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清新水乡

西贝

<h3>南浔古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交界处。早在四五千年前,南浔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淳祐十二年(1252)建镇,文化积淀深厚。明万历至清中叶为古镇繁华时期,辑里湖丝声名鹊起,为皇家御用贡品,蜚声京都,远销海外。上海开埠后,南浔成为全国生丝出口的重要集散地,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为代表的富商群体迅猛崛起,对当时中国最为富庶的江浙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br /></h3><h3><br /></h3><h3>这里是太湖边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江南古镇中的文化重地。方圆十里,园林书楼,处处庭院深深;人文荟萃,名士辈出,演绎诗画水乡;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而又束放适度,中西文化的融合恰到好处。</h3><h3><br /></h3><h3>"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好时节,我们走进了南浔,用全身心去感受这个美丽古镇的万般风情。</h3> <h3>在明清时的湖州地区,曾有一种说法,叫做"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由此可见南浔在当时的地位有多么的举足轻重。</h3> <h3>南浔水乡古镇,秀丽温婉,冷静幽清,游人不多,商业化气息很淡,容易亲近。这里给了我们一个清新水乡的真切感。</h3> <h3>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青砖瓦房,一棵棵随风裁剪的翠绿细柳,一条条缓缓流淌的潺潺小河,一座座守候千年的古朴堤桥。楼台香榭,兰亭宇阁,让人如入仙境,浮想联翩,感怀不已,去追寻那些久藏于心的梦境。</h3><h3><br /></h3> <h3>南浔作为江南地区的著名古镇,在明清时期当地的富豪真可谓是过江之卿,数不胜数。但富豪也是有大有小,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的谚语。据《湖州风俗志》载:"象、牛、狗其形体大小颇有悬殊,以此比喻各位富豪聚财的程度,十分形象。民间一般以当时家财达到千万两以上的富豪称之为象,五百万两以上而不足千万的富豪则称之为牛,一百万两以上不足五百万两的富豪叫做狗。</h3><h3><br /></h3><h3>小莲庄是南浔"四象"之首、清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其始建于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建造开始就在池塘的周边种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营建家庙,一共历时四十多年,于1924年才彻底完成。因为刘镛钦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湖州的莲花庄,而命名自己的这座园林为"小莲庄"。<br /></h3><h3><br /></h3><h3>小莲庄的主要部分由义庄、园林、家庙三部分组成,共占地27亩,</h3> <h3>小莲庄里,近10亩荷花池位于园林的中心。若是盛夏时节,站在池塘边上,满园荷花盛开,池中锦鲤游弋戏水,不时清风徐来,花香扑鼻,真是一件非比寻常的赏心乐事。</h3><h3><br /></h3><h3>即使是在春夏之交,荷花还未盛开,我们已然被深深地吸引。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让人品味到"虽由人做,宛如天开"之意境,真有点流连忘返了。</h3> <h3>游览过池塘以后,沿着步道前行,便是刘氏家庙,这里是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也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仅有一墙之隔。</h3><h3><br /></h3><h3>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伫立在门厅,朝里面望去,颇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h3> <h3>前几年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家喻户晓,大家都非常喜欢剧中幽默风趣、机智精明的宰相刘罗锅刘墉。起初我们都以为这里的刘镛即是原型,好不喜欢,怀着崇拜敬仰的心情在刘氏家庙的台阶上留影一张。后来才知此刘镛并非彼刘墉。</h3> <h3>江南多水乡,掠过皆古镇。很多时候,我们心目中的江南水乡常常被小桥流水占据,被粉墙黛瓦垄断。其实,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底蕴,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魅力。南浔的底蕴在于曾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之地。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的湖州,盛产蚕丝且质量最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浔人很早就靠蚕丝发家致富,成为万贯巨商。因为富足,就有机会走出海外,接触西方社会,甚至接触到孙中山的同盟会。</h3><h3><br /></h3><h3>&nbsp;南浔名人张静江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不仅家财万贯,而且学识渊博,还曾随当时的清朝大使孙宝琦远赴欧洲访问。而他的一生更是富有传奇色彩,据说他在赴欧的旅途中,结识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并为孙中山先生提供白银3万两的活动经费,帮助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成为一段历史名传。其后他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一职。</h3><h3><br /></h3><h3>可惜的是,我们去时正值张静江故居维修,所以无缘一览这位南浔名人的故居,失去了近距离了解这位富豪及政治活动家生平的机会。</h3><h3><br /></h3><h3>因为有沉淀,南浔的一石一桥,一砖一瓦,在历史云烟的熏染下显得越发厚重了。所以去南浔有很多关键词,小莲庄,刘氏梯号,张石铭旧居,百家楼等等,得细细品味才是。</h3> <h3>深宅大院的大门有时并不壮观,但当你踏进大门,便可以感受到大宅建筑宏伟的气势,感受到它的富丽典雅和独特的风格。越往里走,越有庭院深深之感,那曲折的回廊,错落的楼层,都在向我们述说着深藏在其中古老的故事。</h3> <h3>张石铭旧宅的正门口挂满了成串的红灯笼,光阴流转,曾经的巨贾府邸高墙大院,仍存磅礴气派。</h3> <h3>张石铭旧宅是江南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的大宅院,是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被称为"江南第一名宅"。</h3> <h3>每当看到古建筑,我喜欢细看门、窗、栏、檐的雕花,每 一处无不透着当时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技艺,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h3> <h3>眼前的这座红色房子,叫做刘氏梯号,是当时南浔经营辑里湖丝发家的首富刘镛的第三个儿子刘梯青的私家住宅。刘梯青原名刘安生,号梯青,属梯字辈,故取名为刘氏梯号。这是一座面西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雕刻居多,房子线条简洁、布局通畅,是典型的江南豪宅。</h3><h3><br /></h3><h3>老百姓称其为"红房子",原因是它里面的西式建筑都是用红砖砌成的。<br /></h3> <h3>南浔是所有人期盼中水乡安静的样子,没有其他古镇的"灯红酒绿",没有太多的喧闹,更多的是一份宁静和祥和,静谧的好似不食人间烟火。</h3> <h3>南浔古镇,其中有许多河流纵横交错,街和民居沿河分布,随河而走,以南东街、南西街为串联,构成了十字型格局,街巷肌理完整,河道水系基本保存。十字河两岸形成商业街道,既有傍水筑宇、沿河成街的江南水乡小镇风貌,又有众多高品质的私家大宅第和江南园林,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与大宅园林交相辉映的街区特色。</h3> <h3>石碑后的河流即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南起浙江杭州,北止北京通州,全长1800公里,流经南浔。站在这里,我浮想联翩,惊叹人类的巧夺天工。如果从这里上船,可以一直坐回北京通州终点。大运河纵贯京、津、冀、鲁、苏、浙,千年以来一直承担着重要枢纽的作用,成为南北货物运输、交流的重要通道。</h3><h3><br></h3><h3>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迁都洛阳然后开凿大运河,本来是千古功业,但是由于操之过急,却也成为亡国之根。</h3><h3><br></h3> <h3>在南浔,还有一处非常值得一看的景点,叫"百间楼"。百间楼是江南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长约400米,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所建。这其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明代礼部尚书董份第五个孙子与南浔白华楼主嘉靖进士茅坤的孙女结亲,准备迎娶之时,茅家却嫌董家的房子不够宽敞,媒人对董家说,茅家孙女有一百个陪嫁的,你家住不下。董家说,不妨,我马上建100间楼房,每名婢女住一间,约有百间。因婢女居屋,故东、西朝向。当时,茅家又派媒人来说,孙女嫁妆里有一对又高又大的衣橱,恐怕你董家大门太小,衣橱拿不进去。董家说,也无妨,我造一幢六扇大墙门的高大楼房。</h3><h3><br /></h3><h3>传说真假难辨,但百间楼依河而立几百年,却是事实。骑楼式长廊顺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各楼之间均有形式各异的封火山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幅江南枕水人家的优美画卷。</h3> <h3>南浔水乡是一幅油画、一首诗、一曲歌。那小桥流水,那杨柳清风,那古宅深院,那蜿蜒的九曲小路,那随风飘荡的绵绵丝竹,熏染的景色如诗如画,宛若置身仙境,韵味无穷。只有当你行走在那铺满青石的小路上,才能感受那前世今生也悟不懂的神韵,才能追寻梦里那依稀停止的脚步。</h3> <h3>南浔古镇,好似一幅水墨画,朦胧的,写意的,氤氲着沾满灵性的诗意。<br /></h3><h3><br /></h3><h3>南浔,这个多娇的水乡,有红房子向我们诉说岁月,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给我们心灵以寄托!</h3><h3><br /></h3><h3>来南浔吧,"我在南浔等你!"<br /></h3><h3><br /></h3> <h3>最后,来一组三人四连拍,作为南浔古镇旅游留念,也保存下对南浔古镇水乡永久的美好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