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父亲是一位地道的乡村农民,从我有了朦胧记忆开始算起,他仅伴随我度过了十年岁月;短暂的相伴时光,却让我印象深刻、恍如昨日,成为一生中无法抹去的记忆。</h3><div> 父亲生于一九二三年,在那个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的年代,为了谋生,青年时期跟人学了门木匠手艺,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木工绝活儿;加上其耿直的性格和凡事都爱较真的处事风格,在附近十里八村人缘口碑都不错,很是受人敬重,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汪木匠”。谁家需要做个柜子板凳,或是给将要出嫁的女子赶制一些嫁妆,基本上都是来请父亲去做。</div> <h3> 在我幼年时期,常听父亲和其他的长辈们谈论过去的往事,懵懂之中犹如听戏一般;对于“军阀混战”和“打老蒋”“剿匪”“抗日”等词语似懂非懂、不知所云!还是在进入校园后学习了历史,对这些年代历程才有了初步的认知。</h3><div> 成长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历尽坎坷、饱受沧桑;父亲也是如此,经历了战乱和土匪肆孽之后,好不容易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局势终于稳定下来了,却很快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及后来的文革运动;因父亲性格耿直、遇事爱仗义执言,早些年为一些小事遭人嫉恨,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小人得势当上了造反派头目,父亲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打击报复的对象。</div><div> 当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武斗”乱象在商南愈演愈烈时,听到了一些风声的父亲为躲避迫害,去了地处深山腹地中的舅舅家做木活,不料还是被造反派头目纠集的爪牙们找到,遭受一顿棍棒暴打之后,还被暴徒用刀残忍的剁掉右脚的小脚趾……等施暴的造反派们扬长而去之后,舅舅他们赶忙将倒在血泊里的父亲救起,抬到屋里板床上包扎伤口,后又偷偷的四处求医;在舅舅一家悉心照料下才捡回了一条性命,原本身体硬朗的父亲遭此重创后大不如从前了,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都非常虚弱。</div> <h3>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饱受磨难的父亲并没有向多舛的命运低头,后半生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一如既往的以宽厚仁慈之心待人;八十年代初期,在文革“武斗”中施暴的几个人被绳之以法,有办案人员来我家向父亲征询处理意见,记得父亲当时对人家说:“能从宽还是从宽处理吧,虽然我当年平白无故的受到伤害,也不能全怪他们,都是那场运动惹的祸!”</h3><div> 时至今日,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仍然伸出大拇指称赞我父亲,说他是“以德报怨,好样的!”</div><div> 我的祖辈基本上都是单传,到父亲这代也是如此。幼年时听父亲说:他原本是有个妹妹的,解放前远嫁到河南某地,因为战乱及解放后行政区域变更,和交通、通讯落后等原因几十年都失去了联系(在父亲去世的前一年才恢复了和姑姑家的书信联系);让他和母亲感到欣慰的是:到我们这代终于有了兄妹四个,家里的人丁也算开始兴旺起来了。</div><div> </div> <h3> 我的记忆是从五岁开始的,也正是这个难忘的一九七六年,从国家到我们的小家都经历了重大的变故,致使全家人很长时间都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h3><div> 这一年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唐山大地震,以及党和国家三位领导人的逝世,正当全国人民还在为此悲戚的时候,我家也突遭横祸:非常乖巧懂事、已经成为家中主要劳动力的大姐意外离世,年仅十七岁!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给了我们沉重一击,母亲撕心裂肺的痛哭和父亲沉默无语的流泪景象,至今依然让我历历在目……</div><div> 在大姐去世后的八九个月,父亲和母亲才从极度悲拗中慢慢走出来,又逐渐恢复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人生活!经过这场变故,分别大我九岁和三岁的哥哥姐姐非常懂事了,每天放学回来都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而我这个年幼无知的老幺,依旧在无忧无虑且傻乎乎的状态中度过;父亲则明显苍老了许多,每天收工回来,总是独自一人坐在那里闷闷的抽烟,可能在烟雾缭绕中能暂时忘却他那中年丧女之痛吧。</div><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在当时的年代,尽管家里的境况屡遭坎坷,父母亲在忍受着巨大内心痛苦的同时,仍然在为全家人的生计辛勤操劳;由于父亲是本地出了名的直杠人,在我上小学阶段,他一直都担任着由全生产队社员评选的粮食和现金保管员。后来听村里的老辈们回忆:父亲当年处事非常公道,每到秋麦二季队里分配粮食的时候,总是先人后己,按照会记拟定的数量明细给那些孩子多、劳动力少的家庭优先分配,而自己则是最后领取,在秋季里,每次都是把别人挑拣剩下的玉米棒子留给我家。</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在脑海深处,有一件小事至今仍然印象深刻:在我六岁那年初秋的一天,母亲和队里其他女社员们在集体仓库里褪核桃皮,我和一大帮同龄的小鬼们扒在门边,眼馋的往屋里面张望着,打算趁大人们不备时溜进屋去,偷几个黑皮核桃出来解解馋!正当我们快溜进门之际,身后突然传来大声呵斥,同时一双大手从背后把我拽了回来,扭头一看才发现是父亲!</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原来,我们这帮孩子的诡秘行踪刚好被路过的父亲看到,心思也被他揣摩了个八九不离十;把我拽回来后,当着其他孩子们的面,父亲狠狠训了我一顿,并勒令我赶快离开回家!看我受到了训斥,其他的娃们也识趣的一哄而散。受到父亲责怪的我心里很是委屈,独自一人抹着眼泪悻悻地离开回家……</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中午父亲收工回来,见我仍在委屈的噘着小嘴,便和颜悦色的指出了我错误所在,并耐心细致的跟我讲道理,嘱咐我:不能随便拿别人和集体的东西,从小就要学会“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font></div> <h3> 因父亲幼年时期的社会环境所致,他没读过几年书,但让我惊讶的是他却酷爱看书!《杨家将》《岳飞传》及《水浒》,还有《隋唐演义》这几本古典小说父亲全都读过,并对一些故事情节记得非常清楚。经常把“杨家将的赤胆忠心,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有其他历史人物“嫉恶如仇、乐善好施”的故事讲给我们兄妹听;后来想想,讲故事其实是父亲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也正是他用这种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在不经意间引导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念。</h3><div> 在我成年后漫长的谋生路途中,从脑海深处会不时地涌现出少年往事,父亲则是这些往事片段里出现频率最高,也最为清晰的影像画面……</div> <h3> 有人说“遗憾是人生的伴侣”,对于这句话我有着深刻的体会,也丝毫不去质疑!</h3><div> 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我们村里也同商南大部分乡村一样,实行了包产到户政策,之后又把电线拉到了每家每户;从此结束了由来已久的集体耕作生产模式,和依靠煤油灯照明的历史!然而,就在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好日子即将启程之际,父亲的病情却日趋加重,身体状态也是每况愈下了。</div><div> 从一九八四年下半年我刚上初一开始,父亲的肺气肿和咳喘毛病已经很严重了,已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在那个时候的农村,人们在患病后很少去医院的,多半都是在本村医疗室抓点中药,病情稍重一些的,再由村医开点青链霉素之类的针剂拿回家自己打。在我上初一阶段的周末和假期里,回到家里便经常给父亲打针。刚开始因初学手笨,老人身体上的注射部位经常被我扎得肿胀,不得已只好用毛巾沾上热水去敷一敷,以便下次再去注射。见我自责,每次父亲忍受着痛苦仍笑着宽慰我:“没事不疼的,慢慢就熟练了,人生中的很多事都要去学习历练才行!”</div><div> 在每天两碗中药汤和时常肌注抗生素的维持下,父亲的身体状况有近一年多时间基本稳定。可好景不长,到了一九八六年春节过后却急剧恶化了,三天两头的胸闷且咳喘频繁,脸上也明显有了浮肿状态!可是他仍然固执地不肯去医院,见此情景,在寒假结束后我便萌生了辍学的念头。见我不肯再去上学父亲着急了,对于家里人无数次地劝说才终于妥协,答应了随后去医院检查治疗;心里暂时得到一些慰藉的我又重返了学校。</div><div> </div> <h3> 在这个世界里,总会有一些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在不经意间对于某件事的应对方式让人肃然起敬,并由此彰显出了一个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就在那年老父亲去医院检查的中途,发生的一个小插曲让我深受震撼、至今不能忘怀……</h3><div> 八六年农历二月的一天,父亲终于打算去县医院检查一下身体了!可不巧的是我仍在学校读书,时任村干部的哥哥因忙于工作无法脱身,是邻家一位热心大哥自告奋勇,用架子车拉着我父亲出发了。</div><div> 后来听邻家大哥回来说,那天拉着老人首先来到镇上的信用社,因看病所需,父亲要把存折里仅剩的一些钱取出来;在镇上信用社的营业室里,柜台内坐着的一位女柜员正悠闲地织着毛衣,直到老人从窗口递进存折,才不情愿地把手里的活儿放下,然后便查验存折,盖章取现金倒是也麻利,把一大摞“大团结”递出窗口后又继续低头干起了私活儿……</div><div> 父亲拿出随身携带的布提兜,开始清点起了柜台上的钱款。还没数到一半时老人愣住了,急忙询问女柜员:“同志你搞错了吧,这数额不对呀?”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女柜员竟头也不抬,边打着毛衣边没好气的回应:“哪里会错,我在这里工作七八年了从来没出过错,我看是你这老头儿糊涂了吧,就这么多钱爱要不要,没工夫和你啰嗦!”见对方如此态度父亲生气了,激动地说道:“你这同志咋是这态度,拿着国家的工资咋恁不负责任咧?”就在俩人争执的时候,一个领导模样的中年人闻声进来了(后来得知是信用社主任),见此情况先是批评了女柜员一顿,后又吩咐她找出存折重新核对数额,父亲也将那一摞现金递进了窗口。</div><div> 经过一番核对清点,女柜员刹那间惊呆了,脸色顿时变红!原来,父亲存折上仅有的三百元余额,不知何故她就愣是给取了一千块钱,遇上这位爱较真的耿直老人,还偏就不要这些多出来的巨款!了解事情的原委后,主任也感动的热泪盈眶,紧拉着老人的手连声道谢,并让柜员另拿出一百元要作为酬谢,父亲婉拒了,只是平静地说了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靠劳动得来的钱我用着心里不踏实。”随后便坐上邻家大哥拉的架子车,离开信用社往县城而去……</div><div> </div> <h3> 在县医院的检查持续了一天多,父亲他们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回到家,哥他们看到检查结果后心情低落、半晌无言!周末回来听哥说,经医院多项检查后做出的结论,父亲目前的症状是肺癌晚期,医生的建议是到镇上医院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尽量为老人为期不多的生命历程减轻一些痛苦。</h3><div> 面对这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全家人放下手头所有的事务,第二天就送父亲住进了镇上医院;我再也无法镇定下来去继续完成学业了,于开学后的第三个周辍学,回来帮忙照顾和陪伴病重的父亲。</div><div> 在镇上住院治疗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情丝毫不见好转,每天持续不断的输液和药物服用似乎毫无效果,精神状态也是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尽管如此,在他每天精神稍好些的时候,仍然和我们兄妹拉着家常,还在引用古典小说里的励志情节,并结合他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语重心长地向我这个老幺讲一些做人的哲理!</div><div> 也许是父亲感觉到了自己的生命已临近终点,勉强在医院维持了一个多月后,到了四月初七这天上午,他便强烈要求出院回家!悲伤的母亲和我们兄妹都没了主意,只好去征询医生的意见,主治医生苦笑着摇摇头说:“还是顺了老人家的意愿吧,你父亲确实不行了!”万般无奈中我们迅速行动,办理出院手续、收拾行李;吃过午饭后我们拥扶着父亲,坐上哥开的拖拉机往回走去。</div><div> 时值初夏的晴朗天气,那天的气温给人感觉也非常舒适,我们到家后,久未回家的父亲很是高兴,精神状态似乎一下子好了许多,拒绝了我们让他进屋躺下的请求,表示要在外面坐坐、晒晒太阳;坐在房檐下的凳子上沐浴着夕阳,老人神情非常愉悦,还兴致勃勃地和闻讯赶来看望他的乡邻们拉起了家常!那天下午,我们陪父亲在外面坐了很久,吃晚饭时,他好像胃口也好了起来,竟出人意料的吃完了一碗稀饭;晚饭后的父亲有些疲倦了,我们扶他上床躺下,老人竟一反常态的没有再咳嗽,很快就在呼吸匀称的情形下安然入睡。</div><div> 看到父亲的状态猛然好起来,年少无知的兄妹几个还很庆幸,丝毫没意识到这是回光返照的迹象,粗心的我们随后也各自入睡,因连日在医院陪伴父亲的劳顿,上床后很快进入了梦乡……</div><div> </div> <h3> 半夜时分,睡梦中的我们被母亲的哭喊声突然惊醒,一下子睡意顿消,跳下床就直奔父亲卧室而去……抢先一步进屋的哥握住老人的手腕拼命哭喊着!然而,我们的悲声哭喊却没能挽留住父亲离去的脚步,在我们进屋后他仅有的那一丝脉搏也很快停止了跳动……</h3><div> 一九八六年四月初八凌晨一点三十分,老父亲的坎坷人生被永远定格在这一刻……</div><div>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今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父亲的第三十二个祭日,他的身躯早已化为尘土、不复存在;当年父亲身后那个懵懂小跟班儿的我,也变成了如今两鬓斑白、历尽人生风雨的乡村汉子;逝去的是青春岁月,忘不掉的仍是老人家的谆谆教诲。</div><div> 在我的人生旅途上,每当在工作及生活中遇到一些难题和困惑,倍感迷茫无助的时候,耳边总会萦绕起父亲那句“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的叮咛,顿觉眼前一亮,心里如同拨云见日般的豁然开朗!</div><div> 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老父亲的这句教诲我会永远铭记于心,并把它作为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传承下去……</div><div> </div><div> (作于二零一八年初夏)</div><div> </div> <h3><b><i><u>作者简介:汪振杰,一九七一年八月生,网名“老好哥”,陕西省商南县富水镇农民;自幼家贫,文化浅薄,庸碌半生皆无为,自2017年开始闲暇爱好写些文字,偶有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发表。</u></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