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其实,这个洞早就不存在了,她已深深的沉在这片碧绿的湖水中,好多年了。</h3><h3> 说来也真奇怪,每每静静的站在这湖边,总是感觉有一群女人的嘻笑声从水底冒出来,时隐时现的飘浮在湖面上。</h3> <h3> 老家桐梓溪,渫水河边的一条小街。我的童年时光,就在这条铺滿青石板的小街上度过的。整条街就建在临河的岩壁上面,有百十步青石板台阶从河边渡船码头一直铺到街面上,接迎南来北往的过客。</h3> <h3> 渡船码头旁边的岩壁下有个大溶洞,洞里潺潺流出一股泉水,终年不竭。</h3> 那时,每天早、晚这里就成了堂客们的世界,整个空气中都充盈着成熟女人特有的骚味,毫无掩饰的嬉闹声,噼噼啪啪的捶衣声,响彻整个洞口的上空。这个时候一般不会有男人来这里,倘若一不小心的闯进来,真讲不好会发生点什么。记得一次,我亲眼看见幺叔因开了一个玩笑,立马被五、六个堂客摁在水里扒掉裤子,满满的灌了他几大口水不说,还在他屁股上留下了几个红红的巴掌印,从此,幺叔再也不敢单独来这里。久而久之,桐梓溪的男人们管这里叫“堂客洞”。<div> “堂客洞”的水温很神奇。三伏天,不管多么炎热,只要把手脚放进水里,全身就会有清凉彻骨的快感。三九天,洞外滴水成冰,你把冻僵了的手脚浸入水中,霎时便暖和起来。</div><h3> 每年腊月二十八洗邋遢的晚上,堂客们用篾席把洞口围住,然后走进洞水中沐浴。柔和的烛光,升腾的水气,宛如蓬莱仙境一般。这时,岩壁上的阴影中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远远的窃望。</h3> 每年春雷响过以后,河里开始涨第一河大水了。这时候,洞里有种名叫“肥鼓”的鱼,成群结队涌出洞来,随着上涨的洪水游到大河里去。<div> “肥鼓”鱼三四寸长,跟它名字一样肥鼓鼓的,味道鲜美极了。听老人说:谁要是连续十年吃上第一条出洞的“肥鼓”鱼,谁就会长生不老。现在觉得这是笑谈,可那个时候人们都信以为真。</div><div> 每当河水上涨淹住洞口时,男人们就拿着舀网,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舀鱼。在打雷下雨时,“肥鼓”鱼最喜欢出洞,往往一舀网捞起来四、五斤。当秋天涨最后一次河水的时候,“肥鼓”鱼又成群结队地游进洞里过冬,这时又是捕鱼的好时节。</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不过,最喜欢这个洞、最离不开这个洞的,还是那些堂客们。这里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水温,成了桐梓溪女人们天然的洗衣盒。尽管身后就是涛涛的渫水河,但她们都喜欢在这洞边洗衣、嬉戏、谈夫、论子。有时人多,她们甘愿等上半天,好象只有这洞水,才能把衣洗干净一样。碰上老天爷作对,一连下上好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把洞口淹住。那些堂客们把家人换下来的衣服堆在一起,非要等河水退后洞口露出来,再下洞去洗。说来也怪,这洞水洗的衣服,晾干后穿在身上软软的、柔柔的,硬是格外舒服。</font></h3> <h3> 后来一些年,人们越来越轻闲了,来到洞边洗衣服的人更多了。以前住得比较远的妹子、堂客们象赶集似的,也背篓提篮的赶来凑热闹。于是,嘻闹声,捶衣声,笑骂声……,几乎要掀翻整个“堂客洞”,一直要延续到深夜。有脑子好使的人便在洞旁搭起茶棚,摆上一些凉茶、醪糟、辣萝卜等饮品小吃。堂客们洗完衣服,晒在河滩的鹅卵石上,此时,那五颜六色衣服铺满整个河滩,真是一道风景。在等待的过程中,她们走进茶棚,端一碗凉茶,或要一碗醪糟,点一小碗“肥鼓”鱼,边吃边喝边堂客长男人短……,仿佛一泡尿的功夫,河滩上的衣服就晒干了。</h3> 后来,有人在洞口上搭了一条凉棚,一遮太阳二避雨,还把洞口两边的洗衣码头用条岩砌好,更方便了那些洗衣的堂客们。<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再后来,这里就修了水库,一切便成了回忆。</font></h3> <h3>(部分图片来自网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