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味道:徐渭之青藤书屋(3)

陪你深度游 原创游记

<h3>  每年高考语文的作文题,都是热点话题,好事者甚至安排成名的作家写同题文章。最终的实验结果是,作家的最高得分也没有考生的最高得分高。舆论一片喧哗,对作家产生了些许的轻蔑,对高分学生充满了敬意。至于对题目及评分的标准,几乎无一提出异议,因为没有比这更公平的,题目是一样的、时间是一样的、判卷的标准也是一样的。既然如此公平,考不好当然是水平问题,怨不得别人。国人对热点的关注,和热点本身一样,没有持续的热度。</h3> <h3>  几年以后,这样的一个热点都已经被别的热点所取代,以至于再没有人关心一下,为何作家还是那几个作家,而高分的学生不一定成了作家。</h3><h3> 当然天才的学生不一定低于劣等的作家,考不过学生也没什么稀奇,但如果我们拉一个著名文章大家,比如鲁迅,就一定能考得比他们好吗?答案是不一定。为什么能得出这个答案呢?因为历史上有许多比鲁迅还牛的作家,依然考不及格,不只是偶尔一次马失前蹄,而是屡次参考,屡次考不及格。这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号称"百代文宗",死后还被谥个"文"字的韩愈。</h3><h3> 韩愈都一直考不及格的高考,对于天才徐渭来说,并没感觉有太多的困难。</h3><h3><br /></h3> <h3>  八岁的时候,苗宜人请了专教时文的陆如岗先生。陆先生是专教时文的经师,也就是专门教学生写八股文章的老师。陆先生对这个天才少年赞不绝口,陆先生说:别人十岁能作文,你八岁都能写得这么好了。你这是徐家的希望之光啊。</h3><h3> 这个徐家之光其名声已经惊动了当时绍兴管教育的几个领导,这些领导见过徐渭以后也对这天才少年赞赏不已。<br /></h3><h3> 徐渭尽管父亲早逝,但苗宜人一直视徐渭为己出,在徐渭很小的时候就悉心教导。六岁请了绍兴有名的诗文大家管士颜启蒙,八岁专门请了陆如岗经师教时文。到徐渭九岁的时候,绍兴来了一个儒学大家萧鸣凤。萧鸣凤服膺阳明心学,最终在教育厅长的位上被免官。苗宜人得知萧鸣凤回绍,带着徐渭前去拜师,对于这个徐渭,萧鸣凤是不敢不收的,哪个老师不愿意带出个天才呢?再说徐家和萧鸣凤还有亲戚关系,徐渭的姑母就是萧鸣凤的岳母。</h3><h3> 有着这几个大师的指导和徐渭的天智卓绝,这才有了徐渭十岁那年在刘知县面前的惊世表现。</h3><h3><br /></h3> <h3>  十岁的徐渭,对接下来将要踏上的漫漫科考路,没有一点担心,老师还没意识到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时候,徐渭开始了各种课外学习。<br /></h3><h3> 徐渭的第一个兴趣班是学琴,音乐大家蔡邕在绍兴住过几年,给绍兴人种下了音乐的种子。徐渭的第一个音乐老师即隐居在绍兴的音乐大家陈良器先生。两年以后,徐渭十四岁,继续向王政先生学琴,并给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谱了曲。</h3><h3> 徐渭的第二个兴趣班是学武,十五岁的徐渭拜彭如醉为师,彭如醉是绍兴有名的剑术大师,以后成了民间抗倭英雄。</h3><h3> 徐渭第三个兴趣班是学道,学道在当时是最时髦的,几乎全国都学,嘉靖皇帝的最重要工作就是学道修仙,道家的第十大洞天阳明洞天,就在会稽山中。绍兴道学盛行,徐渭的大哥到处在外云游,除了做生意以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道,就是希望遇到一个仙人。十六岁的时候,同学萧诩,这个萧老师的侄子,不喜欢学科举文章,热衷于修仙学道,徐渭和他是同学兼道友。</h3><h3><br /></h3> <h3>  徐渭能毫无顾忌的上这些兴趣班,是因为十四岁的时候,苗宜人因病去世了。这个没有了父亲,失去了生母,又没有苗宜人督促的徐渭,正是青春期最叛逆的时候,像一只断线的风筝,自由的跟着风到处飘荡。经济来源除了原有的积蓄,就靠长兄徐淮的照顾,只是这个求仙的长兄,对生意的兴趣远没有对修道来得大。尽管可以衣食无忧,毕竟也日见窘迫。这几个不务正业的兴趣班,对徐渭最直接的影响是,十七岁,这个全县人民寄予极大希望的才子,居然童试落第。</h3><h3> 童试是漫漫科考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这个考试,才能取得科举考试的第一个功名—秀才,才能有资格参加下一个级别的科考。<br /></h3><h3> 天才在第一次考试中,嘎然止步。</h3><h3><br /></h3> <h3>  每个天才的成长,都是一个痛苦的历程。<br /></h3><h3> 如果徐渭百日那天父亲的死,对徐渭还没有太深刻的影响,那么十岁那年生母的离开,对他来说应该刻骨铭心。</h3><h3> 我们现在已无法知道徐渭生母为何不能容于苗宜人,这个苗宜人从云南带来的丫头,这个替苗宜人为徐家生下一个儿子的徐渭生母,不管从哪个角度都不应该被赶出徐家的女人,在徐渭十岁的时候,被苗宜人赶出了家门。</h3><h3> 这样的一件家庭大事,徐渭到老对此都讳莫如深。这一定是徐家的极大隐私,有着徐渭无法解释,也不能解释的原因。</h3><h3> 这样的大事徐渭在《畸谱》中写道:苗宜人,渭嫡也。教爱渭世所未有也,渭百其身莫报也,然其年似夺生我者,乃记忆耳,不知是其年否。</h3><h3> 徐渭在记载生母被赶出家门一节前,特地有个铺垫,对苗宜人的做法,没有报以怨言,只是觉得对苗宜人的教爱之恩无以回报。</h3><h3><br /></h3> <h3>  徐渭写《畸谱》的时候已经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最终没有写明缘由?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没有为生母的这段经历,留下一点文字做个简单的说明?<br /></h3><h3> 徐渭是孝顺的,在经济能独立以后,他还是把这个被赶出的生母接回家奉养,在生命的尽头,越冷峻的文字,越有着更复杂的情感。</h3><h3> 他对苗宜人只有感恩,就算这么大的一件事,他也只很客观的几个字"似夺生我者"。</h3><h3> 但我相信,生母的离开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不啻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压得越深,背负的越重。也许是太聪慧,徐渭觉得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时文。也许是太压抑,他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来填充内心的煎熬。</h3><h3><br /></h3> <h3>  十七岁,这个相信素质教育的少年,这个十岁就能写老辣八股文的天才,这个十六岁能仿扬雄《解嘲》,写出《释毁》艰深晦涩文章的文坛新秀,这个充满自信的少年,在第一次考试中就没考及格。是素质教育影响了他的学业,还是只是一次偶然的马失前蹄?</h3><h3> 这是他人生开始时的第一次打击。只是他还没意识到的是,更大的打击正等着他。<br /></h3><h3> 二十岁,第二次童试依然没被录取。</h3><h3> 徐渭的悲剧人生,从此拉开了他的帷幕。</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