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榆林纪事》看,乡村振兴需要村史

城市农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雪梅</h3> <h3>  今年初,朋友圈广传一本村史《小榆林纪事》。这本村史记录了衡水深州市一个叫小榆林的普通村庄百年吃喝拉撒那点事儿。在微信公众号亮相后,网友反响强烈,短短数日,点击量超过14000次,特别是生活在那个区域的人们尤为惊叹,作者用现代人的目光审视过去的一切,弘扬正气、鞭挞丑陋。</h3> <h3>  在小榆林人心目中,《小榆林纪事》是生活衍生来的,是现代人与过去生活的对话。在我们看来,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迅速消失的抢救性工作,更是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与硬板板的史记相比,作者不以拙笔为羞,大胆为文,展现了活灵活现的乡村生活情景,让读者好似向回穿越了一次。<br></h3><h3><br></h3> <h3>小榆林村2016年卫星图</h3> <h1>一、《小榆林纪事》问世的价值</h1><h3><br></h3><h3> 在我们的常识里,很少看到记述百姓真实生活的书,推动历史车轮的"人民群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形象十分模糊。改革年代,变化日新月异,再不抢救,祖宗就真没影子了。《小榆林纪事》就是盯上了村史的这种文化价值,40多万字的村史充满了对普通人创造历史的关切,让百姓的影子留在了"史"中。<br></h3><h3><br></h3> <h1>  1.搭建了一个"祭坛"</h1><h3> 《小榆林纪事》收纳了大量世传的生产生活,剖析村事的五脏六腑,详述本村彻里彻外脱胎的变化,留住了一个动感的村落。她重视平凡事物的教化作用,开发大事小情中蕴含的哲理,光大日常范例,赞颂平凡楷模。不仅为前贤树碑立传,也搭建了一个后人认知祖宗,领略祖训,与先辈阴阳对话的祭坛。</h3><h3><br></h3> <h3>小榆林仅有的一面土坯墙</h3> <h1>  2.提供了深州一个特写镜头</h1><h3> 小榆林村是深州市四百个村庄之一。这个中等大小的村落,和着国家变革的节奏而发展,随着广阔平原的变化而繁荣,其历史变迁可见深州农村之一斑。《小榆林纪事》瞩目平民,着墨基层,铺垫在"县志"脚下,使深州的历史更宽厚、更清晰。</h3><h3><br></h3> <h3>  在《深州志》中叙述生产关系变革的部分,从互助组到土地承包三十年间,仅用了两页多文字高度概括,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无论怎样用心阅读,都很难从枯燥的文字中产生亲历亲为的感受,更难以领悟"土地承包"的英明和伟大。同一历史阶段的叙述,《小榆林纪事》却注重有始有终的过程,且保留情节的跌宕起伏。</h3> <h3>2010年街道开始改造,2016年已现新模样</h3> <h3>  瞩目日常生活的写作模式,对读者的感召力、渗透力是志书模式没法涉足的。多角度展示民情民生的村史,润泽了深州历史的风貌,使深州的图景更加壮观。</h3> <h1>  3.是立足唯物史观的建筑</h1><h3> 写村史表面上是文字,内囊里是观点,笔者的世界观首当其冲受到审核。参与者的思想、感情、心态,也必须从感性认识中走出来,才能统一到历史唯物主义,写出符合生活实际的"史"。</h3><h3><br></h3> <h3>主编谢继忠先生</h3> <h3>  分析故事始末,判断事件曲直,核定人物品级等等,诸多历史构件思考不到位,判断不准确,达不到与时代吻合的顺情顺理程度,就没法写下去,生硬地"附会"也必驴唇不对马嘴。</h3> <h3>  大势所迫,《小榆林纪事》编者乃至参与者都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唯物史观学堂",都得回到"当时怎么说,当时怎么做"的场景中去,对照方针政策思考各个历史阶段的事件,用当时的政策判别当事人言行的正误,用落实政策的要求判别执政者人品的高下。整个写作过程就是把人们的感情,调理为时代的民情。</h3> <h3>  编者把舵不离谱,透过表象看本质,编辑出符合事实的正品、真品。《小榆林纪事》把散在民间的史迹收编为正统,当是小榆林村的一项文化建筑,也应当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建筑。</h3> <h3>小榆林画家谢永增"故乡的场院"</h3> <h1>二、《小榆林纪事》问世的意义</h1> <h1>  1.让前辈流芳百代</h1><h3> 前人一辈接着一辈拼搏,把后人送到蜜罐里了,遗骨却冷落在荒郊野外。每个节日焚烧几张纸钱,不足以回报前辈功德。村史还原了古旧的生活,展示了先辈的人品意志, 为庶民立传,让前辈流芳百代。</h3><h3><br></h3> <h3>   &nbsp;</h3><h3> 2.让后人了解自己的根<br></h3><h3> 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人的心里都被"钱"占满,像过去那种乡邻之间的情怀变得越来越淡薄,特别是战死在抗日战场上的烈士,在年轻人心里恐怕踪迹皆无,根的理念渐行渐远。可人没有了根,怎么能活得踏实?</h3><h3><br></h3> <h3>小榆林因榆树茂密而得名</h3> <h3>  </h3><h3><br></h3><h3> 农村的根到底是什么呢?村史就是根,就是魂。</h3> <h3>  《小榆林纪事》从百年前旧时代、旧农耕、旧生活,到抗日战争保卫家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承包及社会变革,再到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新变化,这些记录下来的事情、事物、事件读起来感怀至深:原来前辈有如此过往,原来读史有如此享受。从中可以看到祖先的魂,让现代人找到自己的根。<br></h3> <h3>  后人看了秦始皇统一六国、隋炀帝开挖运河之事,那是史官记录下来的国史。没有国史,难以了解时代的变迁;没有村史,后人无从了解自己的根,更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德传承。《小榆林纪事》之功德,近及村域子孙,远助国之学者。子孙了解前辈,利于做人;学者了解村史,其作品才有生命力。</h3> <h3>图片来自微信</h3> <h1>  3.抢救了衰落的乡村</h1><h3> 改革开放以来,受劳动力外流的影响,小榆林也与大多数农村一样出现凋敝迹象,房屋空置越来越多,杂草丛生越来越盛,年轻人奔向外面挣钱,老人和孩子留守着村里的家,亲人分离的思乡之情尤甚。也随之出现了人情淡薄、知识无力的精神状态。老一辈人大跃进式火热的农村念头,与年轻人田园牧歌的小清新式农村想象断层。</h3><h3><br></h3> <h3>  《小榆林纪事》写作过程中的调查取证、辨别真伪、寻找故事人的过程就是宣传、感化和唤醒年轻人的过程,使得关心村史的年轻人明显增多;出版之后,给年轻人增添了喜悦,激活了乡民的怀旧情绪。出版消息在微信公众号展示后,阅读人数四天蹿升至10060人。四面八方点赞的多是年轻人,本乡本土人最热络。不仅青壮年兴奋,学生也有好奇的。第一中学初二年级的好几个女同学,争着抢着看老师手中的《小榆林纪事》,对往事像见到"稀罕"一样,问这问那。</h3> <h3>  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老一辈"火热的农村"向"小清新"传递的过程,就是乡村文化发扬、传播的过程,也是乡村振兴的过程。</h3> <h1>  4.有了《小榆林纪事》小榆林变得特别起来 </h1><h3> 小榆林是典型的平原村,单从外貌上看与其他村落没什么差别,很是不起眼。因为有了《小榆林纪事》,在我们看来她就特别起来。走在村子里,让你有种寻寻觅觅、书里书外来回找对的感觉,看到书中描绘的大官坑,静静的一个深水坑好像能看到当年村民往返取水,又好像能看到顽皮的孩子入水嬉戏,或看到冬季冰面上溜冰的身影;走过一面老墙,行过王家过道,一转就进入谢家旮旯的"迷魂阵"。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与鬼子周旋的情景,我们也演义了一遍。</h3><h3><br></h3> <h3>2017.8.18 大雨过后</h3><h3>围栏中的大官坑,成了"汪洋"中的一部分,四射的街道成了河沟。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少见的景观。</h3><h3><br></h3> <h3>  曾经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发生了,记忆中如果没了,就永远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小榆林纪事》却又赋予了小榆林新的活力,且可千秋万代。</h3> <h3>  5.撰写过程就是弘扬正气过程</h3><h3> 所谓正气,通常是指光明正大的作风或风气,现在普遍是指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为人民群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所体现出来的气节。主编谢继忠八十多岁,笔耕不缀写完四十万字的村史巨著,并带领众乡亲挖掘、梳理出散落在村民家里的史料,每一个参与进来的村民,都把村史这事儿视为自己的事儿,视为正事,占去了打麻将的时间,没有了鸡毛蒜皮的空闲,正气随着撰写过程而上升,最是难能可贵。</h3><h3><br></h3> <h1>  6.撰写过程就是思想升华的过程</h1><h3> 一般来讲,思想的升华多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从现实中提取和引导读者向更深层次方向发展的思想,也是创作者对于事物事件的超前意识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创作者那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先进力量。《小榆林纪事》撰写团队通过收集整理民间文献、梳理撰写到村史中,认识到民间文献收集整理,以致保存的重要性;通过参与村史的撰写过程,发现过去人们不重视文化,没有文化是一个大缺憾,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的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村太重要了,再一次证实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他们一致表示,撰写过程就是洗礼过程,就是思想升华过程。</h3><h3><br></h3> <h1>三、《小榆林纪事》好就好在是记得住乡愁的村史</h1><h3><br></h3><h3> 《小榆林纪事》最大特点是底气充实。所述之事来自日常生活,所用方言来自百姓口中,诸多看似纷杂细碎的事物中蕴涵着大量优化人生的哲理。写真事,说真话,表白真理,用熠熠生辉的普通人史料,点亮一路变革的历史进程,构成了不蔓不枝的小榆林村史。</h3><h3><br></h3> <h3>图片来自微信</h3> <h1>  1.把小榆林方言说得"好了个好"</h1><h3> 如果说,语言文字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基因,方言则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名片",《小榆林纪事》把小榆林这张名片打得"哗哗"响,说得那是"好了个好"(特别好)。</h3><h3><br></h3> <h3>  在我国广大乡村,方言占据日常会话的主流,她携带着时空信息、场景气氛和感情属性,是重要的民情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传神效力。衡水与沧州不一样,石家庄鹿泉与唐山地区两种说法,邢台人听不懂邯郸话,甚至于一个县一种方言,一个镇一种说话方式,一个村一种表达声调。《小榆林纪事》就把这种语言表述差异巧妙地运用到"史"中。为突出地方特色,其会话内容直接用方言语音行文,再用拼音或标准汉字标注,将"人家"说成"银介""营个","就"说成"宙","着"说成"肘","怎么"说成"走么"等土语发音,这既能读出方言的音调,又避免了变音字是"错别字"的误解。方便读者,也不失乡音。可谓惟妙惟肖、恰到好处。</h3> <h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底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每个人都有权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母语来表达思想,创作并传播作品。《小榆林纪事》就很好地传播了小榆林的"母语"。</h3> <h1>  2.展现了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h1><h3> 《小榆林纪事》写出了一种生活氛围,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中,从春耕夏锄秋收中,从日常生活的琐琐碎碎中……都能看到村民的身影,都能听到村民的声音和鸡鸣狗叫,更能看到房舍里三代同堂,老老少少出出进进的身影。他们共担耕作的辛劳,共享收获的喜悦。</h3><h3><br></h3> <h3>  在"院落和房屋"一节中,谢根旺说:"记得冬季的晚饭后,自家外间里,姐姐还在刷啦刷啦地刷碗,灯坷台外侧的油灯照得隔窗纸发黄,发黄的光又照亮了内间的一爿睡炕。炕上捯开了被卷,压风被子上又放上了吃饭桌子。桌子已经擦干净了。娘问:‘汗(还)没刷完呀?’姐说:‘完了,我咱端出这盆泔水气(去)。’爹说:‘撂宙(着)吧,我咱捎出气,扣到泔水瓮里。’随后指令,‘端进灯来吧。’父亲忙去了。姐姐一手端着灯,一手护着小灯头儿,缓缓迈步,生怕移步快喽微风把灯头淬灭。油灯进了里间屋,在饭桌上一放,小花生豆大的灯头儿,立刻把屋子照明亮了。我趴着饭桌上写字,姐姐就着灯明儿做针线,酣睡的小花猫在一旁呼噜呼噜地‘念佛’(酣睡)。"</h3> <h3>  我读着读着走了进去,成了小榆林人,也凑到灯明里看书了。</h3> <h3>调研中</h3> <h1>  3.坐实了老辈传说</h1><h3> 在人类历史上,很多真相已经消失在过往中,唯有真正打动人心的,才通过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小榆林纪事》中专门有一章就是历史传说。一些故事虽然生命力很强,口传多年,传着传着就走了样、离了谱,可信度变得比较低。特别是百年前的事,没有文字记载,单凭80岁以上老人口述就更加不可信。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通过后期类似考古研究的形式坐实了。</h3><h3><br></h3> <h3>  如"自然环境变迁"一节:有传,从前黄河曾流经深州,后来黄河滚走了,葡萄(滹沱)河却一直"北不过平,南不过衡",在安平与衡水之间滚动,频频泛滥,为害深州。河流泛滥,洪水裹挟着泥沙而来,把深州这一带淤积成了原野,所以脚下的土地是分层的,砂砾、沙土、白土、黑土、粘土、红土、胶泥等等,层层叠叠。1986年,在小榆林村西北的娘台道打石油井时,用机器挖大泥浆坑,正好挖掉了半个老砖窑,剩余的半个砖窑的剖面,像壁画一样裸露在大坑的东侧,窑皮里等待烧制的土坯,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清晰如初。窑顶在地面以下不足一米,这足以证明,那砖窑是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和泥浆吞没的。</h3> <h3>  这样一来,就把传说坐实成历史,不得不信。</h3> <h3>小榆林画家谢永增以小榆林土砖窑为素材的作品《岁月》</h3> <h1>  4.挖掘了大量民间史料</h1><h3> 民间史料向来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但真正面对一份史料时,肯花上时间仔细披览,并能够给予准确评判的人却少之又少。年过八旬的谢继忠先生曾在深州教育战线工作多年,退休之后发挥余热,与志同道合的乡亲们一起全身心投入到村史著述工作中。为求严肃无误,他们访问了八十多位老人,争得二十八家的老地契文书650张。广泛搜集资料,多方考证咨询,把村民从贫弱逐渐走向富裕的过程中,留下的坚守信念和献身强国事业的足迹呈现给读者,验证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传统箴言。</h3><h3><br></h3> <h3>  天津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张旭说,《小榆林纪事》的成书,不仅向读者宣讲了有关我国乡村在前进路上不断除旧布新的活生生的社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国国史研究提供了最真实和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资料。</h3> <h3>  《小榆林纪事》已于今年1月正式出版,但挖掘求证工作尚在进行中,就在我们调研过程中,作者又传过来一枚"超度亡灵"图章印文求解。《小榆林纪事》开启了村民重视、挖掘、保护民间史料的新时代。</h3> <h1>  5.写出北方乡村一些共性的生活方式</h1><h3> 序三作者柳树永写道:我村与小榆林相邻,一直同属于科区、乡管辖,相同的社会背景,肯定上演过大同小异的历史故事;书中的数个人物,我是认识的,所以读来特别亲切,特别投入,始终感觉是我村有过的事。</h3><h3><br></h3> <h3>  由此我想到,我的家乡在小榆林千里之外的燕山山脉,成长在东北长白山区,也同样有《小榆林纪事》中一些事经历过的感受。</h3> <h3>图片来自微信</h3> <h3>  从小榆林村最近几十年的变化看,一般人觉得不足入史的事情,其实已经永久地驻留在村民的心里。譬如饮水由笨井改为洋井,照明由油灯变成电灯,耕播收获由机械代替犁耧,米面加工由机器加工代替碾磨等等,所有这些村民眼里的大事,便是谢继忠先生等几位老者笔下的素材而写进《小榆林纪事》。作为读者,在听他们娓娓道来的同时,也一一地去比照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被感染其中,不能自拔。</h3> <h3>图片来自微信</h3> <h1>  6.为影视创作提供了蓝本和判定标准</h1><h3> 如今银屏大多被抗日神剧占满,在央视批抗日剧粗制滥造、越来越离谱的同时,少得可怜的农村题材的也不太着调。究其原因,无外乎创作者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切身体验。部分影视剧创作者,尤其是青年创作者,不肯放下架子融入到农村生活中去,仅仅凭借童年回忆或早期优秀影片去拼凑、想象一部农村剧目,其结果可想而知。</h3><h3><br></h3> <h3>  《小榆林纪事》村史式的描写,本身就是小榆林的情景剧,她客观、真实、详实,没有半点马虎。不仅能成为热心农村题材影视工作者的创作蓝本,更能成为农村题材剧目的判定标准。</h3> <h1>  7.并行呈现百年乡村史</h1><h3> 《小榆林纪事》是小榆林的百年发展史,是改革的记录,时代的颂歌。她以时间为线,以史料为珠,分类穿串,纵横捭阖。从百年前到抗日的旧时代、旧农耕、旧生活,从抗日到土地承包的社会运动及变迁,以及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新变化。对熠熠生辉的史料,其序三作者柳树永总结,呈现出三个并行的特点:</h3> <h3>  第一,村中有形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行呈现。有形文化遗产,有庙宇和墓碑, 有已经绝迹或面临绝迹的好多农具、用具;有《俚语杂字本》及其详解;有历史证件、证文。书中特别整理了俚语中声母韵母的发音变化词例;详列了鼓谱、抗战歌曲;吃穿住行,风俗礼仪无所不包;史料的挖掘细至计量单位、制钱交易、地亩尺、苏州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  第二,乡情民意与社会公理叙述并行呈现。例如:写旧社会"重男轻女"的意识,实例震撼人心:某老汉的儿媳,生孩子后总没奶,家人以糖水当奶养育幼婴。但生了孙子给冰糖水,生了孙女让喝红糖水。奶奶偷着给孙女买了点冰糖,爷爷训:"哏!闺女还喝冰糖水?!"夺过来扔了。"男女平等"催人泪下。又如,"封建家庭意识的转变"一节,写新思想冲击着老传统,而老观念又容不得新作风。阐述了家庭不和、婆媳关系对抗的根本所在。</h3> <h3>  第三,时代气候与典型事例并行呈现。每个时段都有其各自的时代特色,各时代的芸芸众生都像是在"赶大集",集市上的表现形形色色。"共产党来了",邻村的孟秀石到小榆林村发展党员;"日本鬼子来了",杜连峰、李全胜、李伍德等组成游击队,发展抗日力量;"土改运动"开始了,贫民团团长韩金权带队封门抄家,斗争地主;"学习雷锋好榜样"唱响了,女民兵队长谢藏果组织青年突击队,做了大量好事。此类呈现,俯拾皆是。表达哪个阶段的特性,就选调哪个阶段的演员登场,说出只有那个阶段才能说出的话,写出只有那个阶段才能做出的事,突出了时代特色。</h3> <h1>四、《小榆林纪事》找到了村史撰写的好模式</h1><h3><br></h3><h3> &nbsp; 从历史撰写的方式看,国史、县志都有固定模式,乡镇发展也基本纳入县志,中国民间流行的家谱也有一个统一认可的格式,唯有村史千奇百怪、百家争鸣,到底应该写成什么样,完全凭作者的个人理解及偏好。《小榆林纪事》在撰写过程摸索出来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写史一般都是亲历亲为,虽未必是宏篇巨著,但点点滴滴的事儿汇集在一起,就串成了最本真的大历史。"这"最本真"的大历史道出了民史的方正所在。</h3><h3><br></h3> <h1>  1.《小榆林纪事》摸索出的撰写模式可复制</h1><h3> 村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小榆林纪事》在撰写之初也试图搬现成的模式。研究《深州风土记》《深州志》等历史资料发现,纵贯古今,以多种体裁记述史实的都是从大处着眼,剥离开了日常生活和常人形象。此种模式难以表达心怀中的故乡,让作者动笔维艰。</h3><h3><br></h3> <h3>《小榆林纪事》部分书稿</h3> <h3>  近身的志书格式不适用,其他的写法又不懂,探索适合撰写小榆林村史的写作方式就成为首选。于是八方询问"什么叫史?"多方求索"怎么写村史?"</h3> <h3>老辈小榆林人的水源地—大官坑</h3> <h3>  有网友说:"过去的事就是史";另一个网友说:"官方认可的才叫史。"答案大差大离,更加困惑。</h3> <h3>  又有一网友说:"从普通人的角度记住的一些人一些事,都最立体、最鲜活地折射出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许许多多正史或文件、报告不同,它们散落在茫茫大地,庞杂而多样,但却是帮助后人认识历史不可缺少的窗口。"这一观点正契合李大钊的史学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h3> <h3>  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就是贴身的历史,就是最鲜活的时代赞歌。这是《小榆林纪事》找寻到的撰写模式。</h3> <h3>小榆林画家谢永增的《真好,故乡的秋天》</h3> <h3>  在这种模式下,《小榆林纪事》从村子怎么来的、居住格局怎样形成的、语言特色渊源、一年四季什么样,以及劳动方式及场面、集市情景、日常生活细节……方方面面,都通过村民的音容笑貌、肢体动作点点滴滴展示出来,就好像把原来的生活又"生活"了一遍。一本村史能读出了情景剧的感受,让落败的乡村真真切切地生动了。</h3> <h3>小榆林画家谢永增的《和风》</h3> <h3>  这样的模式相当于让生活在那个空间的作者自己写自己,能充分地释放情怀,真实客观地描述故乡。</h3> <h1>  2.村史要放到大环境中去写</h1><h3> 说是写村史,真正动笔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发生在村中的事都是大环境下的陪衬,所以把村子放在大环境中去定调也就更客观。《小榆林纪事》动义就来源于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小榆林的街头巷尾充满感慨:哎呀,真好啊!不愁吃不愁穿了,又不让交公粮了。那种整个村子感恩,感恩感到激情澎湃的场景,表达了村民强烈的留史意愿,那是时代大环境的感召。 </h3><h3><br></h3> <h3>  村史是基层社会的民情,是上级政策落地的回响。分析任何人和事,理应放到广泛的社会史范围内才能得到透彻的诠释。《小榆林纪事》就是百年中国历史演进中的和弦,把一村琐碎之事融进了国史篇章,让我国乡村活生生的社会常识,成为国史看得见、摸得着的"血肉"。</h3> <h3>小榆林画家谢永增的《惠风轻轻地吹过》</h3> <h1>  3.写村史要让每个生活在那个区域的人参与进来</h1><h3> 真想写好村史,必须做到"睁眼都是老师"。这是《小榆林纪事》创作团队的真实感受。五年前小计提供资料的乡亲:90岁以上3人,80岁以上30来人,70岁以上的30多人,60岁以上的30多人,还有若干年轻人。小小村史激活了村民的怀旧热情,能讲故事的讲故事,能提供资料的提供资料,能提供依据的提供依据,能整理的整理,能撰写的撰写。他们总结,写村史这事儿,只要有人肯付出,老年人的热情会发酵,年轻人的热情会激活,参与的人越多,资料越全,老少乡亲聚来,就形成了志在成"史"的气势。</h3><h3><br></h3> <h1>  4.村史非创作团队不能担当</h1><h3> 从《小榆林纪事》创作团队人员构成看,主、副编各1人,编辑8人,审阅5人,封面设计1 人,还有80多位小榆林村民参与。其中深州市13人,衡水、保定、石家庄共5人,北京2人,小榆林普通农民约70多人。分别为:任职多年的村干部4人、教师6人、普通农民60人、公务人员8人,以及国家一级美术师1人。虽然90%的工作量是由主编谢继忠承担,但若没有这个强大的创作团队支撑,《小榆林纪事》会是什么样?主编谢继忠说:内容不会称心如意,史实不会成串,结果绝对不敢称"史"。</h3><h3><br></h3> <h1>  5.村史写作者最好是生活在那个环境的人</h1><h3> 鲜活的村史是由人和事儿构成的,只有生活在那个环境的人有生活感受才能撰写出情景式的史。《小榆林纪事》的创作团队都与小榆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主编谢继忠生于小榆林,是小榆林输送出去的教师,退休后又关注故土,是典型的乡绅乡贤。生于斯长于斯,跳出去又返回来,小榆林烂熟于心,又不拘泥于她的鸡鸣狗叫,可详细地撰写,又可客观地评价,是撰写村史的最佳人选。老先生本人也颇有担当意识,认识到自己珍爱故土中发生故事的价值,拼老命为其树碑立传。</h3><h3><br></h3> <h3>  当然,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又想写小榆林村史,那就特别需要深入生活,下决心将自己"小榆林了"。否则,拼了老命也不会成就《小榆林纪事》。</h3> <h1>  6.当代人修村史更可信</h1><h3> 世面上有"隔代修史"之说,村史是不是也应该后代人撰写?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二:一是当代人修村史更可信。所有的历史写作,不论当代或隔代,都会存留作者的意识,尽管作者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也必然影响成书的图景。当代人修村史因为有众多亲历者"监督",不容易损伤史料的本体,可以把作者的自我意识降到最低,可信得多。二是当代人修村史更真实。隔代修史虽然少一些顾虑,但也更容易玩弄历史。从《小榆林纪事》收集资料的过程看,村民之事,很少文字记载,一代人经历的事到下一代就模糊了。按照存史的真伪来说,当代修村史,材料最清晰。</h3><h3><br></h3> <h3>  《小榆林纪事》虽然是记录百年之事,要么是第一口传人之传,要么是作者亲身经历之事,勇于"当代修史"更可信是他们的真实感受。</h3> <h1>  7.村史到了该有的时候了</h1><h3> 村史属于"当时不用,用时不当"的史料。看她,就是历史教材;不理她,她就是摆设。有她的时候或许不觉得珍贵;没有她或感到空虚;想用她的时候,若找不到一丝痕迹,或因此而懊丧。但,那时陈迹已经消失,谁也没法补救了。所以越是年轻人不感兴趣,越有书写村史的必要。</h3><h3><br></h3> <h3>  有一个经典的对比,中国有记载的文明史是3000多年,美国仅有200多年。从数字对比看,美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度,国人也大都这么认为。但美国人对历史的重视程度却远远高于我们。位于华盛顿国家广场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其宗旨是"收藏、保管和研究影响美国人民经历的物品",展览的主题是表现美国人的生活,时间从美国独立战争结束至当代。正门进入,首先进入视线的是第一代美国移民的民居样间,各个房间转一圈,就好似到普通美国家庭做了一次客,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难以忘怀。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遍布美国乡间的村镇级博物馆以及私人展览馆。每个乡村都有一个类似我们村委会的场所,其主要功能是展览建镇以来的重大事件,与事件有关的物件、照片、文字记载等。边走边看,仿佛也成了小镇的一员,经历了小镇人艰苦创业、共度灾害难关,以及平静恬淡的日常生活。切身地感受到普通人也在每时每刻地创造历史,从而更增添了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h3> <h3>美国中东部大雾山小镇博物馆</h3> <h3>  一个仅有200年历史的美国尚可做到,中华民族的乡村生活不是更应该载入史册吗?!</h3> <h3>深州市小寺庄村史馆</h3> <h3>  小榆林十几位老人不惜拼了老命写村史,不仅仅是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更是对村民留史意愿缺失的担当,为上承祖宗美德、启发晚辈留根已经开了个好头。</h3> <h3>  如果从聚落生活的角度看,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主要在乡村,而不在城市。乡村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可以说在保护与发掘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关注乡村是必然趋势。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弘扬乡土气息的优秀传统文化,村史村志就成为重要载体。《小榆林纪事》创作团队,在国内编纂村志正如火如荼之时,已经呈现给读者四十多万字的成果,不仅仅是开了个好头,并探索出一种符合乡村发展的村史撰写模式,对推动村史挖掘与撰写带来了可资借鉴的经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