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最大的四合院

玉洁

<h3>北京的五月,清晨微风拂面吹来,稍感丝丝清凉。闭馆近两个月的恭王府于2018年5月11日重新开馆啦!这次来北京是专程前往恭王府游览参观的。</h3> <h3>恭王府是位于风景秀丽的北京什刹海的西南角的一座王府,坐落于一条静谧悠长、绿柳荫荫的街巷之中。</h3> <p class="ql-block">恭王府附近的胡同</p> <h3>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br>恭王府最早是和珅府邸,因此又被称为和珅花园。和珅这个名字,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满洲正红旗人,因被乾隆皇帝赏识很快成为声名显赫、权倾一时的朝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在此地修建他的豪华宅第。到了嘉庆四年,太上皇弘历(乾隆帝)去世,嘉庆帝立即罢了和珅的官,查抄了他的家产,同年,和珅被"赐令自尽"。据估计,和珅的全部财富,相当于清廷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br>此后,嘉庆皇帝将和珅宅赐给了他的弟弟庆王永璘,这里成为庆王府。同时,和府东侧后扩建的"公主院"仍然由和珅之子居住,因为他的妻子是乾隆之女和孝公主。再后来,该府邸被道光帝赐给了他的皇子奕䜣,即恭亲王,便成了恭王府。</h3> <p class="ql-block">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前半部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后半部为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其府邸建筑庄重肃穆,尚朴去华,明廊通脊,气宇轩昂,仅次于帝王居住的宫室。府后的萃锦园则衔水环山,古树参天,曲廊亭榭,富丽天然;其间景致之变化无常,开合有致,实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清代王府有严格的规制,规定亲王府有大门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后寝七间,左右有配殿,形成多进四合院,不少府邸有后花园。但许多王府经历沧桑,早已面目全非,只有恭王府是北京现存最完整、布置最精的一座清代王府。</p> <p class="ql-block">史书上对恭王府的描述。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园很注重风水,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为财,在恭王府内"处处见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从玉泉湖引进来的,而且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敛财的说法。我国十大元帅和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长寿。据说,北京长寿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恭王府附近,这个地方真是一块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56米的二层后罩楼。也就是现在游客一进恭王府就能看到的,也叫"藏宝楼"。据传当年抄了和珅家,估计全部财富相当于国库十几年的总收入。</p><p class="ql-block"><br></p> <h3>后罩楼。即"藏宝楼"。长156米,上下两层,每层有45间房子,两层共计90间,加上拐角处的房间,共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这座房子还有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墙壁很厚,而且里面是空的,和珅把贪污来的无数的金银财宝从暗门藏进去。即使你走进房间,也不会发现一星半点的宝贝。</h3><h3><br /></h3> <p class="ql-block">从外面看这座房子的窗户与众不同,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梯形等各种形状。你们知道吗?这些窗户是和珅为了区分藏宝特意建造的,和珅通过窗户的形状就知道哪间房子装了什么金银财宝。</p><p class="ql-block">你们说和珅聪不聪明?</p> <h3>观察后罩楼的后墙,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墙砖在离地1米的地方有一个分界,显然是不同时期建造的痕迹。传说当年嘉庆皇帝的特使在查抄和珅府邸时,把和府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半点贪污的银两。最后,嘉庆皇帝命令拆后罩楼。结果,楼被拆到离地面1米高时,人们发现,墙体在这里被修成了1米多厚的空心墙,里面装满了金银珠宝,算下来总共有9亿两白银、2亿两黄金。和珅的贪婪和他敛钱的"本事"之大令人咋舌。而现在的楼体则是后来重建的。</h3> <p class="ql-block">恭王府中最有历史记忆,也是最值得一看的西路正房锡晋斋。锡晋斋院落的正门,影壁上红底金字的"中正仁和"四个大字。据记载,当年,嘉庆皇帝罗列了和珅20大罪状,其中第13条大罪是:"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p> <h3>金丝楠,是非常珍贵的优质良材。这"僭侈逾制"的罪状,就是指和珅越制使用楠木盖的锡晋斋的两层仙楼隔扇。当时,和珅特意派太监去查看故宫的建筑,并命令工匠完全仿造故宫宁寿宫的格局施工,屋子使用珍贵的极品金丝楠木装修,完全逾越了作为臣子应有的建筑规格。</h3> <h3>大屋中施小屋,小屋上架小楼"的仙楼样式,和宁寿宫乐寿堂完全一样,在工艺方面也像乐寿堂一样楠木隔扇、隔断分隔,回环四合的格局。</h3> <h3>古时用于宫廷大殿的修造、家具的制造等。明清两代均严格禁止除皇家以外的建筑使用金丝楠木,违律者轻则抄家,重则处斩,所以有"一楠一命"的说法。</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恭王府花园的正门是汉白玉石的拱门,座落在中轴线上,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所建,具有西洋建筑风格,所以也称"西洋门"。此为恭王府三绝之一。门额石刻之"静含太古"、"秀挹恒春"中的静和秀是园主人希望达到的两个境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花园的正门西洋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恭亲王奕忻为了重建花园调集百名能工巧匠艺人,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增置山石林木,彩画斑斓绚丽。花草铺地,树木成荫。明廊通道,鸟鸣蝉唱。这别致典雅的园林,恭亲王喜题为"萃锦园",意为集众芳之精美。此园曾为京师一百多座王府之冠,可以称之"人间神仙府,什刹海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花园的蝠池</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只硕大的"蝙蝠"。这是一只形似蝙蝠的池塘,名曰"福池"。池岸边随意错落着假山碎石。福池周围栽满了榆树,榆树的果、叶形似铜钱,每当铜钱般的果、叶掉入福池时,和珅就会笑哈哈:"天上掉下的钱,进入我的聚宝盆,地上的钱也是流入我和珅的囊袋中。</p> <h3>房檐下的椽子,上面的是方的刻的是万字,下面的是圆的刻的是蝙蝠,</h3> <p class="ql-block">蝙蝠"是花园里的又一大景致。这里的蝙蝠可不是天上飞的活物,而是各种蝙蝠造型的装饰物和景点。据说,当年和珅就是要取蝙蝠的"蝠"字音,以蝠衬福。所以,我们几乎能在所有建筑物上看到"蝙蝠",流杯亭上有,大戏楼的窗格上也有……不仅如此,和珅还把园中的水池也修成蝙蝠形,并命名为蝠河,后来改为蝠池。蝠池的北面还有一个蝠厅,厅形也如蝙蝠。据说,恭王府花园里共有9999"只"蝙蝠,而这第1万个"福",就是花园的第3个景"福"字碑。</p> <h3>关于福字碑,还有一个故事:康熙年间,康熙的母亲病了,于是,康熙便写下了这个字,康熙的母亲每日都摸这个字,结果病好了,于是他的母亲便命人把这个福字刻在一个汉白玉石碑上,许多年过去了,乾隆把这个福字让和珅保管。和珅想,褔字进了家门,就不能再拿走,福字出去就把福气都带走了。于是,他精心设计了一个机关阵,以福字碑为横梁建造了一座假山,还建在了龙脉的源头上,拿走福字碑,假山就会坍塌,龙脉就会断,所以至今无人敢拿走。</h3> <h3>恭王府的『福』字碑为康熙御笔之宝,隐于密云洞中,谓之『洞天福地』,纵观康熙皇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刚劲有力,颇具气势,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为『田』,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个『寿』字,故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巧妙的构成了福字的含义,极富艺术性,且意味深长。更为珍贵的是碑的右上方,刻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h3>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园中长廊居多,既有平步长廊,也有爬山游廊。游廊依山势而建,蜿蜒盘桓而上。颇有大家之气魄。绿色长廊上披着斑斓的彩绘,漫步其间,廊外的假山、庭园、花草、树木、水流等景观不时映入人们的眼帘,使人感到十分惬意。花园东部还有一小巧玲珑的小院。因前后两层院门的形状好似太阳和月亮,故被称为日月门。院内种有芭蕉和海棠。</p> <p class="ql-block">大戏楼是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大厅,原名怡神所,是王府主人招待贵宾、摆设宴席看戏的场所,面积685平方米,为三脊勾连搭卯榫式全封闭砖瓦木结构建筑,瓦檐雕花,木椽檐头绘万字。</p> <p class="ql-block">据《北京城的府邸戏台》一书中介绍,恭王府固定式大戏楼大约是咸丰八年(1858年)前后重修花园时建造的,分门厅、后台、戏台、怡神所等四部分。</p> <p class="ql-block">节节高升的竹子,水不外流的杯亭,雍容大气的亭台楼阁,以及那被寄藏在石山下的福字,依旧伫立在这曾经优雅别致的皇室庭园里,可是,历史却不会停留在那一时的金粉里。</p><p class="ql-block"><br></p> <h3>时间流逝,那段曾属于清王朝的记忆终将远去,此刻我静默凝望,思索着王府背后,一段又一段的历史。</h3><h3>图文/冰清玉洁</h3><h3>写于2018年5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