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1, 1, 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或咫尺或天涯,或熟悉或陌生,或清晰或朦胧,或真实或飘渺…,可以淡去,但不会忘记,更不会消失。</b></p> <h3><font color="#010101"><b> 我是一个缺乏故乡感的人,那种诗意般的浓浓乡思、幽幽乡愁,似乎从来都没有引起我的共鸣。毕竟,故乡于我,不过匆匆8年,有时偶然想起,也只是童年的零星往事。历经半个世纪的时光消磨,那些碎片化的影像早已被岁月的长河稀释,流的越远,冲的越淡,淡到渐渐褪色,淡到渐渐陌生。</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故乡渐行渐远,又时隐时现,就像风筝, 飘的再高,飞的再远,总有一线牵绊,看不见却扯不断。我们以为故乡已经远去,其实它早已顽固地盘踞在你的心间,在记忆中的最深处沉淀。似曾遥远却近在眼前,虽然斑驳却从未消散,不经意间就从心底的某个角落泛起岁月的绮潋,淡淡的,隐隐的,柔柔的。</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人在天涯,总有牵挂,走的再远,也需要一个安置灵魂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故乡。故乡的经历、故乡的印象、故乡的味道,是多少游子难以逃脱的梦境,不能释怀的情结,所谓的乡思、乡愁、乡情和乡恋,说白了,就是这种梦境和情结的宣泄和泛滥。</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因为迷离于梦境,因为解不开的情结,故乡在情绪化的笔下,总是那么诗意和煽情:小桥流水,云白天蓝,晨雾炊烟,柴门半掩,老牛归途,童笛向晚,幽幽古巷,清清小院,采菊东篱,燕飞屋檐…。但真实的故乡毕竟不是梦境,诗文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永远是两个世界。</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我的故乡并不美,山不清秀,水不叮咚,地不肥沃,物不博丰,没有悠远的古韵,没有撩人的风情,没有传奇可以叙说, 只有一条经常干涸的故黄河,流淌着千年的故事,从后村静静穿过…。凋零、匮乏、贫瘠、困顿、愚昧、落后,就是上天涂抹在故乡的底色。</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莫言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故乡:“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们的生命。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比牛马付出的还要多,得到的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凄凉生活。夏天我们在酷热中煎熬,冬天我们在寒风中颤栗。一切都看厌了,岁月在麻木中流逝着,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涸的河流,那些土木偶像般的乡亲…”。</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我并不排斥故乡,更不仇恨故乡,我的故乡也没有如此不堪。但不知为何,莫言笔下的故乡常常让我心有戚戚。也许是徐州和山东有太多相似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冥冥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感应吧。故乡真的太贫穷,太平凡,贫穷到走过就不想回头,平凡到转眼就能遗忘。我常常疑惑,这片平庸的土地,如何能上演一代帝王龙兴,三国群雄逐鹿,国共生死搏杀的一幕幕史诗大戏,而我的祖辈又是如何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无怨无悔地过着地里刨食却不能温饱的日子。 </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童年记忆中的故乡,苍白憔悴,其貌不扬,土的掉渣。但是,再不堪的故乡,也有情感的沉淀,再丑陋的草屋,也是快乐的老家, 残缺也是另类的完美 。<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故乡也有故乡的个性,故乡也有故乡的风骨,故乡也有故乡的颜色。故乡的天是透彻的,云是飘逸的, 风是畅快的 ,水是纯洁的。春有花的芬芳,夏有蝉的鸣唱,秋有收获的成熟,冬有霜雪的寂静。</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故乡,粗旷却坦荡,野性却真诚,贫穷却坚忍,落后却热情。故乡没有世外桃源的诗境,但故乡有赤裸而自然的本色,有淳朴而厚道的秉性。 </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悠悠岁月,淡去了故乡的背影,蓦然回首,竟有了些许生分。在城镇化浪潮的侵蚀下,故乡也在悄然变化,那些久居城市早已厌烦的喧嚣、纷乱和嘈杂,正在乡间不可救药地蔓延。不甘平庸的故乡,呼喊着现代化的口号,正在渐渐改变自己的容颜。面对故乡变迁,本应该欣慰的我,却有些失落,有些茫然。或许,人越老越是沉湎于怀念过去的执着,怀念那种发黄的感觉,那种发霉的味道,那种说不清的怀旧情愫。而对任何不可避免的变化一概本能地排斥,一意孤行地寻找着童年的旧梦。<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走在乡间,站在村口,望着老屋的残垣,嗅着田野的草香,沐浴惬意的凉风,静听林间的鸟鸣,早已模糊的记忆苏醒般地渐渐清晰,恍然间仿佛又穿越到童年。一句乡音,一处老屋,一汪池水,一盘旧磨,一片麦地,一簇野花…,都肆意挥洒着儿时的情思。我似乎又嗅到收割季节飘过的麦香,又听到夏日里此起彼伏的蝉鸣,又想起奶奶唱歌般的叫魂,又站在村头那口布满凹痕的古井旁,又尝到至今垂涎的烙馍、羊汤、臭盐豆…。当然,也想起三年自然灾害的饥肠辘辘,想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想起爬满虱子三冬不换的那件破棉袄,想起随着时光逝去的许多许多…。<br></b></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记不清哪位作家说过:任何故乡都是童心中的故乡,认识故乡的办法,是离开它;寻找故乡的办法,是回到童年。童年懵懂,少不更事,但童年的记忆最真实,童年的眼睛最纯洁,童年的世界最单纯,童年的内心最干净。童年的故乡,是人生最值得记忆的片段,因为年少轻狂,因为苦乐年华,因为那是一段珍贵的生命体验。</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再回故乡,又见老家,恍如隔世,又如昨天。在暂短停留又匆匆告别的此刻,总是想起47年前离开故乡的彼时,历历在目,不曾相忘:<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那一年,我刚刚16岁,与父亲同样的年纪,告别故乡;和父亲同样的选择,从军报国。不同的是,父亲离家是偷偷出走,而我是戴着红花,锣鼓相送,走的风风光光。</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那一年, 性格内向、见人低头、平时少语的我,竟小小地出了一次风头。第一次在校园之外的大庭广众下,读着连夜赶写的“处女发言稿”,代表全体应征入伍的新兵发言宣誓。台下的目光和掌声告诉我,这是一次完美的人生首秀,也是留给故乡最后的印象,我带着别人惊讶的目光,有点骄傲、有点得意地告别了故乡。</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那一年,最难忘的的一幕,是奶奶泪眼婆娑地送我到村口,是奶奶用颤抖的双手地从怀里掏出的一块香皂。这是一块小的可以握在手心里的椭圆形檀香皂,价值一毛六分钱,是奶奶颠着小脚特地赶到集市上买来的。那时,乡下人不叫香皂叫洋胰子,很少有人舍得用,想必奶奶也从未用过。直到现在我都不明白,奶奶为什么偏偏买了一块香皂送给我,也许她觉得这是足够贵重的礼物,也许她只能买得起这块香皂,也许她希望她的长孙永远干干净净,因为我奶奶在村上是有名的爱干净,也许还有很多也许…。 当时,奶奶默默无语,只是泪奔,她把香皂塞到我包里,久久地看着我转身而去的背影,直到消失在视线的尽头。</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回望此生,值得记忆的太多太多,能够记住的又太少太少。唯有这块小小的香皂让我刻骨铭心了一辈子,而这终生难忘的铭记,不是因为奶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送我礼物,而是因为内疚。我为竟然没有感动而内疚,居然没有一声谢谢而内疚。更让我至今不能释怀的是,还没来得及偿还奶奶的一声谢谢,还没来得及送给奶奶一件礼物,她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乡思很浅,却割舍不断,乡愁很淡,却若隐若现。都说,去不了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既然这样,那就淡淡收藏,让故乡变成梦的模样。</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br> 宋成玺原创</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