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的母亲

美女的妈妈

<h3>  我的母亲不识字,却懂得许多道理,从小就教导我们:&quot;争着做,让着吃,见面说话论大礼。&quot;</h3><h3> 我的姥姥封建,不让女孩上学,这是母亲一生的遗憾。她对我们兄妹三人说:&quot;你们使劲念书,不管男孩女孩,念到哪里就供给到哪里。&quot;还经常唱歌给我们听:&quot;不识字的人多么可怜,或多或少让人家算......识字的人多么上算,写信记账不费难......&quot;小时候只觉得母亲唱得好听,现在想想那是母亲的心声,她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h3><h3><br /></h3> <h3>  我们几个结了婚,有了孩子,60多岁的母亲仍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看到孙辈们学习,她也跃跃欲试。孩子们的识字卡片、小画册什么的,对她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她不好意思问别人,就看着卡片问孙子。一遍记不住两遍三遍,她不灰心。她越学越上瘾,不管谁到我家,她都虚心求教,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她一点都不过分。终于,她已能记住&quot;大中小人口手山石田土&quot;这样简单的字了。</h3> <h3>  有一次我回家,她欣喜地告诉我,她教我女儿识字了。我好奇地问她怎么教的?她兴致勃勃地拿过字母饼干,找到E和H,把它们歪倒,指着对我说,看看,这就是‘山’,这就是‘工’。&quot;她很为自己的就地取材自豪。我忍不住笑起来。母亲疑惑地看着我:&quot;怎么?错了?&quot;我认真地对她说,这是字母饼干,饼干的形状都是字母,不是字。&quot;山&quot;中间的竖要高,&quot;工&quot;上面的横要比下面的短。母亲难过极了,不停地说:&quot;坏了,我教错了,我这不把孩子害了?&quot;我宽慰她:&quot;没事的,她未必记得住。再说,还可以改嘛!&quot;</h3> <h3>  之后,母亲开始记字形,原本目不识丁的母亲,短短两三个月就能写出全家人的名字,慢慢地,她能用我们的名字写出句子。如谁谁是我的儿子,谁谁是我的外甥,谁谁干啥去了……她就这样自娱自乐地学习着。</h3><h3> 孩子们都上学了,母亲干活之余有了空闲,她更不肯放过学习的机会。她每学一个字都要经过反复记忆,不厌其烦地读,吃饭时就问父亲她说的对不对,所有接触过她的人她都求教过。毫不夸张地说,她对学习刻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h3> <h3>  母亲凭着渴望学习的执着和顽强的毅力,不到一年时间,她就把《黄氏女游阴》背得烂熟。她背的是我的手抄本,32开纸将近页。为了让她看字不吃力,我用A4纸打印了出来。母亲要我把打印的读给她听,听到不对的地方,她就说:&quot;不对,这句应该是……&quot;&quot;不对,这里掉了一块儿去。&quot;我赶紧拿过手抄本对证,母亲说得准确无误。没上过一天学校的母亲,竟让我这读了十多年书、教了20年学的女儿汗颜😓。</h3> <h3>  她笑着问我:&quot;教我这样的学生,省心吧?&quot;我说:&quot;学生要是都像你这么用功,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你都比我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识得字还多。&quot;母亲仿佛受到嘉奖一般,开心地笑了起来。</h3> <h3> 母亲的学习资料非常广泛,孩子们的课内课外书,我的教学书、《教育文摘》,父亲赶集带回家的广告纸,电视节目等,都是母亲的学习资料。一次,她念《葫芦娃》的内容提要。我歪过头看了看,问她:"你认得这些字?是不是孩子念你记住了?"她笑着着说:"我是没念过书,你也不能小看我呀!我念给你听:六耳猕猴和葫芦娃……"真会,不服不行。她还说:"小猫咪真有意思,看人穿鞋子,它也要穿,结果连路也不会走了……"</h3><h3> 还有一次回家,看到母亲拿着一本历史课本看,觉得好笑,就问他看得懂吗?她说:"这秦始皇是够狠的,但他统一了文字和量具,也很有功啊!"</h3> <h3> 我们之后的交谈,也不再限于衣食住行,她能给孩子讲《水浒传》里的人物故事,能讲诸葛亮&quot;草船借箭&quot;,能讲乾隆微服私访,她知道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更有甚者,她教我如何做老师,还说得头头是道。我问他怎么知道的,她说:&quot;你拿来家的书上就有啊!&quot;我方才知道,母亲看书不是看热闹,不是消遣,她是在用心看,用心揣摩字里行间传递出的信息、情感和思想。</h3> <h3>  时值母亲节,我想起了为我含辛茹苦的母亲,虽然我们阴阳两隔,昂望苍穹,我忍不住问您一句:&quot;妈妈,爱学习的你,在天堂可有书读?&quot;孩子那天问我,姥姥为人那么好,一定在天堂当官了吧?&quot;我想,真的当官,您就当教育部长吧,多建图书馆和学校,您可以随时看书学习,弥补您生前的缺憾。从此,您用仁爱思想影响所有人,让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天下太平!</h3> <h3> 祝所有的妈妈健康、平安、幸福永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