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怀叫思念

陈爱珠

<h3>父亲,</h3><h3> 一个伟岸,依靠,脊梁的代名词。</h3><h3>父亲节,</h3><h3> 一个令人感恩,感动,感谢节日。</h3><h3><br></h3><h3>父爱如山,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h3><h3> 阳光,一缕明媚,足以温暖;</h3><h3> 蜡烛,燃烧自己,只为给予;</h3><h3> 大树,枝繁叶茂,撑起荫凉。</h3><h3> ……</h3><h3>父亲,</h3><h3> 无论您离别有多久,</h3><h3> 无论您走得有多远,</h3><h3> 任岁月侵蚀,草木枯荣,心境变迁,</h3><h3> 想起有您陪伴的温柔童年,心中充满着欢乐;</h3><h3> 想起有您牵挂的碎落芳华,心中充满着力量。</h3><h3><br></h3><h3>父亲,</h3><h3> 您的智慧,您的诚善,</h3><h3> 您的勤奋,您的乐观向上……</h3><h3> 永远温暖激励着您的儿女乃孙辈几代人!</h3> <h3> (一)人生辉煌的一页</h3><h3> &nbsp;</h3><h3> 秋,</h3><h3> 人生最美好的季节,</h3><h3> 叶片落尽。</h3><h3> 枝干依然潇洒,</h3><h3> 头,永远高昂!</h3><h3> 心,永远年轻! </h3><h3> 翻开家庭影集册,父亲身着灰色衬衫,昂首微笑,在北京万寿山的留影,跃入我的视线。这是一张父亲人生中令他最自豪,最辉煌的一页。</h3> <h3>  那是1964年初父亲步入知天命的年龄,中央罗端卿副总理主持了一场全国性轰轰烈烈的技朮大练兵活动。</h3><h3> 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当时父亲就任上海服装厂服装样板总设计裁剪师,他的技术全面且过硬。参加上海市行业推荐几百人的过关斩将,被择选为上海一中一西的中式代表,应邀去北京进行服装技术交流。这可是莫大的荣誉,家中的喜事。</h3><h3> 自然,父亲的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从学徒-师傅-老板-大型服装企业样板设计裁剪师,几十年一路走来。试想,一位未经学府进修过专业服装设计,能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服装行业立足靠什么?父亲经历过怎样的破茧成蝶的磨练可想而知。没错,成功垂青于勤奋奔跑者。</h3><h3> 父亲对服装的钻研,不是初期单纯的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谋生,而是把他当作一件热爱的,执著追求的事业。但凡路人服装,橱窗样衣,顾客口述。他凭借记忆和理解,一一在纸上呈现。手中的笔随着心意,一张张草图,一幅幅样件,一件件款式,一组组系列,一套套风格流泻出一个个令人吃惊的"!"。父亲的设计灵感,设计天赋初见端倪……</h3> <h3> 1957年公私合营前,父亲经营着自己一家成衣工场间。</h3> <h3> 迎接全国练兵大比武,父亲不负众望,夜以继日地设计参展样件,手绘草图如雪片,配件、布料堆满桌面……最终选了一款民族特色服装中式旗袍。懂行的明白,柔软的缎绸,精致的滚边,古朴典雅的图案,呈现中式特点。中式旗袍其功夫则全在盘扣的图案设计上,从领口至大襟处的盘扣和图案融为一体,形成一条腾飞的龙(凤)造型,朵朵祥云衬托,让人马上会联想到古老的中国文化。构思巧妙,造型栩栩如生,做工更是独具匠心。这是一件称得上无可挑剔的惊世艺术品,也是父亲从业的技术智慧精髓结晶,拿到北京自然为之轰动。</h3><h3> 懂行的清楚,父亲的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构思-设计-选料-样板-裁剪-缝制(刮浆,插入铜丝,烫平,盘扣,缝纫…)-成样,这些复杂细致讲究的工艺。而父亲技术的全面精道处,恰是整个工艺流程他能一人独立完成。</h3> <h3>  这几十份手绘设计稿是当年父亲出任比武前设计的,至今女儿收藏着。</h3> <h3>  父亲回上海后曾无比自豪地告诉家人,在北京现场展示才华这一环节时,国务院秘书安排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副总理陈毅夫人张茜等众多领导人的夫人们亲临接见、观展。大使夫人们在欣赏父亲的杰作后,啧啧称赞上海师傅的手艺精湛,并要求当场为她们量身设计旗袍的款式和图案。当时正恰逢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副总理陈毅夫人张茜要出访印度、拉美洲。为此,父亲在北京民族饭店下榻足足忙碌了十天。</h3><h3> 为了答谢父亲,国务院安排陈毅秘书陪同父亲乘专车饱览了北京的各大名胜古迹,回上海后还收到好几封中央国务院秘书处的问候信函。</h3><h3> 精湛的技术被社会认可,被他人欣赏,怎不令人鼓舞?单位领导因父亲而引以为骄傲。在技朮大练兵活动中,父亲在单位独一无二的技术地位更毋庸置疑了。单位开办技艺学习班,父亲任首席讲师为学员讲解服饰知识,传授操作技术,深受学员们的崇敬爱戴。与此,他的工资待遇也升涨至单位最高级别。</h3><h3> 父亲,他对自己从事的服装设计制作工艺,有着一种不容亵渎的敬畏感,匠人精神在他身上诠释得淋漓尽致。服装,是他的呼吸;针线,款式,构成了他的全部生命。在他人生的秋季时节,留下了辉煌的一页。</h3> <h3>   (二)不息的暖灯</h3><h3> 父亲如山,父亲顶天立地……</h3><h3> 在我家亦是如此。父亲的悄然离去,我家陷于极度的悲怆之中。他的责任,他的勤奋,他的诚善,他的乐观向上品质,影响了他的儿孙几代人;他的追求,他的事业,他的技术,他的作品,烙印在同时代热爱他,敬仰他的人心中。</h3><h3> ——题记</h3><h3>&nbsp;</h3><h3> 父亲是一位精神矍铄,慈祥智慧,乐观向上的老人。想起他,我心中总洋溢着一种幸福感;想起他,我眼前总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他,我总忘不了他为事业、为儿女们无怨无悔奉献的点点滴滴……</h3><h3> 那是72年底,父亲六十岁生日过后退休了。性格开朗乐观而随和的他,外表远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这时业内不少单位纷纷发出聘书邀请父亲出任设计师、技术顾问等职,报酬待遇自然比退休前丰厚数倍。父亲本就钟爱自已的事业,尚且有贡献价值。十年间,他先后应邀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杂技团任舞台服装设计师。几十年磨炼铸就的技术,积淀的经验,让他在聘期间游刃有余地为其单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这让单位上下皆大欢喜,可父亲却只满足没辜负受聘单位信任而心安。</h3> <h3>七十年代父亲服务于</h3><h3>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杂技团服装设计工作室</h3> <h3> 父亲和他的徒弟们</h3> <h3>  一九八0年父亲年已古稀,经儿女们再三力劝,一九八一年春节后他开始在家安度晚年。但父亲是"无龄感"者,他对服装有着一种超越言辞的爱,在他身上燃烧着一股不息的激情。只要一拿起针线,他会感到自已面对着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只要谈及服装,他就能感悟样件的灵气,发现款式图案中蕴含着色彩。儿女的,孙辈们,邻里的,朋友的。一件件,一条条,一套套的时装从他手中诞生。<br></h3><h3> 自白内障手术后,家人监督不许再用眼过度接触制衣,可父亲总坚持说:"怎能在家无所事事呢?做衣,只为休闲中找乐趣。一件成衣如同一件艺术品,看着自己的艺术品,有人喜欢,有人欣赏,知足!"他常常是听着音乐,哼唱着歌儿,悠然地做着手中的活:时而展料裁剪,时而穿针引线,时而伴着"哒哒哒"的缝纫机声……母亲陪伴左右,或是沏茶、送点心,或是儿孙琐事、家常里短地闲聊,其乐融融,谁见了也忍不住不羡慕啊!</h3> <h3>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父亲参考的国内外服装文献资料至今仍留存着。</h3> <h3>  当年父亲设计的部分服装手绘草图稿</h3> <h3> 这些衣服是当年父亲一针一线为女儿我缝制的,至今保存完好,留着只为想念父亲时拿出来摸一摸 ,嗅一嗅……</h3> <h3> 父亲对家特别有责任心,顾家,爱儿女。</h3><h3> 七十年代末,两个儿子要成婚,住房是大事。他向有关部门申请批准土地证,拿出全部积蓄,自己参与策划设计,在上海静安区富民路的一条弄堂深处,建造了具有土地产权的二层楼带阳台和煤卫,别墅式的新房。它,印证了父亲的能力和实力。看着儿孙们有质量的生话,父亲由衷地感到慰籍。</h3><h3> 尽管几年后,两儿子事业有成,都有了自己更宽敞的居所,但当年父亲为其创造的,让后人铭记终身。</h3><h3> </h3> <h3>  父亲和他的俩儿子</h3> <h3>  眼前儿子的事父亲呕心沥血,对远在外地的女儿们又何不牵肠挂肚?说来也巧文革中两个儿子分配厂矿留在上海,而三个女儿先后去外地三线工作和插队兵团务农。记得我们姐妹仨未成家前,每次往返上海都是由父亲亲自去码头(火车站)接送,母亲则准备日用品、食品。在精神上,生活上不遗余力地关心、给予。女儿工作出色,他们欣喜;女儿病了,他们焦虑;女儿成家,他们忙碌张罗;女儿添儿女,他们送上祝福;即便女儿婆家有事,他们也责无旁贷相助……</h3><h3> 仨女儿们一切的一切,父母都会与其同喜共乐,同庆共欢,同忙共急,同悲共忧。碰上写信,电报仍感不安之事,他们会不辞辛劳,不顾年迈,一次次,一趟趟去外地亲眼看看,亲手帮帮。这份深深的父女情,这份浓浓的母女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h3> <h3>  父母和仨女儿,留影八十年代初家中。</h3> <h3> 父母在岁月的长河里共同携手走过了四十八个春秋,他们的情感没有山盟海誓,轰轰烈烈,但如涓涓溪流,源源流长。他们的生活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虚构,而是原始的脚踏实地,琐碎真切。</h3><h3> 父亲虽没有高深的学问,但是个有温度的人。在我们儿女的记忆中,他从不曾有对儿女命令式的教育,也不曾有简单粗暴的打骂。他总是以自己的身教—-对事业的执著,对家庭的责任,对生活的乐观,为人处事的诚善……如细雨润无声,时刻感化着我们,鞭策着我们,萦绕着我们,印烙在儿女们的记忆深处。</h3><h3> 天长地久有时尽,只有相思无绝期。父亲虽离我们而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智慧和情感,决不会因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他犹如一盏不熄的暖灯,永远映照在儿女、子孙们前行的路上。</h3> <h3> 四十年代初至离别,父亲一直居住生活在富民路。</h3> <h3>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h3><h3>&nbsp;<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人生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由父母教导的日子必将令你忆起智慧和温暖。生命的丰盈在于“润物细无声”,生活的美好缘用心点滴勾勒。</span></h3><h3> 感恩父母,他们言传身教的匠人精神奠定了我们兄弟姐妹日后在教卫,房产,服装,艺术等领域良好发展的轨迹。<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种有着正义正派,善于思考,勤于耕耘,诚信善良的血液正在延续,他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span></h3> <h3>陈氏兄弟姐妹虽都已步入花甲古稀之年,但各自仍在忙碌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