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母祭文

鳯媛🌸

<h1>文/凤媛</h1> <h1><b>青山无语、九天寒彻、慈母仙逝、鹤鸣低回、音容挽在、母仪千古,儿孙满堂,无力回天。母亲啊,戊戌年春月,我们长跪在你的面前,追思你的恩德,追思你生命的坚强。<br />  2018年正月十七早上十一点,母亲停止了在世间的艰难跋涉,长久的闭上了那慈爱的双眼,就这样舍下她的亲人而去,静静地走了,走的那样从容,走的那么平静,走的匆忙,其实,儿孙都知道,母亲不想走,因为有太多的牵挂,有好多的期望和期盼,想着儿孙们日子越过越好,幸福长久,但是无情的病魔夺走了她的一切,<br />  吾母刘秀英,1939年农历二月初二生人,享年79岁。她15岁和父亲结婚成家,生育三男二女。长子樊兆荣,次子樊兆华,幼子樊兆祥;长女樊金琴,次女:樊淑梅。母亲一生畸岖,一生坚强,她用母爱的宽容和坚韧,以及全部的爱,支撑起了我们这个家,母亲啊,她是天下最善良,最好的母亲,她执着,坚韧,勤劳、贤惠。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br />忆思吾母,母亲一生克勤克俭。母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娘家住在庆城县庆城镇封家洞赵子沟村。那个时候,中华民族正直抗日战争,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母亲兄妹四人,她虽居老小,但却担负起了照顾全家人饮食起居的重任,由于她大哥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为了生活,他早出晚归,拼命干活。落下一身病痛,以致身体羸弱,后来无法担任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这一任务就落在了年幼的母亲身上。她每日起早贪黑,下地干活,碾米推磨,做饭洗衣,裁剪缝纫,无所不及。<br />15岁时,嫁给父亲。父亲祖上山东郓城人,于民国初年逃难来到庆阳,幸得祖爷爷有一门好手艺,才得以安家置业。但在解放前夕,由于兵燹连年,生意失意,家道败落。到了父亲快成婚的年龄,已是家徒四壁,兄弟姐妹几个无力供养,只好分别被寄养亲戚家里。是母亲的到来,才把小姑和小叔接回家中,使弟妹骨肉终于团圆。她奉侍翁姑,恭敬孝顺,在她的操办下,使小姑终身有了归宿,小叔得以成家立业。她和妯娌共处,相爱相亲,相持相扶。<br />解放初期,国家贫困,家庭生活困难她为了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远走他乡,开店铺做生意。随着孩子们一一出生,生活重担,她一身肩挑背负。苦育儿女成人。筹谋婿娶,万苦千辛。职尽内助,居贱食贫。劳劳碌碌,以度长春。<br />尊老爱幼,照顾亲朋。母亲不但对自家儿女,悉心照顾,对父亲的堂兄弟姐妹及子侄也是不论谁家有困难都热心帮助。曾经有一位堂侄上中学时,家离学校很远,她便把他收在自家,一照顾就是两年之久,直至堂侄毕业。<br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天旱少雨,庄稼欠收。人们时常处于饥饿状态。由于吾家兄弟姐妹年龄尚小,挣得工分少,所以在生产队按劳分配的时候分得的钱粮很少,往往是一年的口粮前半年都吃光了,大半年都没有饭吃,我们只能在大街食堂里乞讨,母亲总是把乞讨来的饭食先留个下地干活的人吃,以至于她常常饿着肚子。为了活命,她去生产队的砖瓦厂干活,常常汗流浃背,一天到晚,累得直不起腰身。傍晚回家还要在煤油灯下,给一家老小缝衣做鞋,无有懈怠。<br />对乡里邻居,母亲也是一片睦宗爱邻之心,困难时期,即使家里只有一餐米了,有人上门来借,母亲总要出让一些,从不让人空手而归,纺纱织布做鞋之类的女红活计,母亲不知将技术传给了多少村姑村妇,日子好一点后,母亲也周济比自已更穷的邻里亲戚,或送或挪,周转自如,以至晚年,母亲身边常有十几个同辈人来坐谈聊天,话说当年艰辛情谊,母亲是个仁慈的人,博爱的人。<br /><br />母亲一生非常勤劳和刚强,十分忙碌和俭朴。她起早贪黑,辛勤耕耘。田间、地里拼命干活,种菜、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日夜操劳。为让儿女舒心生活、专心读书、放心工作,她无私奉献,省吃俭用,毫无怨言。可谓勤俭持家,劳苦功高。<br />母亲心地善良、 仁慈贤慧、克己恭人、清正公义,其宽厚为人的美德,在邻里乡亲中有口皆碑。慈母盛德,足启后人。母亲还言传身教吾辈勤奋进取、诚实待人,儿女受益终生。母亲平凡的人生恰当地诠释了一个传统妇女的高尚品德。这 是母亲的光荣!也是后代的骄傲!在吾辈心目中母亲是伟大的女性。母亲的一生更是劳累的一生,辛酸的一生,苦难的一生。<br />在她晚年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老家独居,虽然我们想接她老人家来家和我们一起生活,以便更好地照顾她,但她总是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直到她突然发病,生活不能自理,才和我们在一起生活。虽则儿孝媳贤,悉心照料一年多,但和母亲对我们的付出和关爱相比,此生永远无法完全报答她。忆想往事,儿女们深感愧疚和万分悲痛。 <br />具斯淑德,宜寿百旬。菽水承欢,略报深思。胡天不祜,使母过早亡身。哀哀儿女,百喊不闻。区区千字,不能表述母亲功德之万分之一,惟愿母亲九泉有觉,天堂安息!</b></h1><h3><br /></h3> <h3>作者后记:一位朋友要我为她刚刚去世的婆婆写一篇祭文,她是一个孝顺的儿媳妇,我为她的孝心而感动,帮她写了这篇祭文。但由于对她一生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够全面,所写之文未能表述到位,颇感遗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