排在三里河月坛南街的同和居。</h3> <h3>同和居饭庄原位于西城区西四大街,创建于1822年以同怀和悦之意而命名店名。初建之时,系一小店,以经营家常菜为主,顾客大多是贫民大众。民国初年,掌柜牟文卿请御膳房的袁祥福帮厨,袁祥福凭三不沾(不粘盘、不粘匙、不粘牙)等宫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气。1939年广和居停业,其大部分厨师来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火红,名气越来越大。并成为旧京城著名"八大居"饭馆之首。解放前夕,八大居仅存同和居、沙锅居。</h3> <h3>1984年前,该店店址一直在西四南大街北口。门上悬挂溥杰先生亲题"同和居"匾额。后迁至三里河月坛南街。新店的营业面积为五百平方米,由一大厅及环其大厅的天和、地和、人和三个KTV厅房组成,配有一流音响,功能多样,环境舒适。可同时接待三百人就餐,并可为各类文艺表演、比赛、庆典活动提供场所。重新开张的同和居饭庄,为满足多方宾客的需要,吸取其他菜系的精华,增设了鲜活鱼、虾、蟹、蛙、蛇等原料,以供顾客随意选用。其烹制的清蒸鳗鱼,黄焖或清蒸元鱼,三吃蛇(皮炸之,骨汤之,肉炒五彩蛇丝),用油爆、宫爆、铁板烧等技法烹制的牛蛙、秀龙鳝,糖醋脆皮鱼等都受到顾客的青睐。</h3> <h3>张克林和汪滔,同学+发小+邻居+战友+同事。</h3> <h3>机械工业部办公厅、军工司部分同事合影。左起刘伟桢、汪滔、杨振龙、张克林、江更祥、孟莉。</h3> <h3>同和居的著名菜肴"三不沾"。</h3> <h3>下午,看望宇花学校同班同学古松,60年前的小学同学、军事学院邻居,真正的发小情啊。</h3> <h3>5月14日晚上,王玉明组织部分军事学院发小聚会。前排左起王玉明、汪滔、刘伟桢,后排左起沙沙、张小宁、宋都军、张武、杨鸣。</h3> <h3>今年四月份通过宇花家园找到宇花学校六四届4班的张洪煖同学后,和他约定好5月份到北京看常老师。</h3> <h3>5月15下午16:08,张洪煖乘坐G42次高铁抵达北京南站。汪滔和张洪煖在北京南站合影。</h3> <h3>因为张洪煖在北京还没有到过颐和园,所以5月16日上午陪张洪煖同学游览颐和园。</h3> <h3>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劫掠一空。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br></h3> <h3>颐和园的石舫。</h3> <h3>汪滔、张洪煖在石舫前合影。</h3> <h3>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颐和园万寿山顶的佛香阁。</h3> <h3>在颐和园玉澜堂和宜芸馆附近,发现了一片芍药,但只开了一朵粉红色的芍药花。</h3> <h3>颐和园,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h3> <h3>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h3> <h3>5月16日中午,宇花学校六四届4班同学陈晓星和弟弟陈刚在国防大学食堂和汪滔、张洪煖相聚。左起陈晓星、汪滔、陈刚。</h3> <h3>左起陈晓星、汪滔、张洪煖、陈刚。</h3> <h3>5月16日下午14:00,在北京的宇花学校六四届4班的同学约好,陪张洪煖一起到常老师家里去看老师。张洪煖一见到分别了54年的小学老师,情不自禁地和老师拥抱在一起,眼睛里闪烁着泪花。</h3> <h3>同学们看到老师,迫不及待的和老师合影,连挎包都没有放下。左起张洪煖、常老师、汪滔、陈和平。</h3> <h3>陈和平招待老同学。</h3> <h3>老师为了和同学们合影,换了一件花衣服。左起陈和平、张洪煖、常老师、汪滔、张南宁。</h3> <h3>为了不打扰老师的休息,同学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老师。来,让我们在军事科学院第一干休所的院子里来个大合影。左起吴苏宁、张洪煖、汪滔、陈和平、张南宁。</h3> <h3>5月17日上午10:05,张洪煖将乘坐G119次高铁离开北京返回徐州市,段北生同学赶到7天北京大观园店,开车送张洪煖到北京南站。老同学在7天北京大观园店合影,左起段北生、张洪煖、汪滔。</h3> <h3>送张洪煖同学到北京南站后,汪滔又到古松家里和古松相见。</h3> <h3>5月18日上午到白云里看望原机械工业部军工司王小木司长。</h3> <h3>到复兴路83号院国防大学干休所看望段北生的妈妈杜锐颖阿姨,杜阿姨今年88岁。</h3> <h3>和杜锐颖阿姨合影。</h3> <h3>在国防大学原政治学院大礼堂前留影。</h3> <h3>到复兴路83号院国防大学干休所看望贺琦的妈妈缪裴芙阿姨,缪阿姨今年86岁了,是我们家御史廊的邻居,和我的妈妈是闺蜜。</h3> <h3>和缪阿姨到国防大学干休所食堂吃饭,和缪阿姨合影。</h3> <h3>贾南征大哥听闻我在政治学院干休所,前来相见并看望缪阿姨。贾南征大哥和缪阿姨合影。</h3> <h3>左起贾南征、缪阿姨、汪滔。</h3> <h3>贾南征大哥和汪滔合影。</h3> <h3>政治学院内的毛主席塑像。</h3> <h3>贾南征大哥和汪滔在毛主席塑像前合影。</h3> <h3>汪滔在毛主席塑像前留影。</h3> <h3>下午回7天北京大观园店途经公主坟,随手拍摄的北京城乡贸易中心。北京城乡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月18日由北京市郊区旅游实业开发公司、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北京信托投资公司、北京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兴实业公司等企业法人共同投资发起设立。</h3> <h3>晚上仲迎新在北京小吊梨汤(右安门王府井店)安排相聚。</h3> <h3>小吊梨汤(右安门王府井店)内部。</h3> <h3>5月19日上午到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h3> <h3>毛主席纪念馆是为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建造的,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华门旧址。1976年11月24日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议,毛主席纪念堂举行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时任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在仪式上发表了讲话。1977年5月24日落成,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主体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筑的明柱,柱间装有广州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毛主席纪念堂是党和国家的最高纪念堂。</h3> <h3>毛主席纪念堂(英文全称:Chairman Mao Zedong Memorial Hall)南北长260米,东西宽220米,占地面积为5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867平方米。纪念堂的主体建筑长宽各105.5米,高度为33.6米。这座方形建筑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基座由枣红色花岗岩砌成,基座高4米,座上矗立着17.5米高的44根花岗岩廊柱,承托着熠熠生辉的金黄琉璃重檐屋顶。在这座举世瞩目的辉宏殿堂里,安放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遗体,每天前往瞻仰的中外宾客络绎不绝。</h3> <h3>纪念堂是一座正方形大厦,建筑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 高33.6米,坐南朝北,外观为两层。主体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筑的明柱,柱间装有佛山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南、北门台阶中间又各有两条汉白玉垂带,上面雕刻着葵花、万年青、腊梅、青松图案。正门上方镶嵌着"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金字匾额。枣红色花岗石砌成的高大基座上,四周环以44根黄色花岗石八角形廊柱。重檐平顶的檐口上贴以金色琉璃瓦。大门南北两侧各有两组8米多高的群雕,分别展示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的革命历程。纪念堂现有10个厅室对外开放。</h3> <h3>瞻仰厅是纪念堂的核心部分大厅正面白色大理石墙壁上镶嵌着鎏金隶书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大厅中央烂漫的花丛中安放着水晶棺,毛泽东主席的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南大厅为出口大厅,白色的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毛主席手书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纪念堂大门正上方汉白玉匾额上的"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鎏金大字,是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的亲笔题字。</h3> <h3>注:一、第一张至第三张毛主席纪念堂的照片是去年八月四日到北京时拍摄的,当时毛主席纪念堂维修闭馆六个月,所以附近没有游客。二、我当天排队约一个小时才得以进入毛主席纪念堂。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只要一排进瞻仰毛主席遗容的队伍里,立刻一脸肃穆、鸦雀无声。</h3> <h3>5月19日晚上,吴苏宁组织宇花学校六四届4班在北京的老同学们在北京西直门南京大牌档给来京的汪滔饯行、聚会。</h3> <h3>前排左起林江、刘苏勤、张南宁、吴苏宁,后排左起王小波、汪滔、陈和平、段北生。<br></h3> <h3>左起王小波(林江先生)、刘苏勤、陈和平、段北生、汪滔、张南宁、林江、吴苏宁。</h3> <h3>聚会结束后,汪滔乘坐地铁二号线前往北京火车站。乘坐21:34的T65次列车返回南京。</h3> <h3>此次在北京的短短六日,值得我一辈子地怀念。再见了,我的常老师。再见了,我的宇花学校的老同学们。再见了,我的军事学院的发小们。再见了,我的大院孩子们。再见了,我的原机械工业部的领导和同事们。再见了,北京。</h3> <h3>作者姓名 : 汪滔。<br>作者的微信号 : wt511109。<br>凡是作者发表在美篇中的照片,很多都是发小们在微信里发给作者的,里面包含着对作者的信任和支持。作者系列音乐相册中所有的照片(包括发小们发在群里的照片)作者都进行了剪裁修饰,请大家不要下载收藏,更不要转发。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