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农历四月初四,是母亲十周年祭日。母亲离开我们十年了,儿女们思念依旧,她的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于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她的出生地是一个至今还不足千人的小村庄。母亲的父亲、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 (我的外祖父有些许文化,通情达理,是本村及其周边村庄的明白人,在长达数十年间,本村及周边村庄的红白事都是他指挥料理。)母亲自幼秉承良好家风,形成了她一生勤俭持家、谦让随和、温良恭俭、仁义礼信的风范气度。</p><p class="ql-block"> 母亲没有文化,目不识丁,却通情达理,尊老爱幼,与街坊邻居和睦相处。母亲一生不求大富大贵,宽容大度,息事宁人,从未和他人因生活琐事翻脸争执。</p><p class="ql-block"> 母亲操劳一生,勤俭持家,含辛茹苦,抚育我们姊妹五人成长、求学、参加工作,相继成家立业。母亲一人先后照顾她的父亲、母亲、公公、婆婆、爷爷、奶奶等六位亲人安度晚年、养老送终。几近晚年,又帮助四个儿媳一个女儿、照管四个孙儿、两个孙女和一个外孙女、一个外甥。</p><p class="ql-block"> 母亲自幼成长在战乱年代,青壮年时期又逢生活困难,中年时期,又遇我的父亲患病,煎药、做饭照顾父亲达几十年之久,母亲的前半生未过安稳日子。</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缠足,行走极为不便。但她曾经和他人一样,常常步行四十多里路到郓城城里,背着沉重的家纺变卖,供我们姊妹读书求学,补充家用……</p><p class="ql-block"> 母亲也曾经在长达几十年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挑灯夜战,织织纺纺……</p><p class="ql-block"> 母亲弱小的身躯,行走不便的双足,但却能和与他人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在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忙里忙外,养家糊口。</p><p class="ql-block"> 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妹五人,我和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在我们这个家庭中,我是长子,为了帮助母亲操持家务,我五岁学会纺棉花,八岁上机织布,十六岁学会裁剪缝纫,其他散小家务更不在话下。每当想起这些,自己也为在童年时期能帮助母亲做点家务,助母亲一臂之力而感到宽慰,感到满足,也感到一种伤痛的难言之隐……</p><p class="ql-block"> 旷日持久的奔波、操劳,母亲积劳成疾,晚年曾经因子宫肌瘤、阑尾炎和安装心脏起搏器等做过三次手术。三次手术的磨难,一个目不识丁的庄稼人是怎样承受的,不可想象,也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晚年,子女们都成家立业了,父亲也退休了,本应该安度晚年,多享几年清福。但终因心脏衰竭,于二零一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农历三月十五日)入驻郓城县医院抢救治疗。由于年时已高,虽经多方医治,仍未见疗效。根据医院专家建议,于四月二十五日夜十一时,回故里接受观察、治疗。</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她曾经度过半个多世纪艰难岁月的故里,度过了她最后的十九个日夜,于二零一三年五月十三日(农历癸巳年四月初四)晨六时五十八分安然离开了我们。年八十六岁。母亲去世那天,恰巧是母亲节过后的第二天。</p><p class="ql-block"> 弥留之际,街坊邻居纷纷前往探视,母亲都一一接见,挥手致意.....</p><p class="ql-block"> 母亲离世后,我们已经度过了九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今年的母亲节过后,是母亲十周年的祭日,母亲虽然离开我们十年了,她的音容笑貌却依然如故,母亲没有离去,她依然生活在这个世界,生活在子孙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走的很安祥、很坦荡。因为母亲知道,她的子孙们都已经成家立业,有所作为。</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她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家业,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勤俭持家、为人处世的无穷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伟大的—— 母亲的伟大就在于:一个目不识丁的庄稼人, 凭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子女们一个个培养成才;历尽艰难,把一个偌大的家庭由低谷步入辉煌……</p><p class="ql-block"> 家庭的兴旺发达,子孙们功成名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慈爱的母亲!母亲德高望重、母亲恩泽如海、母亲功高柱石 ! </p><p class="ql-block">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却意志坚强,宽容大度,家庭极端困难时期,硬是趾高气扬地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要好、干净。家庭院落无论再忙、再累总是收拾的有条不紊,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向心细,家中用品从不随意弃弃。就连我幼小时期读过的书籍甚至童年的几张照片,母亲都一一珍藏,几十年间,几次搬家异居,母亲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直到弥留之际,才一一交付于我。</p><p class="ql-block"> 慈爱的母亲,伟大的母亲,我的白发亲娘!儿孙们非常想念您!您告别这个世界十年间,咱们的国家、咱们的家庭又发生了许多变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您的儿孙们没有辜负您的殷切期望,孩子们日渐壮大、日渐富强、子孝孙贤、家庭安康!</p><p class="ql-block"> 安息吧!伟大的母亲,我的亲娘!</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纪念母亲辞世十周年、母亲诞辰九十五周年。</p><p class="ql-block"> (本文初稿:二零一六年五月八日母亲节晨于郓城。二零一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十一月吴皮古会期间及二零一九年母亲节、二零二零年母亲节、二零二三年四月等数易其稿);(文稿刊登曾刊登在《郓城文艺》二零一九年第一期和二零二零年《郓城年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这是我们家拍摄于1962年的全家福,是年,母亲35岁。(照片由郓城县建国后第一代摄影人、著名摄影师韩雪乔先生拍摄)</p> <h3>2010年在吴皮故里过春节,母亲年83岁</h3> <h3>于郓城一中</h3> <h3>这张照片还是由胶片相机拍摄</h3> <h3>母亲与她的外孙女的合影,如今,外孙女已经是我国一著名大学大三的高才生。</h3> <h3>我的父亲母亲</h3> <h3>于郓城一中</h3> <h3>这幅照片应该是父亲母亲最早的合影了</h3> <h3>母亲和她的旅友们参观嘉祥冉子祠合影留念</h3> <h3>母亲的黑白照片</h3> <h3>2009年母亲82岁生日</h3> <h3>2010年母亲83岁生日</h3> <h3>父亲生日</h3> <h3>在郓城过春节</h3> <p>母亲在我家,儿媳妇在给她洗头吹风</p> <h3>母亲在我家,要过年了</h3> <h3>2010年春节在故里父亲母亲合影</h3> <h3>2010年春节于吴皮故里</h3> <h3>在郓城县医院</h3> <h3>2005年春节,母亲年79岁</h3> <h3>母亲早年的黑白照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