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行记-018:团山村——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

吴淞烟雨

<h3>建水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县之一,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我们的建水之游,从团山村开始。</h3> <h3>团山村是红河地方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融合,历史遗存众多,整体格局风貌完整真实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和“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2006年,团山古村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h3> <h3>游客来此,进村须购买门票。按照门卫的指点,进村路线是右手进,左手出。进村以后,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建筑群是“将军第”。</h3> <h3>将军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房主张和在“辛亥临安起义”中平匪有功,被云南都督蔡锷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营管带兼督察员,并授予“将军第”匾额而得名。现在,院里有住家户。</h3> <h3>将军第对面的路边,长着以前从没见过的植物。查“识花君”,才知道这种植物名钉头果,又名气球花、气球果、棒头果、风船唐棉等,属萝藦科,系常绿乔木,原产热带非洲。</h3> <h3>明洪武年间,商人张福从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经商贸易来到新开发的云南,见团山“山川毓秀、风俗醇美、形势耸拔、众山环拱、甲于全滇”,欣然带领家人三迁梓里,定居于此。一个秉承中原文化的家族,在与边地文化的融合中树起古色古香的一帜。</h3> <h3>离建水不远的个旧锡矿,于清朝末年为滇南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团山张家族人也以此发家。团山的名称由本地彝族语翻译而来,其意为“藏金埋银之地”。团山村背靠青山,面向平坝,建一园形小山包上,故此得名“团山”。</h3> <h3>张家花园为团山村规模最大的一家,其华丽古朴程度据称可与建水朱家花园媲美。</h3> <h3>走过圆形门洞,豁然开朗。眼前是一方四合天井。</h3> <h3>天井里又有一方水池。水面上倒映着楼台亭阁。</h3> <h3>宽敞的四合天井中,青石围池,碧水微澜。天井四周,是两层的厅堂宅屋,上下都可连通,正是“跑马转角楼”的大气布局。</h3> <h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还留下了“一米阳光”。</h3> <h3>雕花门栏,镂空窗棂,巧饰各处。可以想见团山村古民居群昔日的辉煌。</h3> <h3>走出张家花园,门外是一堵黄墙,树上洒下簇簇红花,很是上镜。</h3> <h3>屋檐下的木制吊饰,默默地细数着流逝的岁月。</h3> <h3>民居的墙上挂满了葫芦。经意和不经意间,也成了一种装饰艺术。</h3> <h3>窗台上的吊兰,在响晴的日光里抖擞着绿色的精神。</h3> <h3>小巧精致的“留苑”,约建于民国初期。</h3> <h3>大门上贴有门神,挂着红灯,也是一户殷实人家。</h3> <h3>斑驳的粉墙,斑驳了时光。</h3> <h3>张氏宗祠为团山村张氏祭祀性祠堂,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现存建筑有一殿两厢。</h3> <h3>张氏宗祠祖训碑上镌刻着“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不忘”十六字箴言。</h3> <h3>走进院子,路的尽头,就是张氏宗祠。</h3> <h3>宗祠楹联为"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h3> <h3>楹联不仅是写在纸上挂在门外的,而且作为其家族的处世哲学而代代传承。团山以张氏居多,相传张家老祖宗活到了二百多岁,问他为何能够长寿,他在一张纸上写下百个“忍”字,为后人留下了"百忍"家训。</h3> <h3>张氏宗祠正殿的梁上悬挂着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立的横匾“绳其祖武”。每年该村所有张氏家族都要在此举行祭祖活动。</h3> <h3>院子里种植着金边虎皮兰,绿色中点缀着几朵粉红的鲜花。</h3> <h3>张氏宗祠大门外有一个广场,当团山村祭祖的时候,这里应该会站满了村民。</h3> <h3>屋檐下,特定时代的标语口号还保留着彼时的记忆。</h3> <h3>团山村无数张氏后人,从这条幽深的巷道走出去。</h3> <h3>告别家乡,有时候意味着一次“新生”。</h3> <h3>围墙上,偶尔会有这样一个小孔。是射击孔,还是排水道?</h3> <h3>皇恩府,清光绪末年始建,宣统元年(1909)竣工。</h3> <h3>因房屋修建者幼年丧父,其母抚孤成人,被光绪皇帝封为安人,准建立"节孝坊"。</h3> <h3>"皇恩旌表"匾,高悬于大门之上。</h3> <h3>皇恩府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为二进院,是团山民居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院。</h3> <h3>“皇恩府”采用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自然组合的建筑形式,整座建筑装饰的木雕、古雕、砖雕及彩绘书画,制作精细,简繁得体。</h3> <h3>团山村西寨门的“秀才府”,是清末时的秀才李贵明兄弟两人所建。</h3> <h3>从秀才到儒商,李家兄弟把自己的府第造得雕梁画栋,精雕细刻,不亚于江南古典府邸。</h3> <h3>在秀才府的墙上,至今还保留着醒目的历史遗存。</h3> <h3>数叶芭蕉,伸展在民居的墙上、屋上,为古民居增添了绿意。</h3> <h3>司马第,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房屋布局由“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组成二进院落,为团山民居中唯一不属张姓的典型外姓民居建筑。</h3> <h3></h3><h3>房主为毛氏家族。据说,毛氏家族是在清代后期迁入团山村的。在团山人外出开矿的过程中,毛氏兄弟随邻居到个旧开矿,后加入张氏族人的“天吉昌”商号,从事转口贸易,发了大财,便寄钱回家买了一块地盘,建起了这样一座装饰精美的大宅院。</h3> <h3></h3><h3>由于毛氏的先祖在早年时获得过“司马”的名号,毛氏兄弟在致富之后,不忘祖宗的儒士身份,遂制作“司马第”匾额,悬挂于大门的门头上。为此,称其为“司马第”。</h3> <h3>墙边的花,我们小时候是熟稔的。把花瓣撕下,再将花瓣底部撕开,粘在鼻梁上,像鸡冠一样,是童年时代的游戏。</h3> <h3>村口,有几个小摊。竹编的斗笠、背篓,最具乡土风情。</h3><h3>团山村里,一些府邸正在修缮施工,不宜入画,是为一憾。</h3> <h3>走出团山村。这幅画面,使我联想起徽州的宏村。背山面水,是许多古村落的必然选择。山是静的,水是动的,山水相融,动静相宜。</h3> <h3>村前,有“团山车站”。如今还有旅游小火车开到这里,把游客输送到团山村,一日两班。</h3> <h3>岁月无声,岁月有情,岁月留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