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非要掉个书袋不可,实在是老子这句“惚兮恍兮”与我决意要尝试一下西洋画时的精神状态太契合了。更何况画了一段时间后也真的是隐约觉得画布之上“其中有象”……故此向老子借上此句,权作此篇的题目。
❁❁那年,病魔袭来,陡然间,生活充满挑战。力不从心,便是无奈。活着,已了无激情。
茫然间,孤坐窗前,呆望那棵曾经的绿叶大树: 树高参天,枝叶蔓蔓。可眼前,枯叶摇曳、落地纷纷...... 被惊恐裹挟着,我数度坠入深渊。怪异的感受,我无法释然,他人更无法体验。
❁❁自救!只能自救!
恍惚间,我看到《最后的长春藤叶》(欧·亨利的小说):贝尔曼苦雨中拖着病体连夜创作了一幅画:“它是藤上最后的一叶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就是这片行将落地、却又永不掉落的长春藤叶,唤醒了奄奄一息苏艾的求生欲望。老艺术家以生命中的最后一幅杰作挽救了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灵魂与生命!
❁❁绝望中我似乎抓到了一根稻草!能否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来拯救失落的灵魂?
没基础,而今手已无法捏笔...... ,内心的我纠结着欲望与无奈。
“想画画!” 一天,对着好友我自语。
“好啊!”
“可我捏不住毛笔”,
“可以试试西洋画法啊!”
眼前一道闪光!对啊,西洋画的笔刷多是握着的。我立马找了把刷子,还真握住了!这一刻,印证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一定为你打开一扇窗”。 初试临摹《秋》23cmx30cm
2009 New York
❁❁第一次拿起笔刷,第一次调色,看上《秋》,是因为画面柔美的色调。因为是“第一次”,也就随便找了张硬纸板描摹起来。调色盘中的色彩随着笔刷的触及变化无穷、难以掌控。我边刷边心里嘀咕“是这色吗?” 越端详还就越犯疑,操笔西洋画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色彩的魅力和难度,而调色也许就是自己无法跨越的门槛。
❁❁可让我惊喜的是:临摹处女作《秋》成了先生的最爱。 《芭蕾女孩》(1) 20cm x 25 cm
2009 New York ❁❁我喜欢舞蹈,尤其芭蕾。朋友在网上搜了几幅,我选了这幅简单、入眼的。如何下手?先试一下那只舞鞋吧,扯下信纸的硬底壳就上手了。当上完那道浅淡的色块,一双立体的橘色腮红绸面舞鞋竟活脱脱立在了眼前。我兴奋得血脉喷张,告诉自己,可以上画板了!
❁❁ 没有解剖学的基础,人体的比例怎么比试就是不顺眼。好在人体最难表现的手部,总算看得过去。至于脸嘛,不求相似。其实,我所有的临摹,都是大致的照葫芦画瓢,连临摹也够不上。这《芭蕾女孩》一气画了不同尺寸的两幅。 《芭蕾女孩》(2)30cm x 53cm
2010 New York
《钢琴与玫瑰》40cmx52cm
2010 New York
❁❁与钢琴结缘,始于小学三年级。音乐课练声之前,老师会弹一段试听练习,让小朋友写下乐谱。其间,老师发现我的耳朵灵光,邀我参加他的钢琴三人兴趣小组。遗憾的是,才活动了两次,学了个最基本的指法,就不得不放弃。原因是不能随同班学生一起放学回家。路远父母放不下心。
❁❁后来的人生轨迹,钢琴与我始终若即若离。就像后来的涂抹西洋画,跟着感觉,自娱自乐。原本期盼退休以后,可以正经练练琴。不料,一场大病就此击碎了我的黄粱钢琴梦。
❁❁临摹此画,是应朋友家的钢琴所邀,也是为梦中的钢琴不了情。
《海虹》20cm x 25
2010 New York
❁❁临摹后起名为《虹》,是为海伦。亲戚加好友,和我一样,历经了知青、留学的艰辛与坎坷。她的博士学位、她的律师资质、她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身份,以及她的女儿的诞生,都是在她身患重病之后。乐观向上、勇气、毅力,当是上帝也为之动容。 《Joyce in Taiwan》
2010 New York
❁❁这一幅与下面那幅《秋野》是临摹亲戚和朋友的摄影作品(稍作改动)。夏、秋两季,恰似人生最灿烂的阶段。夏天的深绿、扑腾嬉闹的白鸽,以及伫立在草地憧憬的小女孩,足可浮想联翩、吟诵出一首朦朦胧胧的绿色生命之歌。 《秋野》34cm x 42cm
2015 New York
❁❁金色,成熟之季。这渲染的多彩多姿,也是大自然呈现给人们最后的一道美丽。今天的我们,一路走来,尽管道路各异,但异彩各放;人生万变,却终归走向一个镇静的成熟阶段。接着,我们将从容拥抱人生最后的年华。 《读书少女》(1) 34cmx42cm
2011 Shanghai 《读书少女》(2) 58cm x 76cm
2011 Shanghai
❁❁喜欢女孩的气质,喜欢画面的典雅。一连临摹了三幅。第一幅为病中的好友;第二幅因母亲所爱(妈说,爸在世,必喜。父亲书画皆佳,老文青);第三幅才得以为己。临摹到后来,竟生出了腻味。不禁感慨,原创才具生命! 《读书少女》(3) 30cmx53cm
2011 New York 《致猪先生》20cm x 25cm
2012 New York
❁❁给先生的生日礼物- 原创《致猪先生》。先生属猪,好吃懒做(家务);但勤学,永无止境。 《晨猫》22cm x 30cm
2012 New York
❁❁我们没有养过猫,但以前房东的小猫“咪豆”会时不时下来光顾寒舍。刚摆上餐桌的红烧牛肉,一个转身就缺了一大角。每每开饭,人没入座,咪豆却已排排坐好了。当然,人家也不白吃,一见你躺沙发,便会轻轻一跃,收拢尖爪,四只肉墩墩的小蹄子便稳稳地搭住你的膝盖。那种沁入骨髓的温暖柔情,至今回想起来还令人回味、陶醉。 《春色满园》22cm x 30cm
2016 NewYork
❁❁这幅画,无论构图还是色调,在临摹的过程中几经修改,其结果已是离原创渐行渐远,终而无法收笔。不得已,干脆随心而欲,去追求自己的心中之画了。 《背影》20cm x 25cm
2016 Shanghai
临摹摄影作品《背影》,作诗一首,只为自己那段已逝的芳华 —
“那个年代,那个背影,是一枝悲怆的玫瑰,是一枝夹在旧笔记中的玫瑰。”
姐,请不要转过你的身,我怕看到你迷茫的眼神;
其实我也用同样的目光,曾经去搜寻远大的前程。
姐,请不要转身把脸仰, 我怕看到你满脸的泪光;
悲伤,只能一人独尝,但让我站在背后为你遮挡。
姐,请不要转过你的脸来,好让我想像你笑容的和蔼;
灿烂,是青春炽热的火焰,青涩,是爱情初绽的花蕾。
姐,你不肯回头目光相迎,是怕我看到那岁月的痕印;
但我见过脸上突然的白点,那是凌厉寒流烙下的记印。
姐,你不肯转身回头,因为岁月不堪回首;
我们会沉醉笑中带泪的回忆,留给后辈,只有背影的难以解读。
《临冯骥才画作》25cm x 25cm
2016 Shanghai
❁❁描摹冯骥才的画,是因为喜欢冯骥才下面的这段话。画着画着,我不再是描摹人家的画作,而是在述说自己的内心。“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是用文字作画”,而”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 未完成的《白玫瑰》25cm x 25cm
2015...New York
❁❁这幅临摹的未完成,是因为这些年牵挂着母亲的病体。心不静,则笔不灵。如今老人家已驾鹤西去,就让这未完成的白玫瑰寄托爱女的无尽哀思吧。 ❁❁回想整个学画的过程,有一些细节总能给自己留下些许感动。比如,这第一幅临摹是画在随手抓来的硬纸板上......,为了让画面平整一些,裱框的时候不得不在背后支上两根筷子。
❁❁它很象我学画这段时间的生活:背面看实在是有点不堪,但那又何妨?翻过来,不还是有可供我涂抹的空间吗?
❁❁在阳光洒满房间的下午,如果可以一直用画笔涂抹出愉悦,我觉得这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 2015 於纽约寓所 作者 卫东
2018-6-21 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