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戊戌年丁已月戊申日)</h3><h3>(公元2018年五月16日)</h3><h3>续修家谱,研究历史,让我知道并深究了一段远久的故事,这就是元朝末年有名的红巾军农民起义领袖人物大汉王陈友谅大战朱元璋兵败鄱阳湖的故事。今天郑州有雨,我翻开亲自拍下的照片,静下心坐下来闲聊这段与陈氏历史有影响的故事。(一切都基于正史述说。)</h3><h3>乱世出雄杰 抗击元暴政</h3><h3>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烽火四起。徐寿辉率红巾军奋起反抗元朝统治,同元帝国苦苦打了十多年,湖北沔阳人陈友谅(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出生,)投奔其下,在1350年,陈友谅与其弟友仁、友贵及张定边、张必先率众在沔阳排湖南边起义,斩恶除暴,他们提出了“除暴安良”、“打天下大不平”的口号。附近群众纷纷参加义军,起义队伍不断壮大。由于其作战勇敢,英勇善战,很快由兵士升为元帅,成为红巾军的领袖人物。公元1360年6月16日,(农历庚子年壬午月辛酉日)陈友谅杀死主帅徐寿辉,夺取了最高领导权,以安徽采石矶五通庙为行殿,在风雨中匆忙即了皇帝位,改国号为汉,并与张士诚的起义军一起攻打势力渐大的朱元璋。</h3><h3>陈友谅在九江登基后,朱元璋甚为震惊,谋划对付陈友谅,并遣大军夺取大汉池州,挑起了陈朱之战。陈友谅利用自身优势和长江水域,开始大造战舰,训练水军。</h3> <h3>攻太平;</h3><h3>1360年5月,陈友谅亲率大军攻打太平城(今安徽当涂)。太平为朱元璋老巢应天最重要的屏障,陈友谅充分利用其舰队的优势,将大船靠在江边的城墙上,从船梢直接登上城墙,镇守太平的朱军将士惊慌失措。不久城破,朱军大将朱文逊及花云被杀。</h3><h3>迁都武昌;</h3><h3>攻下太平后,陈友谅调集大军,准备一举拿下应天,朱元璋采用谋士刘基的建议,利用陈友谅旧将康茂才的“诈降”之计,在龙湾打败陈友谅,朱元璋乘机攻占长江东线城池,并突袭江州,陈友谅大将张定边从安庆回防支援,大战九江口。陈友谅被迫迁都武昌,他在武昌大造战船,训练军队。同时狠抓经济建设,为与朱元璋进行最后决战打下基础,</h3> <h3>制造战舰;</h3><h3>陈友谅历来重视水军,这与他出身沔阳湖区是有关的,在沔阳起义之后,他就开始打造战船,现在沔城的铁匠街就是由此而得名。迁都武昌之后,他利用长江的天然地理条件,开始大造战船,他造的船高数丈,上下三级,大的可以容纳三千人,这是有关史料记载陈友谅战船的情况;现在留有陈友谅制造战舰的武昌鲇鱼套造船厂的遗址;舵杆长6米,是根据出土实物测量的,通过它,大家可以想像当时船的体形。朱元璋战胜陈友谅之后,将他的战舰以及船厂都收归己有,为明朝海军的建立以及郑和下西洋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对中国造船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3> <h3>制造战舰;</h3><h3>陈友谅历来重视水军,这与他出身沔阳湖区是有关的,在沔阳起义之后,他就开始打造战船,现在沔城的铁匠街就是由此而得名。迁都武昌之后,他利用长江的天然地理条件,开始大造战船,他造的船高数丈,上下三级,大的可以容纳三千人,这是有关史料记载陈友谅战船的情况;现在留有陈友谅制造战舰的武昌鲇鱼套造船厂的遗址;舵杆长6米,是根据出土实物测量的,通过它,大家可以想像当时船的体形。朱元璋战胜陈友谅之后,将他的战舰以及船厂都收归己有,为明朝海军的建立以及郑和下西洋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对中国造船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3> <h3>鄱阳湖之战;</h3><h3>这是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8月的一次大战,大汉王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战争历时四十多天,近千艘战船排列在鄱阳湖面,决心与不堪一击的朱元璋军队进行一场殊死之战。前期陈军处于优势,一度使朱军陷于困境,损失三十五员大将。</h3><h3>陈友谅五绺须髯、面似银盆、头顶黄金盔、体挂黄金甲、外罩杏黄缎子衮龙袍、腰悬宝剑,那神态,真是威风凛凛,令人望而生畏。</h3><h3>鄱阳湖江面要塞大部分都有陈军控制,“陈”字战旗遮天蔽日,随风飘摆。陈军战舰高大无比,舰船之间均用铁链相接,远远望去,就像铁铸的山寨坚不可摧,将士们严守在甲板之上,磨拳擦掌、摇旗纳喊,弓弩手张满弓,紧密注视着江面。我唐河陈排湾始祖陈鼎字兴就是数月前汉王攻打江宁府时扩充到陈军精兵团队里的,他十七、八岁,身强体壮,已长成为一条壮汉,参军前就练出了一身好武功,摸、爬、滚、打,身轻如燕,刀、枪、剑、戟各种兵器也非常精通,一到军中就被汉王看中,委以重用,并收为身边亲兵,令军中谋士多加指教,陈鼎也从老兵将们身上学到了带兵布防、调船遣将的韬略和谋术,一有空闲,还精读孙子兵法,研究作战战术。</h3> <h3>朱元璋不敢与陈军正面对战,他的兵力与船只都逊于汉军,只有潜伏在鄱阳湖边远地区伺机再作反扑。日落山后,江面起了大雾,一阵阵东北风掠过湖面,朱元璋的谋士,青田名士刘基(字伯温)看时机一到,便向朱献计,挑选十多名精兵组成敢死队,驾驶着七艘小船,船上装满了芦苇、火药,上面又撒了一层硫磺,船边都站立着用草编的兵士,趁大雾顺风冲向陈军连环船阵,纵火焚船,一霎间,烟焰弥天,汉军紧急放箭,箭如飞蝗射向攻来的敌舰,但此时,攻来的小船船头都已扎入汉军高大舰船的船身,相连的战船行驶已不能自由,冲天大火烧连营,火势向邻船蔓延。兴此时怎么也想不到这一仗打得如此壮烈,鄱阳湖湖面被烈火燃烧得象沸腾的铁水,湖面与天连成一片,象被厚重的火烧云层弥盖着,满目通红,大雾和着东风也暗助火势。数步之外,什么东西也看不清楚,朱军趁势杀将过来,两军势态急速变换,陈军对突变的战况毫无准备,灼热的火焰烧烤着盔甲,兵勇纷纷跳进湖里逃生。</h3><h3>大汉王陈友谅已经数次被引进朱的圈套,继太平、安庆失守,信州也被朱军胡大海部攻克,这一仗,使兴不禁想起了三国志记述的火烧赤壁一战,曹军就是如此下场。这时,湖面上都是朱的伏兵,杀声一片、鼓号喧天,陈军军心已经动摇,汉王不得已只有率军突围,我祖陈鼎带领一部亲兵驾船冲在前阵,借湖面水势,一直杀到鄱阳湖口,准备驶进长江,谁料朱军已经在湖口布下网坝,一股伏兵早已等候多时,大汉王放心不下,出舱探看军情,又谁知斜刺里飞过来一枝冷箭,正好射中他的右眼,箭贯头颅,汉王一命归天,余部没有统帅,便四下逃散,太尉张定边带着汉王遗体及太子陈理逃回武昌,</h3> <h3>陈友谅去世后,他的大将张定边护送其遗体到武昌安葬,并辅佐其子陈理继位。关于张定边,世称元末第一猛将,先是大战九江口,后又在鄱阳湖冲击朱元璋。</h3><h3>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春,朱元璋力挫群雄,在南征北战的凯歌声中于应天府南郊,告祀天地,面南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结束了元帝国蒙古人近百年的血腥统治,代替它的是中华民族组成的明王朝,不过这不等于中国人民恶运的结束,反而是一个更漫长黑暗的开始。随着明军势力的不段壮大,朱元璋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也逐步成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他发布公告,咒骂“红巾军”为妖,并追杀残余。明政府控制人民也就更为严厉,明政府派里长每天到庄里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册,分别详细记载丁口产业情况及每块土地的数量、方圆四至,以作为赋税依据。又在此基础上施行了里甲制,每10户为1甲,每10甲为一里,严格规定里甲内人民要互相保,不得隐瞒户口和随意迁徙,这样一来把人民束缚在土地上,不得离开乡土一步。</h3> <h3>公元1368年陈友谅次子陈理在武昌即位,改元德寿,1369年(明洪武二年)理归顺朱元璋,被封为归德侯,洪武五年陈理被遣送高丽。</h3><h3>后裔觅踪,改名换姓分布大江南北。</h3><h3>鄱阳湖之战后,陈氏家族和大汉将士后裔,为了躲避明朝政府的追剿,四处逃匿,隐姓埋名,数百年来,始终不能认祖归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地纷纷重修家谱,有二十多支陈氏后裔自认是陈友谅或其兄弟之后,分布全国十多个省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