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寻找平常见不到的美丽(二)

幸福人

<h3>  4月29日早晨6:30,我们辞别狮子窝,开始新一天的行程:狮子窝—吉祥寺-西台-中台-澡浴池-北台(华北屋脊)—法云寺—鸿门岩-东台,全程约32公里,预计用时12小时,东台挂单。行程安排十分紧凑。经过昨天的长途跋涉,大家的体能透支很大,要顺利地完成今天的行程,面临着很大的考验。</h3><h3> 为了节省体力,我们仍然选择切小道。</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年马带着小马驹在山坡上撒欢</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停下来,回头看看,又一次被自己所感动!山腰中间的那条路是我们昨晚前往佛国狮子窝的路。</h3> <h3>  从狮子窝出来,沿着山脊翻越竹林岭,途经吉祥寺前往西台。我们迎着朝阳走在山尖上,一侧是望不着边际的松林,一侧是芒芒的高山草甸,近处鸟儿在林间欢歌,马群在山坡上徜徉;举目远眺,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恰似人间仙境!更让我惊呀的,在这里我看到了两只麂子!当时,我走在最前面,翻过山脊的时候惊动了两只正在山坡啃草的麂子,嗦地钻进旁边的林子不见了!而我只惊呆呆地抱着相机傻看着,忘了按快门!事后,我为没能留下两只精灵的倩影而懊恼了好长段时间!</h3><h3>  </h3><h3><br></h3> <h3>  山对面西台近在眼前。我们翻过山脊,经过吉祥寺,沿着盘山公路向西台攀登,刚刚经过的地方渐渐地被我们甩在了身后。</h3> <h3>  到达西台的牌楼处,放下背包,我们轻装登上西台挂月峰。挂月峰为盘山绝顶,海拔2773米,台顶平如掌,四面群山环抱。“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登上峰顶,才能真正领略盘山的巍峨气势,纵览大好风光。难怪有人说,不登挂月峰,不算来盘山。台顶法雷寺,创建于隋代,主供狮子吼文殊菩萨。历代都有重修,1986年美籍华人寿治和尚筹资重修了法雷寺及台顶的舍利塔。舍利塔的底部敦厚稳重,塔身俊秀美观,在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西台可谓是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h3> <h3>  从西台下来,没有片刻停留,即奔向了中台。此时,我们已经连续走了近3个小时共计7公里,爬升近900米。而前往中台的路仍一直在拔高。</h3> <h3>  我们穿行中草甸中小道上。这时,我发现自从西台下来,在这荒原上等距离地树立着一排一米半高的带莲花头的方形花岗岩石柱桩,上面刻有梵文。石柱桩旁并行着一条小道,我们顺着这条小道走既方便又省时省力。原来,这些石桩是用来指路的,它翻山越岭连接着西台、中台一直延伸到北台。以前,没有修简易公路,不通车。人们大朝台走在这荒原上很容易迷失方向。尤其是大雪封山后,到处白芒芒的更不容易识别方向。而有了这些石桩,就不会迷路了!这些石桩也不是随意摆放的,都经过了精心的测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取捷径,按照这个路径走下来,能够省时省力。阿弥佗佛,善哉,善哉!</h3> <h3>  中午11:30左右,我们到达中台,这一区间大约5公里,耗时两个多小时。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台顶堆积巨石,俗称“龙翻石”。巨石表面,杂生着厚厚的苔藓,碧绿青翠,翠岩峰名即由此来。在这里,晴天可以看到五台山上独特的自然景观——圆光瑰景。台顶建有演教寺,供奉儒童文殊菩萨。据《清凉山志》载,该寺建于隋开皇元年(581),明弘治年间(1488-1505)重建。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祖师殿、喇嘛塔(祈光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僧房。现存建筑惟喇嘛塔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新建。我们去的时候正在施工,寺院外摆放着许多神态炯异的佛像雕像。旁边建有气象站,据说是全国著名的高山气象站之一。</h3><h3> </h3><h3><br></h3> <h3>  在中台东边山坡上,我们见到了五台山的奇观妙景——万年冰。《清凉山志》记载:“万年冰。中台东麓,有冰数丈,九夏不消,地多静居。”明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里叙述:“从(中)台北直下者四里,阴崖悬冰数百丈,曰万年冰。其坞J中亦有结庐者。初寒无几,台间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日。”在东边山腰上有一层厚厚的坚冰,在阳光照耀下,雪白如银,闪闪发光。更为奇特的是在万年冰的周围,长着一大片灌木,盛夏季节伴生着绿草红花,十分醒目,令人叹绝。<h3><br></h3></h3> <h3>  中台能接待游客,于是我们到斋堂用斋,补充热水,稍作休息,再前往北台。途中经过万圣澡浴池,全程近6公里,耗时3个多小时。由于体力消耗大,行进速度比较缓慢。</h3> <h3>  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是五台山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北台顶有灵应寺,创建於隋代,坐北朝南,布局结构简单,山顶仅有十余间楼殿房舍。正殿为三间石洞,内供无垢文殊菩萨。寺内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最近的一次重新修葺是一九八六年。这里是总览台怀腹地风光的最佳位置。向东,能远眺东台望海寺,向南,可瞰中台演教寺。有些山下附近的居民和外地游客都特意安排在农历九月九日登临灵应寺。</h3><h3> 到达北台时,天上刮过一阵乌云,大风夹杂着雨滴,气温骤降。由于天气的突然变化,我们在寺内简单浏览就匆匆下山了。</h3><h3><br></h3> <h3>  从北台下山前往东台,有一段青石板铺成的公路,据说是台商捐建的。他们的一个善举,方便了多少诚心礼佛的人啊。</h3> <h3>  下山后,道路比较平缓,过草甸风景优美,大家忘却了疲劳,争相留下美好的回忆,尽管路程有些远,但是,我们在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就到了东台山下的鸿门岩。在山脚下作短暂休息,一边分享着随身携带的干粮,一边交流着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悟,在欢声笑语中开始攀登东台。登顶东台,山坡比较陡,尤其是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负重攀登,难度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三步一歇,走走停停,费尽了洪荒之力,晚上7:20终于全部成功登顶!</h3> <h3>  我是18:30到达台顶的。放下背包,就登上了望海楼。站在台顶至高点,极目远望,夕阳西下,霞光普照,巍然壮丽,好一片大好河山啊!……</h3> <h3>  望海寺供奉聪明文殊菩萨。据《山西通志》记载∶“隋开皇元年诏五顶胥建寺,塑文殊像,岁度僧三人。”元代,望海寺被重建,明代嘉靖年间又由秋月禅师予以重修。后来,寺院经过多次修缮,寺院的设施完备齐全。近年来,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僧人在潜心修行、弘扬佛法的同时,创建了中国五台山书画艺术研究院,恢复了失传多年的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武僧队,五台山佛教文化传承有序,底蕴深厚,信众良多。</h3> <h3>  第二天,五点不到,我就来到了台上看日出。师傅们已经开始早课了。台顶已经聚集了不少前来观看日出的人们。</h3><h3>  东台日出是五台山的一大著名的自然景观,历来吸引着无数的僧俗登山朝日。清晨,伴随着阵阵浑厚的钟声,静谧的望海寺愈发显得庄严肃穆。 </h3><h3> 黎明前,天空墨墨。5:40,东方地平线上透出缕缕红霞,一点紫红缓缓升起,由暗到明,蓦地,微微一跃,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顷刻,朝霞满天,金殿金像相互辉映,东台顶上变成了金色世界……</h3><h3> 立于望海楼顶,沐浴着万道霞光,我静静的欣赏着,呼吸着,放空着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感受着这大自然的气息!</h3> <h3>  看罢日出,我们收拾好行装,踏着晨霜,离开了东台顶,走上回返的路程!</h3><h3> 五个峰台,五十公里路程,五百年修行。虽然我不为修行,但我带着虔诚的心走过了这条菩提路!一路上,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遇到什么,只知道总能收获点什么,希望的或不成想到的,喜欢的或不想看到的。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在希望中克服疲惫、痛苦,平息纠结、埋怨,秉持心中的那盏明灯,一心只为寻找平常看不到的美丽!</h3><h3> 一路跋涉,一路留恋,一路回望,毅然前行!</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