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区献青春  躬耕教苑育桃李——灵宝市五亩乡桂花小学郭泽生老师事迹

苏村一中

<h3> “我是一位老师,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永远瑰丽,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生命,在灿灿烛火中升华跳跃;让我的灵魂,在弘农河水中奔腾不息……” ——摘自郭泽生老师日记</h3><h3><br></h3><h3></h3><h3></h3><h3> 光阴荏苒,恍若白驹之过隙。絮飞柳长、蝉鸣酷热、秋雨潇潇、严寒风雪……不知不觉间,郭泽生老师躬耕教苑已经30年了。30个春秋风云流转,30载岁月苦辣酸甜…… 30年来,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他哭过,也笑过;苦过,累过,快乐过;失败过,也成功过…… 30年来,发生在他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比那枝头的树叶还要密,透过一缕缕金色的阳光,个个散发着诱人的光彩…… </h3><h3> 自1988年师范毕业分配到伏牛山区任教,郭泽生老师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献身教育,历任学校教导主任、校长等职。1997年他被吸收为中共党员、河南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楹联学会会员,2007年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6年成为中国修辞学会读写教学研究会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理事、研究员,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被授予“河南省第四届十大语文教改之星”。</h3><h3> 在教苑沃土上,孜孜不倦地耕耘,大胆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圆满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被评为灵宝市师德先进个人、灵宝市教育宣传先进个人、灵宝市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语文教师、河南省教改实验先进个人、“河南省第四届十大语文教改之星”等。他笔耕不辍,先后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报《小学语文报》、《小学教师培训》等教育报刊发表教学随笔、论文,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党的生活》《三门峡日报》等党报党刊发表新闻作品,在《河南诗人》、《三门峡文艺》《当代散文》等文艺刊物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累计数千篇,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数十次,参编出版校本教材4部,其中一部荣获三门峡市优秀校本教材二等奖。他的独立研究成果曾荣获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省基础教育教研室颁发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参与的基础教育研究课题2017年荣获三门峡市二等奖。</h3><h3> 一、语文教育,为人师表乐奉献</h3><h3> 郭泽生老师1988年师范毕业,刚参加工作时在偏远山村学校任教,条件很艰苦。其余两个老师的家都在附近,到了晚上和周末,学校只有他孤零零一个人。他自己学着做饭,才不至于挨饿,但馒头、蔬菜在穷山僻壤难买。有时因雨雪连绵,只好一周每日三餐顿顿吃面条。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学校小仓库里,一本被老鼠嚼过的残破的小书——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让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此后,昏暗的煤油灯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著》、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论小学教学》、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千方百计搜集到的一本本教育宝典,陪伴他度过了多少漫漫寒夜,如醍醐灌顶,让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让他回味领略着教育的真谛,引导他一步步走进教育的圣殿……</h3><h3>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始终遵守《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以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自律,以师表形象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教好书育好人为天职,热爱教育事业,积极奉献,以校为家,埋头苦干,勤奋敬业。工作上,勇挑重担,始终任《语文》课,并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兼任《品德》《书法》等课程教学。那些年山区的教学环境很艰苦,教学设备落后,学生基础很差,困难重重。但无论是教《语文》,还是担任班主任,他都把教育工作当作最重要的事业去做,恪尽职守,殚精竭虑,教书育人,无怨无悔。每天清晨,他坚持五点半起床备课,陪同学生早操早读;晚上十点,查完学生宿舍才休息。</h3><h3>语文教学中,他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他注重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纠错等良好学习习惯。他和学生一起画“语文知识树”,引导学生“见木”更要“见林”,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把握语文知识。他定期举办学生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他注重读写结合,写日记是他的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在他的班级里,会定期表彰“小作家”“小画家”“小书法家”“小歌唱家”“勤奋之星”“守纪之星”“阅读之星”等。</h3><h3> 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用心关爱教育每个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一思想融入到工作当中,以师表作风、行为示范、高度负责的人格魅力去关爱、感染和启迪每一个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早在1997年,他就开创灵宝市山区教育之先河,率先组织成立、辅导了“小龙人文学社”,当时《灵宝晚报》、灵宝人民广播电台曾予以报道。 他辅导小社员写的作文曾在全国大赛中获奖。他任教班级的《语文》课成绩多次在全乡小学统考中名列前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出色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家长、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认可。</h3><h3> 二、教学相长,投身教改当先锋</h3><h3>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的岁月就在绘声绘色的讲课声中,就在埋头批改作业的笔尖下,就在上课铃与下课铃声的交替中滑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教龄的延长,课讲得越来越多,教材也越来越熟,然而,来自于思想深处的那份紧迫感、危机意识却不时撞击着他,这份焦灼、不安来自于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强烈感受,更来自于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面对学生期待的目光,他却常常深感困惑:《语文》课究竟该怎样教?究竟应如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h3><h3> 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做好两腿“三走进、一走出”:一走进阅览室,多看书,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二走进教室,听名师和其他教师的课,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三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所思所愿;一走出是走出去到名校名师那儿参观学习。</h3><h3> 他经常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他更注重从时代前沿汲取营养。早在1990年,当时他每月工资百余元,他就自费五百元邮购了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等一批名师名家教育专著,如饥似渴钻研教育专业书刊,学习新理念新方法,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 不断总结和反思,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提高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h3><h3>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他率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课堂上实践并探索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模式,并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教学生批改作文,教会学生自己出考试卷,他让优秀学生当 “小老师”登台讲课……课余,他和学生一起开荒种玉米、豆角,一起到野外去挖小蒜、摘野菜……为了在课堂上更好的突破一个教学难点,他经常日思夜想,反复琢磨,撰写一篇篇教学随笔、论文……</h3><h3> 他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在探索中前进,在学习中成熟。至今,数十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县级评比中获奖。2016年春荣获“河南省十大语文教改之星”称号。2017年6月他参与的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教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结题,荣获三门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科研成果二等奖。</h3><h3> 三、爱心融入,班主任工作创佳绩&nbsp;</h3><h3>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成功的起点。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和亲人的老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乐于亲其师信其道,跟着老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一个走不进学生心灵的老师,其教学效果必定要大打折扣。这是三十年教育生涯给予他的最大启示。</h3><h3>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生活很艰苦,学生基础较差,加上校园文化生活单调枯燥,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些学生没毕业就想辍学打工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尽各种办法,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唱歌和联欢、教学生练书法等,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家长,尽力说服和挽留辍学的孩子,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学生杜一飞寒假和不上学的孩子混在一起,开学后不来了。他三番五次去家访。田间小道上,经常有他家访归来,披星戴月,顶着寒风,骑着自行车匆匆赶路的身影。经过他不懈的努力,杜一飞和辍学生一个个重返校园。&nbsp;</h3><h3> 2015年6月初的一天,深夜1点,他从睡梦中被喊醒,3号寝室的小同学跑来报告,有1名贫困生小乐乐得了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他赶忙起床奔过去,只见小乐乐脸色刷白,奄奄一息,浑身发烧像个火炭一样。他背起他一路小跑赶往诊所急救。那一夜,他半宿没睡,守护在孩子病床前。小乐乐病情稳定后,他才和家长联系。可是他的父母都在南方打工,一时半会儿赶不回来,他就坚持到诊所护理,为他端屎端尿,替他支付了医药费。他细致地护理和关爱,让诊所的医护人员都以为他是家长。&nbsp;</h3><h3>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他重视抓常规教育,推行“班级管理自动化”教改实验,培养班干部自我管理能力。他把任教班级的目标确立为“做好人,读好书”。他相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并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当学生犯错误时,给他们讲《弟子规》里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错误带给家人的伤害;当看到学生的学习劲头有所松懈,找他们聊天谈心,掌握其思想动态,激发其学习热情。</h3><h3> 他在严格要求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他还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和市教育共同体活动竞赛中,他所带的班级在课本剧大赛、情景剧展演、红歌歌咏赛,在学校、市运动会中屡屡获奖。三十年的班主任生涯里,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优秀班级。</h3> <h3> 四、潜能生转化,“丑小鸭”变成“白天鹅”</h3><h3> 郭泽生老师深深认识到,对一个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将差生转化。即使集中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也同样有后进生。这就需要老师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学习的过失,以期待花开之心期待孩子们的进步,以成才树人之心导引孩子们茁壮成长。</h3><h3> 郭泽生老师坚信完全自暴自弃的学生是没有的,只要我们做到不放弃不抛弃,学生自然也不会自我放弃。2015年暑假开学后,郭泽生老师担任了新一届四年级《语文》、《品德》等课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开学没多久,他发现小花同学衣服脏兮兮,早晨常常不洗手脸不梳头。经常迟到,还经常请假,有时说是头痛,有时说是肚子疼。她的作业潦草,还经常拖欠。她脸色苍白,沉默寡言。他和上一年的任课教师、和学生座谈,又去小花家家访,终于了解到,小花是一个留守儿童,家住20多里外的一个贫困偏远的小山村。她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为了照顾她上学,70多岁的奶奶在学校附近的村子租了农户一孔破窑洞住下来,为她做饭。由于学习成绩差,她常常装病请假,不想上学,随时可能辍学。这些情况让郭泽生老师更担心了。</h3><h3>怎么办?他多次找小花谈心,了解到由于学习基础差,考不好,以前老师经常批评她,她害怕进学校。他决定对症下药,从树立自信心入手。他发现小花虽然基础差、自卑,但是她自尊心很强,爱读课外书,作文写得比较好。于是他让小花给全班同学朗读习作,然后他又大力表扬。一次,两次......终于重新点燃了小花希望的火苗。郭泽生老师又指导她注意养成整洁的习惯,给她讲笨鸟先飞的故事,帮她从汉语拼音开始补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郭泽生老师发现小花慢慢变了:爱干净了,不再逃学了,早上常常到校最早,作业也不再拖欠了......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就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期末全乡统考中,小花语文成绩竟然排名全乡第二,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郭泽生老师又在班级隆重表彰,树立为榜样,让小花给全班同学介绍经验,带动全班同学掀起了比学赶帮热潮。在三十年来,像小花这样的潜能生他已经记不得转化过多少了......</h3><h3> 潜能生转化工作,也许有时候是开诚布公的长谈、无数次苦口婆心的交流,也许有时候仅仅是三言两语,有时候是拍拍肩膀鼓励的小动作,有时候是笔谈。有时候甚至仅仅只是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个微笑,对潜能生转化都会收到意料不到的好效果。特别是在潜能生遭遇挫折、情绪波动,在最需要帮助和鼓励的时候,作为老师应尽量做到及时的诱导和启发,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魏书生老师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的确!学生都是孩子,是成长中的花朵,离不开阳光的温暖,而老师就是孩子成长中那束阳光,能以细致入微的工作给孩子以灿烂人生的希望,给孩子以生命成长的源源不竭的动力。</h3><h3> 五、 教育管理,拼搏奉献争一流</h3><h3> 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调到乡中心学校工作期间,郭泽生老师坚持不脱离教学一线,一边做好中心学校分管的工作,一边在乡一中教《历史》课。分管的教育宣传工作,他以身作则,带头写稿,全乡各中小学全学年在《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大河报》、《灵宝教育》、新浪网、大河网、灵宝教育网、枫叶教育网、西部在线、灵宝党政公众网等媒体发稿200余篇次。对五亩乡高效课堂改革、教育信息化现场会、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进行了深入报道,社会反响良好。尤其他呕心沥血参与组织并亲自报道的五亩乡教育系统为杜洼村幼儿园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事,先后多次在《三门峡日报》《黄河时报》《金城灵宝》新浪网、大河网、商都网等媒体刊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三门峡电视台、《河南经济报》等媒体记者专程到杜洼村后续采访报道,引导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救助掀热潮。当时生命垂危、辍学在家的白血病儿童得以继续治疗,生命得以延续,现在已经上小学。</h3><h3> 分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当年建立并完善了五亩乡教育办公网,乡中心学校率先投资安装了白板,乡一中、中心小学加快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建起一系列信息化平台。全乡各中小学白板使用率、教学技能和课堂效率大提升。2014年4月底,市教体局教育信息化现场会在五亩乡成功举办,五亩乡中心校、乡一中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会后,川口乡、朱阳镇、虞城县等县内外教育系统考察团纷纷前来学习取经。暑假前接待5批80余人次。五亩一中于2014年6月底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20所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是当时三门峡地区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h3><h3> 分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4年上半年组织全乡各中小学教师5人参加了三门峡市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3人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开创灵宝市心理教育的先河,参与筹划、组织的“五亩乡首届‘心育节’”活动,5月份成功举办,搞得轰轰烈烈。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姚松波,前来在乡一中、乡中心小学举办了大型团体心理健康活动现场会、催眠培训活动现场会,吸引了全市心理咨询师和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各校此项工作负责人等200余人前来交流、学习。各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得到进一步充实。</h3><h3> 分管的档案管理工作,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配备了档案柜、档案盒等,对档案进行了规范化整理,面貌焕然一新,圆满通过了期末教体局考核。</h3><h3> 2017年下半年以来,在桂花小学分管政教工作,他克服时间紧、任务大、懂电脑人手严重不足等重重困难,带头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准备、完善各项档案材料,高标准通过了中心校、灵宝市、三门峡市三级验收,2017年底,桂花小学顺利晋级“三门峡市平安校园”、“灵宝市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示范学校”。协助组织的沪江网校“美丽乡村”公益课程现场会、市人大老干部考察团现场会等一一圆满成功。</h3><h3> 教育是一块圣地。学春蚕吐尽银丝织春景,做人梯献出碧血育人才。 郭泽生老师在教育这块圣地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他扎根山区僻壤,为的是默默追求心中的梦想。做一名献身山区的教师,做最好的自己,只为良知,无怨无悔!三尺讲台,一支粉笔,面对山区学子,一往情深!做一名山区教师,用一生的时间书写一组词——坚守最美!因为他明白自己坚守着的不仅是课堂 ,更有山区人民的希冀!</h3>

教育

学生

郭泽生

老师

语文

教学

班级

小花

灵宝市

五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