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井冈山

微笑

<h3>小时候,我最爱听大人们讲革命故事。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那个时候,我的眼睛总会睁得大大的,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牢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常常在想,如果在战争年代,我一定会义无反顾参加革命,坚守理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贡献我的一切!而井冈山,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地方,在那片神圣的净土,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井冈山因此被誉为“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今天,我有幸来到这里,去寻找战争年代的足迹,去感受伟人谱写的辉煌篇章,去领略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创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h3> <h3>第一期培训的五十人,在这里开启红色之旅~</h3> <h3>这样的参天大树,又经历了什么?</h3> <h3>慎德书屋,位于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群内。慎德书屋,“慎独谨微青灯黄昏勤儒业,德成名立秋鹗春鳌起壮图”,显然,这是参与革命的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劝诫和希望。<br></h3> <h3>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办公,当年,八角楼的清油灯光经常彻夜通明,毛泽东不仅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还写下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后改名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h3> <h3>谢氏慎公祠始建于清代末年,坐南朝北,二层,砖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中间是厅堂,两侧为厢房。面宽三间12.65米,进深一间4.74米。占地面积59.96米。1928年5月上旬,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成立,陈毅主任,并在此居住和办公。士兵委员会为军队中的民主组织和群众监督机构,对军内民主制定建设,消除雇佣军思想和军阀作风,建设新型的人民军队起到了重要作用。陈毅在此接待来访的士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士兵委员会的工作。</h3> <h3>“龙江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院校的摇篮,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h3> <h3>朱毛会师纪念馆,是一座反映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革命队伍,在党的领导下胜利会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专题陈列馆。</h3> <h3>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1965年5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h3> <h3>毛泽东获悉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诗兴骤起,欣然命笔,写下了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和历史意义的史诗《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h3> <h3>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位于井冈山西北面黄洋界下,原名五里横排,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路为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当年的朱德军长年过四十,坚持亲自挑粮,并留下“朱德的扁担”的美谈。在朱毛亲自带头下,红军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给养问题。 </h3> <h3>走在朱毛挑粮小道,感受伟人曾经的足迹……</h3> <h3>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弘扬井冈山精神而兴建的。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共有4万多名烈士长眠在那里,其中只有15722名烈士有名字。</h3> <h3>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顶端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用不锈钢制作的"井冈山"造型,远看如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星火燃遍九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观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在日照下,熠熠生辉,璀璨夺目。是集纪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纪念碑于一体的井冈山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井冈山斗争光荣历史最突出的纪念性标志物。</h3><div><br></div><div><br></div> <h3>在毛主席故居的正前方,有一块石头,这就是主席的读书石。坐在这里,仿佛有无形的力量油然而生,在那段峥嵘岁月,伟人曾坐在这里读书,从书中思索寻找革命的前进方向!</h3> <h3>这里,是战争时代的卫生室,艰苦的环境,简陋的条件却医治了无数的伤病员~</h3> <h3>培训安排非常合理,有现场教学,也有理论授课,同学们全神贯注在学习。</h3> <h3>英雄事迹,会一代又一代传承并深深影响代代人……</h3><div>伍若兰,生在教师家庭,在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读书时,就接受了马列主义,并于毕业的1926年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受组织的指示,到耒阳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记述道:“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div><div>伍若兰工作大胆又耐心,有条又有理,能说会写,讲起话来声音很宏亮,行书字写得很流利,朱德夸她还是个“作家”。这是三师同学和战友段子英对伍若兰的回忆。1928年2月,由当时的耒阳县委书记刘泰、邓宗海介绍,朱德与伍若兰结了婚。朱德诙谐地说:你是个辣不怕(指湖南人),我是不怕辣(指四川人),咱们俩人辣到一块了。两人结合后,共同投入了火辣辣的革命斗争。</div><div>井冈山的斗争如火如荼。伍若兰上山后,在红军里不光是一位优秀的宣传员,而且有“双枪女将”的美名。古代的女将射箭可百步穿杨,而革命的巾帼伍若兰,左右手打枪能百步穿孔。她说过,我准备在战斗中右手被打伤,左手能照样杀敌,这就是我苦练左右手射击的原因。新七溪岭战斗中有她的成绩,黄洋界保卫战中有她洪亮的杀声。她身为军部的宣传干部,又是军长的妻子,对革命工作,凡事都带头干,为人处事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更不摆任何架子。她行军有马不骑,总是把马让给病号和体弱的同志,自己穿着草鞋同战士一道步行。深入群众谈心,了解情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她怀的第一个胎儿,就是在1929年1月四军下山的行军途中流产的。</div><h3>林海怒吼,风雪严寒,到处是银装素裹。在密林深处的寻乌县项山圳下村,是红四军主力在吉潭战斗后转移休整的临时驻地。1929年2月2日,天还未亮,敌军乘我军人困马乏之机,突然包围了驻地,军部在其中。形势非常急,各部队立即投入了战斗。陈毅同志在转移时被敌人抓住,他用拳头打倒两个敌兵,摆脱了危险。这时伍若兰十分着急,她急中生智,为了军部和首长的安全,自己带领警卫排首先突围,把敌军引向自己。天亮了,红四军冲出包围圈,而伍若兰寡不敌众,受伤被捕。敌人把她押解到赣州,刘士毅还电告蒋介石邀功请赏,并想从她的口中得到红军的机密。敌人问:“朱德、毛泽东在哪里?”伍答:“在红军里,在人民心里!”又问:“你为什么当土匪?”伍怒斥道:“真正的土匪是你们!我是共产党,是革命者,要消灭你们这伙反动派!”敌人用绳子吊她,用杠子压,灌辣椒水等种种酷刑,都未能动摇伍若兰的革命信念。她说:“革命一定会成功,你们一定要灭亡!”“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从西方出,赣江水倒流!”年仅26岁的伍若兰同志,于1929年2月12日被敌人杀害于赣州市的卫府里。凶恶的敌人还把伍若兰同志的首级,挂在赣州城门示众。</h3><div>1962年3月4日,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他临下山时,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一盆井冈兰,是井冈兰!这是一盆永不凋谢的井冈灵兰!她香飘万里,长青万年。</div><h3><br></h3> <h3>感谢领导们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这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h3> <h3>我按指纹的一瞬间记录,本次培训~幸运叫做"第一金手指"!<br></h3><h3>难忘的红色之旅,期待着下一次……</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