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我的妈(原创)

音石

<p class="ql-block">要写我的母亲,有点难度。她实在丰富如矿,从哪个角度都可挖出一堆可书可写的“矿藏”。写她凭一身力气在困难时期让五个孩子茁壮成长,写她固执地用非科学育儿法培养五个大学生,写她的节俭都快对不起我国的GDP,写她教训起我们有打有骂有甘肃俚语有现代文明词的训子语录……可写的确实太多,不能面面俱到。恰逢“五一劳动节”,就先从劳动的母亲写起吧。</p> <p class="ql-block"> (一)劳动节里话母亲</p><p class="ql-block">母亲一九四二年出生在甘肃一个地主家庭。地主这一头衔,在那个年代让童年的母亲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整日帮着外婆在田地里干活,维持一家人的生存。母亲十五岁时,外公也因地主这一身份发配到青海一个叫德令哈农场的地方,全家人只能跟过去,而这一走,却把母亲一生的命运改变。当五年后外公一家可以安全回老家时,母亲已经生下了我姐姐,所以,她留在青海德令哈了。她的劳动方式从农村耕田变为工地建筑,劳动的意义从让娘家人活下来变成养活自己的五个孩子。因为仅靠右派父亲那一点点微薄的收入,我们一家人的境遇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母亲是建筑工,工作地点是工地。工地总是变换,有时距离家近些,她中午就可以回家给我们做饭吃,如若工地离家远中午不能回家,便在工地简单吃两口冷饼子或冷馒头。工地的活儿如果要赶着交工,母亲就要加班,常常夜晚很晚回家,唯一的星期天也不休息。工地上就是筛沙子、搬石头、运泥土、抬木材、砌墙筑屋、抹灰粉刷油漆等重体力活儿。在工地上,母亲是盖房子的大力机器人。父亲曾在申报“模范家庭”资料中写母亲:“她在工作中不怕累、不怕险。一次,在施工工地,一根高大的木柱子因没有安放好,忽然倾斜,她第一反映就是冲过去扶住柱子,不料却被柱子碰倒在地,还好只是头部轻微脑震荡,她在家休息几天又出工了。事后我们越想越怕,真是万幸啊!”</p><p class="ql-block">母亲每月的工资是汗珠子摔八瓣挣来的,然后又分成若干份,一份供我们吃穿、一份资助父母亲农村老家。为了增加收入,只要能干得动的临活儿,她都干。有一次,单位拉煤的车天黑了才到,需要找人将煤卸下车。卸三吨煤,20元工钱,母亲一人卸到凌晨三点钟。每每想起,如鲠在喉,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是母亲湿透衣背的汗水换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可我奇怪的是,从没见过母亲喊累叫苦。在家时我们想帮妈妈分担一点家务,妈妈总说:“不用你们插手,快去看书,我不累。”“我这辈子就是活个孩子,只要将来你们不受苦,我就不累。”</p> <p class="ql-block">为了妈妈这句话,我们姊妹兄弟五人努力读书,陆陆续续全部考取了大学,姐姐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二哥考上北师大,弟弟读上博士。我和大哥也分别上了大专和中专。我们知道,不求回报的母亲最大的满足就是她的孩子没有受苦。</p><p class="ql-block">母亲的身份从地主的女儿到右派的老婆,再到五个大学生的妈妈。几十年的艰辛,几十年的风雨,岁月给她苦难,她还岁月坚韧。岁月给她幸福,她还岁月满足。不知累的母亲,上班时每月挣工时最多的前几名一定有她。白日的劳动并不耽误母亲的家务,收工的路上她会挖野菜回来喂鸡,晚上给我们织毛衣裤,星期天拆洗缝补衣被。冬天腌制酸菜过冬,春节煮肉炸油果,能不让我们帮手的她尽量自己做。而她,只要有人找着帮忙腌酸菜、炸麻花,甚至粉墙、油漆、打煤砖、盖小屋,还有介绍对象这类事,她从来不拒绝。她乐助人、善体谅,从没与工友或邻居发生过矛盾,经她介绍成功结婚的夫妇竟然有九对,有的已经有了孙辈。她总得意的说:“我介绍的九对儿没有一对儿离婚,做了九次好事,老天才对我这么好。”无论我家搬家到何处,以前的老工友、老街坊都会找来看望父母亲。</p><p class="ql-block">终于退休了,帮着儿女带孙子又成了母亲的工作。她说:“我怎么能看着自己的孩子忙不过来呢,能帮你们减轻一点算一点吧。”等孙子也大了,父亲却患了胃癌,78岁的父亲手术住院40多天,母亲一天未离开医院。术后,母亲悉心照顾父亲,做菜专挑父亲爱吃的做,一日三餐定要守着父亲吃完吃好才肯罢休,在母亲精心照顾下,父亲五年后癌细胞才转移至肺部,连医生都说是奇迹。父亲最后卧床的日子,母亲更是片刻不离地服侍。</p><p class="ql-block">她的勤俭、坚持、乐观、助人的品格,深深注入我们姊妹兄弟五人的血脉,使我们在各自人生路上不断进步。父亲生前常说:“你们的母亲,集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勤劳善良这些美德于一身,是我们家的顶梁柱。” </p><p class="ql-block">母亲领着我们家走出了苦日子,我们让母亲过好每一个好日子,母亲开心,全家都开心。</p> <h3> (二) 信马由缰说老妈</h3><div>我妈前半生吃苦受累,经历太多,所以太多元,哥哥建议我随心写。好吧,我就信马由缰说说我妈。</div><div> 今年春节后,我请了探亲假,带上老妈到南方旅游。我们一路自由行,游历了海南岛、桂林、阳朔、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回来我问我妈这趟旅行最好玩的是什么地方,没想到她说:“澳门最好,坐车不要钱、矿泉水不要钱、吃小吃不要钱,都不要钱,真好!”(澳门赌场有免费接驳巴士、免费矿泉水,大三巴前的手信街上可免费品尝特产)。没办法,在老妈眼里,祖国大好河山再壮丽优美,也没有不花钱的东西美。</div><div>提到钱,老妈这招令我哭笑不得。旅行出门,她竟然找出穿上缝有特制口袋的内裤,将一沓钱卷起塞进,每天才放心地游山玩水。我们的旅行地都是天气炎热只需要穿一条薄裤的地方。她裤腰间明显鼓鼓囊囊的一个包,防盗功能显然被召示功能取代,可她依然自认为这是最聪明的安保措施。尤其是遇到我们买东西时,她特别爱跟我抢着付钱。大庭广众之下,老妈旁若无人坦然自若地伸手从那个小口袋里掏出百元大钞,然后再将一把找回的零钱塞回那个口袋。每次她伸手时我都提心吊胆环顾四周,生怕有人此时正在拍照摄像,不巧将老妈这一不够雅观的行为摄入镜头,那太煞风景了。</div><div>说到这儿,想起妈妈家里一堆一堆花花绿绿各大超市的广告纸,妈妈只要出门必带回几张。之后她们那群老太太便凑在花园里开始做抢购便宜货的攻略,什么周一青百馒头搞特价,周二华联猪肉有优惠,周三物美洗衣液买二送一等等,再然后,妈妈的冰箱和冰柜永远被挤得密不透风,家中各角落永远堆放着落满尘土的各类物品。我们面对那些过期食品和无用物品实在忍无可忍时,便趁着妈妈出门不在家时,迅速清理。等她回家发现,一边找一边骂:“你这孩子咋这么不是东西,那个核桃酥明明没变味,你也扔了。还有那几包洗发水,是我抓奖抓来的,它又不会过期,你也扔。我看你和你弟弟一样,一回家就扔东西。你们就是专门气我来的!”骂过后,她会牢记这次被扔了的东西,下次再骂我们时会准确联想起上次那些被扔掉的东西,数次合并一起骂。</div><div>写到这里,思路还是游走不能归正途。继续想到哪儿就说哪儿吧。</div><div>我小时侯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不大的蔬菜门市部里面一年四季几乎没有换过什么花样,加上妈妈忙得也没时间精心去调制饭菜,所以每到吃饭时面对汤白油寡的饭食,我总是磨磨蹭蹭不愿下咽,并想尽理由剩饭,我妈对我的这种习惯性拒食行为多次使用过诸如:“不吃拉倒,饿死就知道要吃!”等等吓唬手段未见成效后,也就听之任之了。但是,有时我二哥非要与我协同作战一起拒食,我妈就气得牙根痒痒,她的那句经典训子语录便伴着她的甘(肃)青(海)普(普通话)三位一体的发音吼吼出来:“不吃,打开脑浆给你灌进去!”这句带点恐怖色彩的妈妈语录,像遗传基因渗入我体内,导致我四十六年来似乎对任何美食都没有足够强烈的抢占欲望。也好,控制这一欲望,有利于身形不堆积肥肉,这必须要功归于我妈的非科学育子法。</div><div>苦日子,好日子,我妈平时最常挂在嘴边的,是:“好着哩!”</div> <h3>2012年,我和父母亲去人民大会堂</h3> <h3>2012,我和父母亲在国家大剧院留影</h3> <h3>2018,妈妈游历南中国</h3> <h3>2018.3.17我们来香港了</h3> <h3>桂林漓江2018.3.10</h3> <h3>(此文发朋友圈才一个晚上,点赞众多。我知道,大家是赞扬妈妈的优秀品质。谢谢。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祝所有妈妈天天开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