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八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配曲:端午节包粽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陈棣生</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流传有多种故事,经调查,流行最广的故事如下:<br></h3><div> 伟大的爱国诗人投汩罗江之日刚好是五月初五的祭龙日,这天人们划着龙船在江上划游敬拜龙神,忽然间,龙船上的水手听到岸上很多人呼叫:“不好了,不好了,三闾大夫屈原投江了;”大家都知屈原是个正直的伟大诗人,龙船上的水手们争先恐后划龙船到屈原投江的水域搭救,但已找不到屈原了,大家只好把用来祭拜龙神的竹筒饭投入江中,借以祭拜屈原。以后每年端午节这天,沿江河的地方,很多人划龙船投竹筒饭敬拜龙神和屈原。这种竹筒饭就是粽子的前身。</div><div> 这种竹筒饭并非端午节所专有,而是古代人很早就创造的。古时没有陶瓷器和铁锅煮饭,便把米和水灌入竹筒之内,用竹叶封住入口,再用泥浆把整节竹筒裹住,然后放进火堆中烧烤,烤熟后,剥去泥巴,用砍刀轻轻劈开竹筒,里面的白饭就香喷喷地显露出来,既好看,又好味。这种竹筒饭一直流传下来,在山区,农民上山干活,中午就做这种竹筒饭吃,配上自带的日常的干菜,吃上一顿新鲜美味的午餐,下午干起活来,精神倍爽。时至今天,这种竹筒饭变成饭店的特色美食。</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竹筒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至于竹筒饭是怎样演变成粽子的呢?传说:</h3><div> 东汉年间,长沙有位叫做欧回的诗人,他十分崇敬屈原,有一夜,他梦见一个自称是屈原的随从。这随从对欧回说:“欧先生,你们每年端午节给三闾大夫的竹筒饭,多给江河里的鱼虾抢吃了。我有个办法,要用艾叶裹糯米,制成菱形,用五色线捆好,煮熟后成为粽子,这样投入江中,鱼虾见了就纷纷避开,不敢争食,三闾大夫才可以慢慢享用”,欧回听了,到了端午节便利用这办法祭拜屈原,渐成风俗。</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粽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为了使龙神和屈原吃上美味的粽子,粽子的制作不断得到改进,味道越来越好,不单是祭祀用,家家户户端午节这日也要吃粽子,渐渐地连平时也会做粽子吃呢。</h3><div> 全国各地的粽子各式各样,有三角菱形的,也有长条两端起菱的。粽子虽然多是包裹糯米,却添加各种不同材料,分为甜粽和咸粽。其中珠三角广府地区制作的粽子特别好吃,被称为广式粽子,全国出名。例如咸粽就分有红豆肉粽、绿豆肉粽、花生肉粽、栗子肉粽、火腿肉粽、烧肉粽、咸蛋肉粽,也有多种配料的裹蒸粽,内有花生仁、咸蛋、腊肉;以鸡肉为主料的称糯米鸡;近年来还出现了水果粽,如榴莲粽、水晶粽……五花八门,尽显吃在广州的特色。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裹蒸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