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天空是那种透亮透亮的蓝,高远而深邃,无云或少云,微风,阳光不那么炽热,去哪里玩呢?天坛。</h3><div>天坛去过不止一次,但碰到这样的天气,要问去哪里玩,我还是会脱口而出-天坛。</div><div>自十三世纪元大都起,北京就是帝都,历代帝王都会在其刚立国时就急急忙忙地在其城郊设立圜丘和方泽的坛壝并举行郊祭礼仪,宣称其统治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我们的祭祀制度自周形成后虽有变化,但基本并没有变,比如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后来又加了东郊祭日,西郊祭月,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这儿我们主要说祭天和天坛。</div><div>那么,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在儒家文化中,天是一个至上的存在。有夫子言为证:“巍巍乎唯天为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见天不仅有着至上的崇高地位,同时也代表着至上的道德象征,甚至有对世间万物统领和奖惩的无上权利。那么,受命于天的天子,也就有了管理天下四方的权利,是上天赋予的,所以天子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每年都要对皇皇上天进行祭祀礼拜,以求天地的宽宥与福佑。</div><div>另一方面,我们自来就是农业社会,农业的灾异和丰歉,都是上天的意志,帝王惟有在苍天上帝前诚惶诚恐地顶礼膜拜,并对自身进行反躬自责,以此来企盼苍天降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恩泽。</div><div>但中国人的哲学,始终是二分法般的,即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和谐共存才是事物的本质。有阴就有阳,有天就有地。“消所以息也,杀所以生也,地不能行,故专言天,天不独生, 故兼言地”,“天之四时以气运而生万物,地之四维以形载而成物,然天不独运而功成于地,地不自生必始于天”。所以古代中国人对天和地都采取毕恭毕敬顶礼膜拜的态度。帝王除了礼拜苍天,也要礼拜后土。</div><div>汉字的“王”字就充分地表现了这种思维,汉代董仲舒曾说过“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也”。表达君权神授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心理。唯有敬畏,才会遵其道,循其理。</div><div>天坛就是为表达这种敬畏而存在的。</div> <h3>天坛始建于永乐年间,建之初,是天地合祭的。到嘉靖年间,遵循古制,天地分祭,圜丘坛祭天,大享殿祈谷,大享殿就是现在祈年殿的前身。每年正月上辛日祈谷之礼,孟夏日大雩之礼,季秋时的大享之礼,冬至的祭天之礼,帝王都要御驾亲躬来天坛祭礼的。</h3><div>跟着历代帝王的脚步去天坛看看吧!</div> <h3>天坛南门进,即是圜丘坛建筑群。圜丘坛建筑群有两层低矮的壝墙,外壝墙方形,覆绿色琉璃瓦,内壝墙圆形,覆蓝色琉璃瓦,绿色是大地的颜色,蓝色是苍天的颜色。体现着我们“天圆地方”的理念。内壝墙上东西南北都有棂星门。</h3><div><br></div> <h3>入棂星门,高敞、通旷的内壝墙内,除了燔柴炉外就是这个三重的白色坛台,四周别无它物。汉白玉的栏板望柱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纯净,而白色的坛台更衬得蓝天愈发的透亮。</h3> <h3><br></h3><div>三层坛之间的台阶均为九级,每层具有的栏板数量也是九的倍数,分别为72个,108个,180个,共360个,不知道是否三十六天大罗天界有无关系。圜丘坛坛面用艾叶青铺就,第三层坛面自坛中央的天心石始,共分九圈,每一圈艾叶青石的数量都是九的倍数,为“九重”,据说每一圈的直径分别为“一九”九丈,“三五”十五丈,“三七”二十一丈。在我们的文化中,九是最大的阳数,以此来表达对至高无上的皇天上帝的无上尊崇。</div> <h3><br></h3><div>艾叶青石微微泛点青色,在蓝色苍穹的映衬下更加显得细腻、精致、微润。站在圜丘坛上,举目四望是郁郁森森的松柏,向上是湛蓝高远的苍穹,天地间就一个你,一下子觉得自己虽渺小,但内心并不恐惧,因为上天正以其阔达、神秘、亲切、温柔的目光包容着你。你也是似乎看到了祖先在苍天下起伏仰止的身影,听到祖先对天地心悦诚服的祈祷。</div><div>这就是圜丘坛,这个中国典型的神圣祭坛,正在利用其低调朴素建筑形式表现着它的威严。低矮的壝墙内,并无神秘幽邃的空间,却让你的心灵感到惊怵和震撼;三层坛台,并不威严耸立,却让人不由地禁声慢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div> <h3>出北棂星门,即是皇穹宇,这个单檐蓝瓦圆攒尖顶的建筑是用来供奉皇天上帝牌位的。平日里牌位供奉在此,祭天时,请出牌位。</h3> <h3>单层白色须弥座坛基,赤红色的墙柱和窗棂,蓝色琉璃瓦穹顶,鎏金的宝顶,整座大殿精巧而不失庄严,殿内青白石铺地,纯净而柔和,向上望青蓝基调的大金团龙藻井,仅站在殿门口,就感觉到了它的威严仪仪。</h3> <h3>皇穹宇围垣就是著名的回音壁,中间甬道上的三音石,都利用了声学的原理来放大声音。回音壁是砖砌而成,表面很光滑,声音不会被吸收而是被反射,所以有回音的效果;而三音石,据说在三音石上击掌一声,能听到三声。所以才有了“人间私语天闻若雷”,这就是说,人的言行上天都能觉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抬头三尺有神灵”,这也是对上天一种敬畏的表现,有敬畏,人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们祖先的行为理念。</h3> <h3>两侧配殿为歇山顶,歇山顶是仅次于庑殿顶的殿堂规格,再次用建筑的实体形式来表达人们对上天的尊崇和敬畏。</h3><div>在古代的中国,礼是极其严格的,包括建筑也是一样的,庑殿顶和歇山顶是级别最高的,只有宫殿、佛殿、坛庙才可使用的建筑格式。悬山顶和硬山顶是民居格式。</div> <h3>丹陛桥中间是白石铺就,石面稍向上凸出,呈弧状的神道,祭祀时是神舆之道。神道东侧是御道,神道西侧是王道。站在丹陛桥上,东西望去,是郁郁葱葱的松柏,南望是精致庄严的皇穹宇,北望则是威严壮观的祈年殿,此外别无它物,人站在丹陛桥中央,即便是帝王,也显得微不足道,上苍正在注视着你,作为天子,是否尽了天子之责,是否兢兢业业,为子民谋福。我想,即便是巍巍帝王,此时也不禁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了。</h3> <h3>过皇穹宇,穿成贞门,宽阔的丹陛桥笔直向远方延伸。这条宽约30米的大道高出地面两米多,连接着圜丘坛和祈年殿,丹陛桥南低北高,自南向北,步步登高,如临天庭。走这条大道,要低俯这身体,一步一步走向高处,以彰显对上天的尊崇,表达对上天敬畏。</h3> <h3>丹陛桥尽头,穿过祈年门,这座被尊为世界最美的建筑,被视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最高成就,已然成为北京成为中国名片的建筑,赫赫然就在眼前了。</h3><div>三层汉白玉的坛台,华美纯净;红色窗棂和柱子,庄严肃穆;三重屋檐,翼翼如飞;蓝瓦穹顶,宁静空灵;檐下青绿彩画,华丽庄重,更在高远苍穹的湛蓝映衬下,鎏金宝顶直插云霄,恍惚间就觉得这就是天国的一隅。</div> <h3><br></h3><div>自圜丘坛,走过长长的丹陛桥,到巍巍祈谷坛,和着历代帝王的脚步,仿佛走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体味这祖先对主宰万物的苍天诚惶诚恐与毕恭毕敬,感受着我们民族与自然万物须臾不可分离的理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