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灿烂人生》的价值传递

绵绵的⋯

<h3>作者:秋石</h3> <h3> </h3><h3>摘要</h3><h3>意大利电影《灿烂人生》(The Best of Youth),由马可·图里奥·乔达纳导演,故事以尼古拉和马里奥两兄弟为中心,讲述了一个普通意大利家庭在1966年到2000年的跌宕起伏,反映了在意大利社会的变迁摸索中,一代人对爱情、自由、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h3><h3>长达六个小时深沉而温情的故事中,导演通过对人物细致的刻画与把握,诠释了其对"灿烂人生"的不同解读。本文试从人物入手,进一步探讨电影所揭露的社会背景,并深入分析电影对生命本质的感悟与解读,探索电影所要传递的"人生"价值。</h3> <h3>14世纪初,"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悄然兴起,文学先驱用浪漫主义的笔触,控诉着中世纪的黑暗,其所主张的"人文主义",对自由与人生的思考,似乎在意大利社会前进的今天,依旧深深影响着这个国家。</h3><h3>第二次是世界大战后,意大利褪去了昔日古罗马的光辉,不得不面对政治动荡、经济下滑以及恐怖组织猖獗的社会压力,意大利人民的热情与理想,在风雨的社会中消耗殆尽,而这反映在艺术领域,便涌现出众多映射现实的影视作品,《灿烂人生》便是这其中的一部优秀的代表作。</h3><h3>然而与大部分作品不同,导演似乎并非想让现实刺痛观众的心,从表面看来,所谓的"灿烂人生"并不灿烂,甚至有很多阴暗的一面。而这也正是影片的独特之处,影片在对人物细腻的塑造基础之上,传达出历史背景下导演对"灿烂人生"的又一解读,给予观众内心一次温柔的洗礼。</h3> <h3>人物是故事的核心,是行动的执行者更是价值的传递媒介,在电影《灿烂人生》中,两兄弟尼古拉和马迪奥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两人的不同性格,也展开了两人不同的生命轨迹。</h3><h3>马迪奥内敛深沉,高大帅气,聪颖过人,主修文学,但是却不善沟通,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h3><h3>而相比之下尼古拉的形象更显的活泼开朗,眉宇之间透露着温柔,主修医学使得他更有着强烈的同情心。</h3><h3>在电影中,马迪奥更倾向于是"真"的代表,而尼古拉则是"善"的化身,两个青年倾其一生为个人、家庭乃至意大利社会的付出,代表了一代有梦想有追求的意大利青年所面临的困惑、迷茫和反思。</h3><h3>"人生七十古来稀,请君善待每一刻,世事无常,命运太注定,油尽灯枯,脱别凡尘,苟且偷生,徒添世俗愁"这是马迪奥初遇佐珍时,为她读的一首诗,这首诗也暗示了马迪奥一生。</h3><h3>遇到佐珍成为马迪奥人生的转折,他解救佐珍逃脱精神病院的虐待,而当佐珍被带走他却无能为力时,他内心谴责而无助,文学在那一刻无法给予他帮助,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继续学习文学而转身进入军队,并成为了警察。但是即使成为警察,在面对很多事情时他仍然束手无策,他的职业要伸张正义,而他面对一次一次的死亡无能为力。他的内心希望光明、希望真理、希望自己能为这个衰败的社会贡献的自己一份力,而从佐珍开始,他便是无能无力的,他的热情与正直,在这个社会黑暗下被消耗殆尽,他不断地自我否定却寻不得新的路,以至当他浪费邂逅他的真爱米雷拉时,他仍隐藏、逃避这份感情,他内心敏感而挣扎,害怕再一次的受伤,不想面对黑暗。</h3><h3>他的纵身一跃注定成为永恒,眼前是耀眼的烟花和家人的温馨,而马迪奥不愿再"苟且偷生,徒添世俗愁"。马迪奥是"酒神精神"的代表,是毁灭与痛苦的集中,马迪奥更是一代意大利青年的缩影,在面对意大利社会的跌宕起伏,他们是孤独的勇士,为真理与正义不断的实践着却屡屡碰壁,然而追求真理的路注定孤独坎坷。</h3><h3>尼古拉是"日神精神"的代表,始终用自己的"爱"去理解和接受,同样面对世界的黑暗与不公,尼古拉总能看到美好。面对佐珍的经历,尼古拉决定成为精神病医生,为精神病患者发声,解救被虐的精神病群体。面对思想激进的妻子,他理解且包容。</h3><h3>尼古拉,接受一切的正常与不正常,经历着生活的多变,亲人的离世,他仍然坚信"一切都很美好",用一己之力创造着美好。正因为如此,尼古拉的身上充满了更多的"人性光辉",也正是通过尼古拉的视角,观众走过风风雨雨的三十年的历程,却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h3><h3>可以说,这部作品每个人物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辉,而马迪奥和尼古拉是最为细腻和真实的两个角色。两人所传达的对社会、对生命的态度的思考,代表着一代意大利青年的寻觅与迷茫,每个人都能在电影中寻找到自己灵魂的缩影,但电影又给予他们新的人生价值,每一种人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尼古拉的"善"的美好,而马迪奥是"真"的追求,真善而至美。</h3> 个体生命的历史反思<h3>《灿烂人生》不仅将生动细腻的人物呈现在观众眼前,更重要的是导演将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使得人物覆盖了一层历史色彩,让观众跟随人物的脚步,感受他们的生活背景,体会社会的变迁</h3><h3>电影所展开的1966年至2000年,可以说是意大利社会最为动荡的几十年。伴随着二战的失败,意大利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政治的重建、经济的复苏等困境。而由于冷战的开始,意大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受益者,因此意大利战后20年间经济恢复速度一度十分惊人,这也给意大利社会造成了繁荣的假象。而其繁荣背后隐藏着人心向背、民族文化的自我否定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在60年代后开始逐渐爆发,政治腐败现象严重、经济发展迟缓,民族主义滋生,黑手党的泛滥,使得肩负着众多压力的意大利举步维艰。</h3><h3>电影中不乏对上述历史现象的映射,甚至影响着故事中人物的发展。首先,在物质驱使的社会下,精神病院收取高额的费用,让佐珍这样的精神病患者接受电击虐待;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污染和工人权益的剥夺;都灵学潮下,包括尼古拉在内的大学生与防暴警察的冲突反抗;紧接着,随着社会环境不平等家具,"红色旅"恐怖组织开始渗入民众,剧中激进的茱莉亚选择离开亲人与家庭,加入恐怖组织;西西里黑手党的泛滥使得这个美丽的小岛困境重重;政治经济权利的黑暗,使得马迪奥作为警察却无法伸张正义。剧中所映射的这些历史现象,不仅仅影响着剧中人物的命运和选择,更多的左右着那一代意大利青年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也正由于此,电影所展现的历史现象非常值得反思。</h3><h3>同时,该电影的独到之处也在于其对历史融入的把控。电影中,意大利历史贯穿着整部电影,而导演一直对这些历史现象保持着一定的审美距离,不过多揭露,也不做任何评价,温情脉脉展开每个人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的故事,也正是如此,笔者更认为电影是在对意大利历史的一种思考和反思,不是一味的揭露黑暗与对社会的哀叹,也由此可以看出导演所要传达对人生价值。</h3> <h3>  生命本质的诗意探讨</h3><h3>《灿烂人生》用长达6小时的故事,最终向观众传达的不仅仅是对人物的理解,亦或是对历史反思,更重要的导演所要传达的对人生又一解读。正如观众所看到的,《灿烂人生》中人物所经历的并非我们所定义的"成功人生"。他们经历着社会动荡,感受着亲人离世的悲痛,面对着不公,这似乎不符合我们心里对"灿烂"的传统定义,那究竟导演所要传达的"灿烂人生"是什么呢?</h3><h3>在电影中,导演已然通过诗意化的镜头回答了这一答案,导演始终对影片中的"灾难"保持诗意化的表达和委婉含蓄的展现,同时并不刻意制造剧情转折和高潮,一切顺其自然,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保持着生活波澜中的温馨。影片中,佛罗伦萨的水灾在导演的镜头下转换成了青年的救书运动、尼古拉与马迪奥再次重逢、尼古拉和好朋友的开心相拥,悠扬的钢琴曲伴随着浪漫的邂逅,这些元素都让这场灾难充满温馨。</h3><h3>都灵学潮的反抗气氛,在茱莉亚对尼古拉的表白下似乎多了几分浪漫;几年后的都灵骚乱,街道一片混乱,尼古拉和茱莉亚无意间逃到一间无人而美丽的庭院,似乎纷乱下的天堂。</h3><h3>还有影片中马迪奥的纵身一跃,导演同样选择了含蓄而美好的方式来展现这一悲剧,电视中热闹的氛围、家人的欢聚一堂和窗外耀眼的烟火的平行剪辑,营造出新年的欢快氛围,伴随着周遭"新年快乐"的祝福,马迪奥说出了最后的道别"新年快乐",便一个翻身,随着空中的烟火,转瞬即逝。再如电影中尼古拉得知父亲离世,是通过妻子的告知,了解到母亲的离世也是通过孩童阅读的信件中。</h3><h3>导演对"死亡"这一敏感深沉话题处理的既触动人心又不至于刺痛观众,让观众始终处于审美的视角。这与电影《活着》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两部作品均是反应人们在历史维度下承受的苦难与面对苦难的态度,但是《活着》一次次将仅存的希望撕裂,而《灿烂人生》则是在每一次希望破灭之后都会给予希望重燃的火种,佐珍被带走后又被尼古拉找到并痊愈过上了常人的生活;马迪奥离去后他的照片帮助了佐珍,也帮助尼古拉找到了安德烈;尼古拉年轻是未完成的梦想之旅,也通过安德烈得以实现;尼古拉和米雷拉也越过了"马迪奥"这一障碍而收获了爱情。</h3><h3>导演娓娓道来人生的坎坷之时,不忘为观众留下美好的种子,让观众仍然感受着生命的温存与美好。跟着故事中的人物走三十年的时光,感受他们的亲情、友情与爱情,即将步入晚年的他们还能继续谈笑风生回首最美的时光,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又开始了生命的探索与旅程,这便是《灿烂人生》对生命本质的最佳诠释,"这一切都很美好",这不是单纯对历史批判,也不是对社会安逸的满足,而是人生态度的选择,和对生命又一次肯定。</h3><h3><br /></h3> <h3>《灿烂人生》用六个小时通过细腻的人物,丰富的历史背景,为观众呈现了起起伏伏三十年的人生光景,层层递进,以小见大,表达了导演对人生本质的美好愿景。所幸表演结束后演员们可以褪去年迈的妆容重回青春,再走属于他们的"灿烂人生",而那一代,已然老去的意大利青年,他们如何回首自己人生?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笔者相信每个人都从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答案。</h3> <h3>  </h3><h3>参考文献</h3><h3>[1]法国,洛朗斯·斯基法诺著,王竹雅译,《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1.</h3><h3>[2]美国,彼得·邦达内拉著,王之光译,《意大利电影--从新现实主义到现在》, 商务印书馆 2011年版.</h3><h3>[3]郦丹,困境中的生机:最近十几年的意大利电影,当代电影</h3><h3>[4]李佳颖,发现与联结"最好的青春"中的秩序拯救,当代电影</h3><h3>[5]张薇,阅尽平凡 方知灿烂浅析电影《灿烂人生》,东方艺术</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