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自驾游 2018年2月28日~3月13日

天雁(拒私聊)

<h1>  <b>2018年2月28日,我们北京一行8人(都是箭扣影友)乘坐卡塔尔QR985航班,经卡塔尔首都多哈转机,在多哈停留3个小时。</b></h1><h1><b> 28日于当地时间早上6:10分到达多哈机场。我们顺着人流顺利的在大黄狗前与领队汇合。</b></h1><p><br></p> <h3>1、准备起飞</h3> <h3>2、多哈机场大黄狗前与领队会合京籍影友合影</h3> <h3>3、做摄影师不容易呀</h3> <h1><b><font color="#ed2308">摩洛哥简介:</font></b></h1><h3><i> </i><font color="#167efb">摩洛哥王国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阿拉伯国家,东部以及东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西撒哈拉,西部滨临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b>1979年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但其在西撒哈拉的权利一直未被国际上任何国家所认可,但阿拉伯国家联盟明确承认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领土。摩洛哥认为其接壤的休达及梅利利亚应为其领土,但实际上是由西班牙管辖。</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除阿拉伯语外,在摩洛哥境内还有许多地方语言,而法语和西班牙语也被同时使用。</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最早的居民是柏柏尔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并于8世纪建立第一个阿拉伯王国.</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21世纪初的阿拉维王朝建立于1660年,穆罕默德六世国王是该王朝的第23位君主。</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从15世纪起,西方列强先后入侵。</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04年10月法国和西班牙签订瓜分在摩势力范围的协定。1912年3月30日沦为法国保护国。同年,法国同西班牙签订《马德里条约》,摩北部地带和南部伊夫尼等地划为西班牙保护地。1956年3月2日获得独立。</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57年8月14日定国名为摩洛哥王国,苏丹改称国王。1961年2月穆罕默德五世国王逝世。3月,哈桑二世国王登基。<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1999年7月23日,哈桑二世国王因病逝世,王储西迪·穆罕默德于同日即位,7月30日正式登基,称穆罕默德六世。</font></h3><h3><font color="#167efb">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东接阿尔及利亚,南部为撒哈拉沙漠,西濒浩瀚的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门户。国土面积45.9万平方公里(不包括西撒哈拉26.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700多公里。</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地形复杂,中部和北部为峻峭的阿特拉斯山脉,东部和南部是上高原和前撒哈拉高原,仅西北沿海一带为狭长低暖的平原。最高峰图卜加勒山脉海拔4165米,乌姆赖比阿河是第一大河,长556公里,德拉河是最大的间歇河,长1150公里。主要河流还有木卢亚河、塞布河等。</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摩洛哥全国约有1/5的地区为森林覆盖,主要树木资源有西洋杉、枞树、杜松、野橄榄和矮棕榈等。另外阿特拉斯山区有野生动物资源,如野绵羊、大耳小狐和猕猴等。</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磷酸盐为主要资源,储量110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75%,位居世界首位。其它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钴、锰、钡、铜、盐、磁铁矿、无烟煤、油页岩等。其中油页岩储量1000亿吨以上,含原油60亿吨。</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摩洛哥气候多样,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1月平均气温12℃,7月22~24℃。降水量为300~800毫米。中部属副热带山地气候,温和湿润,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山麓地区年平均温约20℃。降水量从300到1400毫米不等。东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0℃。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南部不足100毫米。夏季常有干燥炎热的“西洛可风”。由于斜贯全境的阿特拉斯山阻挡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摩洛哥常年气候宜人,花木繁茂,赢得“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摩洛哥是个风景如画的国家,还享有“北非花园”的美称。</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i></i></h3><h3><br></h3> <h3>4、机场换币</h3> <h3>5、饭店小景</h3> <h3>2018年3月1日</h3><h3>  8:30分集合出发。我们从卡萨布兰卡到马拉喀什,约240多公里。它是四大古都之一,俗称:粉城。</h3><h3> 大西洋岸边的卡萨布兰卡大风大雨,阿特拉斯山脉脚下的马拉喀什艳阳高照,从北向南不过200公里左右,天气变化却如此剧烈。马拉喀什有粉城之称,是摩洛哥第三大城市,也是游客不能错过的城市,所以,呃,贱人有点儿多。比如:刚入城时,骑着摩托车要求带路的老头儿,会谎称某路段不能走,比如,德吉玛广场周边的黑导游,各种兜售等,一概不理好了,想跟著名国际黑导比黑?哼!</h3><h3> 中午12:15分到达马拉喀什古城,入住饭店后没有休息,我们就去游玩儿了。先去了全球14座著名城市广场之一的摩洛哥德吉玛广场。</h3><h3> 德吉玛广场位于摩洛哥的马拉喀什,是当地也是整个摩洛哥顶级旅游景点。</h3><h3> 在摩洛哥旅行,其充沛的柏柏尔文化与西班牙、法国等欧洲文化融合的城市设施和生活氛围,一直没觉得自己是在阿拉伯世界里行走,直到有一天黄昏,走到了马拉喀什的德吉玛广场。</h3><h3> 位于摩洛哥南部的马拉喀什,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始建于公元1071-1072年,依傍于大西洋和黑海之间的大阿特拉斯山脉,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所有的旅行攻略都会告诉你要去马拉喀什的德吉玛广场逛逛,尤其是夜幕降临以后,你会淹没在《一千零一夜》故事的现场直播版里。</h3><h3> 《一千零一夜》故事?瞬间会让思绪闪回好久以前的那本阿拉伯故事集,我们很多人都是因为这本古老的故事童话集,对于阿拉伯世界有了最初的认知。我在初中的历史老师,为了对付上课睡觉的我们,每次课都空出半堂课的时间给我们讲一个《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结果我们班那些淘气的学生,就上半堂课睡觉,下半场听着故事入迷,我们都好喜欢那个瘦小的历史女老师。</h3><h3><br></h3> <h3>6、德吉玛广场</h3> <h3>7、德吉玛广场夜景</h3> <h3>8、德吉玛广场表演艺人</h3> <h3>9、夕阳下的德吉玛广场游人</h3> <h3>10、库图比亚清真寺</h3><h3>  库图比亚清真寺这是北非最美丽的清真寺之一建于公元11世纪,有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17道柱廊。在神龛凹室和它两翼的两跨周圈有采光槽,里面的木结构“穆克纳斯”蜂巢状立体雕饰可以位于较低的位置,这种独特而美妙的设置在以后的建筑中再也没有出现过。</h3><h3> 清真寺位于马拉喀什市的中心位置,据说在当年修建这座清真寺的建筑师,把近万袋名贵香料掺入用于粘合石块的泥浆中,因其散发的香气,而又被称作“香塔”。</h3> <h3>11、来,我教您这样拍</h3> <h3>12、马拉喀什老皇宫</h3> <h3>13、夕阳下的老皇宫</h3> <h3>14、老皇宫</h3> <h3>15、街巷小贩</h3> <h3>16、大巴扎</h3> <h3>17、大巴扎</h3> <h3>18、饭店小景</h3> <h3>19、在路上,购买水果</h3> <h3>  2018年3月2日</h3><h3>  今天是从卡萨布兰卡到马拉喀什,行程约240公里左右。 </h3><h3> 我们今天翻越阿特拉斯雪山山脉。中午1:00多钟,我们过一个小镇吃午饭。</h3><h3> 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是进撒哈拉沙漠的必经之路,他是摩洛哥波波尔人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始建于公元8世纪,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载入《世界遗产名录》。她也是诸多好莱坞导演 倾向的拍摄地方,在此拍摄了20多部好莱坞大片,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尼罗河的宝藏》,《木乃伊》,《星球大战》等。古堡前有一条流淌着红色泥浆水的河谷,后面,则是撒哈拉沙漠。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被誉为摩洛哥最美的古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犹太人遗址城堡。整座城堡 几乎是用红土垒筑起来的,河边有高高的城墙,拱形的城门前张这两棵高大的棕榈树。城墙上建有角楼,城墙后侧是一所所小房子的居民区。在这座古老的村落里,那些红色的房屋和图强几乎座座相连,同时这也表达了防御性居民在建筑上的特点。</h3><h3> 我们上到古城上最高点,上面的风很大,人在那里站着根本站不住,随风到处跑,要想拍照只能等着 短暂的风小一点儿时再拍。</h3><h3><br></h3> <h3>20、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全景</h3> <h3>21、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h3> <h3>22、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h3> <h3>23、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h3> <h3>24、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h3> <h3>25、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村民</h3> <h3>26、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h3> <h3>27、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小巷</h3> <h3>28、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h3> <h3>29、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h3> <h3>30、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h3> <h3>31、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拍摄花絮</h3> <h3>2018年3月3日</h3><h3>  今天是从瓦尔扎扎特到撒哈拉沙漠梅尔祖卡小镇,行程370公里大约下午16:00多钟到达。早上9:00集合出发。</h3><h3> 17:00左右我们到达梅尔祖卡小镇。我们先卸下行李,在把行李装上景区的车,把我们拉到撒哈拉沙漠。在往沙漠走的时候就开始变天了,刮起了大风、卷起了沙子形成了沙尘暴,结果到了景区帐篷酒店就黄沙漫天,也拍不了夕阳了、骑不了骆驼了,我们没办法只好在大风天里在院子里玩儿,互相拍照,我还给他们录像。</h3><h3><b><font color="#ed2308">撒哈拉沙漠简介:</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250万年前,是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的第2大荒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它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其总面积约容得下整个美国本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为大沙漠,源自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原意即为"大荒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上一个冰河时期,撒哈拉还不是一个沙漠,气候类似于东非,在沙漠地带发现了大约有3万幅古代的岩画,其中有一半左右在阿尔及利亚南部的恩阿杰尔高原,描绘的都是河流中的动物,如鳄鱼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同时也发现过恐龙的化石。但撒哈拉自从公元前3000年起,除了尼罗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绿洲附近,已经几乎没有大面积的植被存在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撒哈拉沙漠分为几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位于阿尔及利亚的阿哈加尔高原,位于尼日尔的艾尔高原和位于乍得的提贝斯提高原;东部是最为荒凉的区域,为特内雷沙漠和利比亚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最高点为位于提贝斯提高原中的库西山,海拔为3415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沙漠中最高点为3,415公尺(11,204呎)的库西(Koussi)山顶,位于查德境内的提贝斯提山脉;最低点为海平面下133公尺(436英尺),在埃及的盖塔拉洼地(Qattara Depression)。</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撒哈拉沙漠气候由信风带的南北转换所控制,常出现许多极端。它有世界上最高的蒸发率,并且有一连好几年没降雨的最大面积纪录。气温在海拔高的地方可达到霜冻和冰冻地步,而在海拔低处可有世界上最热的天气。</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撒哈拉沙漠将非洲大陆分割成两部分,北非和南部黑非洲,这两部分的气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界是半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阿拉伯语称为"萨赫勒",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阿拉伯语称为"苏丹",意思是黑非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撒哈拉沙漠由两种气候情势所主宰︰北部是干旱副热带气候,南部是干旱热带气候。干旱副热带气候的特征是每年和每日的气温变化幅度大,冷至凉爽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至最高的降水量。省略……(可上网查)</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i><br></i></font></b></h3> <h3>32、去撒哈拉的起始地图</h3> <h3>33、沙尘暴景象</h3> <h3>34、冒着沙尘暴在室外玩儿</h3> <h3>35、在帐篷餐厅等待吃饭</h3> <h3>36、沙尘暴过后迎来早霞</h3> <h3>37、带你们玩了一早上,我该休息了</h3> <h3>38、迎来曙光</h3> <h3>39、进沙漠</h3> <h3>40、自己给自己照</h3> <h3>41、别折腾我了</h3> <h3>42、花絮</h3> <h3>2018年3月4日</h3><h3>  7:20分回来吃早餐,吃完早餐开始装车,8:00点钟到中转站结账、换车,准时开往下一站:菲斯。</h3><h3> 中午12:00多钟,我们路过一个小镇,在小镇车的中午饭。吃完饭出来居然下着小雨,在路上我没看到阿特拉斯横垣摩洛哥的雪山,在乌云下白雪皑皑的雪山雄伟壮观。</h3><h3> 17:30分,我们到达菲斯老城,停好车,外面下着瓢泼大雨,就在车里等了一会儿,雨刚停赶紧写行李,停车的人抢着给我们搬行李。酒店服务员给我们上茶。</h3><h3> 6:30分,我们集合 去吃晚饭。晚饭我们选择在飞逝古城一家小餐馆。</h3><h3> 进入菲斯古城一般要穿过巴卜布杰罗德城门,城门的一面贴有钴蓝色瓷砖,另一面贴有伊斯兰绿瓷砖。</h3><h3> 非斯城建于公元9世纪,那里有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学。在公元十三世纪至14世纪时,非斯代替马拉柯什成为了马里尼德王国的首都,从而到达了它的鼎盛时期。聚居区中的城市建筑和主要遗迹都可以追溯到那个时期,其中包括伊斯兰学校、集市、宫殿、民居、清真寺、喷泉等等。尽管国家的政治首都于1912年迁到了拉巴特,但是非斯仍然是最主要的文化中心和宗教中心。</h3><h3><b><font color="#ed2308">非斯古城:</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摩洛哥有著名的四大古城:非斯(Fez)、马拉喀什(Marrakech)、梅克内斯(Meknes)、拉巴特(Rabat)。其中非斯是次于卡萨布兰卡、拉巴特的第三大千年古城,人口有一百多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它位于摩洛哥中阿特拉斯山麓,距首都拉巴特东约160公里。古城建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中,占地300公顷。经过伊德里斯王朝的不断建设,成为伊斯兰教圣城之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非斯城市结构公元十二世纪以后曾改变,有着典型的阿拉伯城市Medina的风貌,神秘的东方风情。该城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闻名于世。</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非斯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最完整的Medina。Medina阿拉伯语中是城市城镇的意思。Medina有完整的城墙,内部是狭窄的街道连接城的各个角落,Medina内遍布清真寺、广场、市场、各种工匠作坊。街道的狭窄也有助与对付外来入侵者。现存完整的Medina主要集中在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非斯老城有如迷宫,转过一个口又是一个口,绕过一条街又是另一条街,街道曲曲折折,看不到尽头,据说就是当地人有时也会转晕。Medina城里实施完善,商店,作坊聚全,很多人一辈子没出过城门,一生就生活在城中。水果蔬菜肉铺糖果店,恍惚感觉到北京老城的某个胡同某个情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城中居民还保持着中世纪的生活风俗和生活方式,严禁汽车进入,运输方式以毛驴为主,满载货物的小毛驴常常就与游客并行。据说摩洛哥是世界上拥有毛驴最多的国家之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非斯的皮革业非常有名,更为奇特的是皮革的染色,染色原料为纯天然,五颜六色的染缸如同一张完整的画板,蔚为壮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摩洛哥最古老的寺院之一的安德鲁斯清真寺和拥有270根圆柱的卡拉维因清真寺都是在860年左右建成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公元859年设立的卡罗因大学是最古老的伊斯兰高等学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2世纪左右是该城的全盛时期,据记载当时拥有785座清真寺,现仍有360余座。布阿那尼亚清真寺、阿塔里清真寺等都是著名的建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6世纪萨阿德王朝时期,在城的南北山坡修建的两个碉堡依然耸立。城内还有伊德里斯二世的坟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摩洛哥的非斯古城是当今世界这类街区中最美丽的街区之一,1980年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非斯古城阿拉伯人居住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font></h3><h3><br></h3><h3></h3><h3></h3> <h3>43、撒哈拉沙漠梅尔祖卡小镇装车进沙漠</h3> <h3>44、饭店服务生</h3> <h3>45、菲斯古城夜景</h3> <h3>46、巴卜布杰罗德城门</h3> <h3>47、巴卜布杰罗德城门</h3> <h3>48、参观菲斯古老的制革技术“臭名昭著”的大染缸。因染缸其“臭”无比,进门前,老板站在门口每个人给一只清香薄荷叶,以便缓解臭味。</h3> <h3>49、皮革厂露台</h3> <h3>50、皮革厂露台</h3> <h3>51、工作场景</h3> <h3>52、腐蚀动物皮的天然池</h3> <h3>53、纯天然染料池</h3> <h3>54、工作环境</h3> <h3>55、工作环境</h3> <h3>56、皮革工厂</h3> <h3>57、饭店</h3> <h3>58、布伊纳尼亚神学院</h3> <h3>59、布伊纳尼亚神学院</h3> <h3>60、布伊纳尼亚神学院</h3> <h3>61、布伊纳尼亚神学院神父在给游人讲解</h3> <h3>62、大巴扎</h3> <h3>63、大巴扎</h3> <h3>64、大巴扎</h3> <h3>65、大巴扎</h3> <h3>66、走街串巷</h3> <h3>67、走街串巷</h3> <h3>68、走街串巷</h3> <h3>67、走过路过</h3> <h3>68、走过路过</h3> <h3>2018年3月6日</h3><h3>  7:30分吃过早餐,8:00点钟准时出发。</h3><h3> 今天是从菲斯到舍夫沙万。大约行程200公里左右,这一路我们在雨中的盘山路上,整整用时5个多小时,雨、雪、雹的天气都遇上了,到了舍夫沙万已是中午13:00多钟了。到了酒店房间还没有打扫好,我们等不及了,放下行李就去小成最美的那条小巷。</h3><h3> 有这么一个说法,全球有三大著名的蓝城,他们是希腊的圣托里尼、摩洛哥的舍夫沙万和印度的焦特普尔。</h3><h3> 很多人先认识蓝城(舍夫沙万)才知道摩洛哥,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神秘的小镇是把蓝色用到极致,据说,小镇刷成蓝色,最初是为了防蚊。而后,人们自发地把门板、台阶、楼梯、窗台、花架、邮筒乃至所有目光能及的地方通通刷成了蓝色,蓝色在这里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h3><h3>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看,蓝色象征着忧郁,蓝色代表着深邃,在摩洛哥舍夫沙万的这个小镇,到处都是蓝色,蓝色在这里却是轻松的、明快的,它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倾听历史的呼吸,土蓝、群青、湖蓝、天蓝、酞菁兰……各种蓝色肆无忌惮地绽放在小城每个角落。</h3><h3> 如同她蓝色的皮肤一样,舍夫沙万安谧清新。地中海的风是吹不到这里来的,于是舍夫沙万就成了一片大海。</h3><h3> 从未见过如此深邃又梦幻的地方,如同一双澄澈的眼眸,舍夫沙万将各种蓝交织在一起,旧日的蓝随时光的流逝褪去,而新的饱和度更高的蓝便填补上来,住在蓝城里的人们很会生活,穿戴与环境是那么的搭调,艺术气息很浓。</h3><h3> 蓝城街道曲折,峰回路转间兴许还会迷了路。随性慢走,也许会惊异地发现某个精致的小店,转个弯,调个头,也许就来到了繁华的广场。布满阳光的墙边时不时会发现一只慵懒的猫精灵般让人恍惚觉得进入了梦境。</h3><h3> 在蓝城,每天从早到晚悠闲的踩在细碎不规则的鹅卵石路上,醉在蓝色的梦幻中……</h3><h3> 说起小镇的历史,这里在1494年以前还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不过后来小镇规模随着来自格林纳达的穆斯林和犹太人难民开始扩展,这些难民修筑了带有小阳台的白色房子,和用瓦来平铺的屋顶,露台的中央往往还种了一棵柑橘树,这些特征赋予了小镇与众不同的西班牙风情。现在流行的把墙涂成淡蓝色的习俗来自于1930年代的犹太难民,而以前的门窗都被涂成了传统的穆斯林绿。</h3><h3> 在西班牙入侵之前,舍夫沙万还保持着与世隔绝的形态。这里规定基督教徒被拒绝进入,违者会被处死。直到1920年西班牙军队的入侵这条规矩才被废除。而这些西班牙人到达舍夫沙万后,非常惊诧地听到当地的犹太人依旧说着截然不同的来自于中世纪的卡斯提尔语言。</h3><h3><br></h3> <h3>69、蓝城小贩</h3> <h3>70、我给你们刷,就是让你们拍</h3> <h3>71、最漂亮的那条街</h3> <h3>72、蓝城景象</h3> <h3>73、孩子们不怕拍</h3> <h3>74、哈!躲不开了吧!</h3> <h3>75、快走,又没躲开。</h3> <h3>76、我让你拍,我把脸蒙上。</h3> <h3>77、走,进去</h3> <h3>78、躲......</h3> <h3>79、只让你照背影</h3> <h3>80、街景</h3> <h3>81、捎上你</h3> <h3>82、这回自己走进镜头了</h3> <h3>83、还好,没拿伞遮住脸</h3> <h3>84、走过</h3> <h3>85、不想让拍,还是拍到了。</h3> <h3>86、留下影子</h3> <h3>87、守株待兔也能拍到</h3> <h3>88、就不让拍、就不让拍......</h3> <h3>89、快、快、快,过来了。</h3> <h3>90、舍夫沙万全景</h3> <h3>2018年3月7日</h3><h3>  今天我们是从舍夫沙万到拉巴特再到卡萨布兰卡,总程约350公里。</h3><h3> 我们今天又是在雨天行驶,一路都是盘山路,走到一半时,让警察拦住,原因是超速,罚了150元,没开多远,又被警察拦住,上来就要罚我们400元,后来领队跟他们解释,就在5分钟前已经罚过了,并把罚单得他们看,交涉了半天终于放过了我们。</h3><h3> 这一罚,一路上小心翼翼,到了卡萨布兰卡已经来不及去酒店了,直奔哈桑二世清真寺。</h3><h3><font color="#ed2308"><b>哈桑二世清真寺简介:</b></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摩洛哥王国的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清真寺的建造与已故国王哈桑二世有着直接关系。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清真寺的建造与已故国王哈桑二世有着直接关系。哈桑二世国王在位30多年,国王品德高尚,勤政爱民,国泰民安,在人民中极具威望。国王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他决定要在摩洛哥这个穆斯林世界的最西部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谢真主,并将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至于清真寺为何建在海上,据说是缘于国王的一个梦,梦里国王曾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为实现国王的梦想,摩洛哥举国捐赠,筹措建筑资金5亿多美元,其中3/5是国内外的捐款,其余由政府出资。工程由一家法国公司承包,1987年8月正式动工。3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移沙填海,日夜奋战,用掉了30万立方米混凝土、4万吨钢材和6.5万吨大理石。经过5年的施工建设,清真寺于1993年8月30日建成启用。国王的梦终于化为现实。清真寺从此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新标志。</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全部占地面积9公顷,洁白的大理石墙壁精雕细琢,殿内外回廊玉柱气宇轩昂。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35吨,据说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正门不用钥匙,而是使用一组密码,否则就是撬也撬不开。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气温降低时,地板可以自动加热;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宣礼员还可以乘电梯直达宣礼塔顶,从这里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哈桑二世清真寺不仅向全世界的穆斯林敞开大门,而且向游人免费开放。</font></b></h3> <h3>91、哈桑二世清真寺正面</h3> <h3>92、哈桑二世清真寺高高的宣礼塔</h3> <h3>93、哈桑二世清真寺侧面</h3> <h3>94、大风大浪中的哈桑二世清真寺</h3> <h3>95、雄伟哈桑二世清真寺在白毛浪中屹立</h3> <h3>96、哈桑二世清真寺前广场</h3> <h3>97、哈桑二世清真寺内景</h3> <h3>98、我也爱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