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种苦难

轻松

<p class="ql-block">  读过许多同龄人、近龄人写【母亲】的文章,总感觉千篇一律,基本上都是“小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很多,母亲一生与苦难、与贫穷抗争,吃尽了人间苦,受尽了人间罪。后来,孩子们都长大了,有出息了,母亲却因病不在了等等。” 网上、朋友圈这种大同小异、平铺式的回忆性文章太多太多,也许会感动作者,但是绝对不会感动读者。并不是读者们冷血,而是那一代母亲们的经历太象了,以至于每个读者的身边都曾有过这样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那一代母亲中的绝大多数,他们都曾经长期面对苦难,长年累月面对贫穷,他们用不屈的脊梁,坚韧的性格,深情的泪水养育大了两到三代人。这代母亲的风骨上写着华夏悠悠,这代母亲的脸上刻着中华坚强!</p><p class="ql-block"> 这代母亲不仅是一种岁月,更是一种精神,他们用自已的一生象儿女们诠释了什么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什么叫勤劳勇敢善良”。他们用一生无私无尽的付出,谱写了世间最真挚的大爱赞歌。</p><p class="ql-block"> 八零后、九零后也在写母亲,也在歌颂母亲。但是, 在他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母亲:为了工作、为了子女,经常不能按时休息,要加班加点,饿了只能去吃面包或方便面等等,而这些是我们母亲那代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人间美味与神仙生活,根本看不到饥寒交迫的日子,看不到母亲把仅有的一碗稀汤喂给了孩子;我们看不到孩子们熟睡在温暖的土炕上,母亲却成夜的纺线织布;我们看不到母亲背着年仅两个月的婴儿,很淡定的参加强度不小的生产队劳动,甚至还要拉架子车;我们看不到没黑没夜,一刻也停不下来的那些瘦弱的身躯;我们看不到那些挖野菜、拣麦穗、拣棉花,用自已的生命去养育孩子的母亲。每当孩子病了,母亲那愁容密布的脸上写满了无助,她恨不得立刻去替换孩子生病,敬神烧香磕头,【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读一遍,一觉睡到天大亮】。</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愚昧无知,这是贫困无助。</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生于中国农村的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大多数都拥有一位这样伟大的母亲!这几代人虽然生在红旗下,他们的幼年、童年、少年却生活在饥寒交迫的岁月,因为有了母亲,他们才活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文革十年,中国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是某某伟人、某某专家等等支撑住了中国,我要说这是放屁!文革十年,支撑中国的是无数伟大而平凡的母亲,她们把更多的苦难留给了自已,她们吃糠咽菜、忍饥挨饿,她们超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承受力,每个母亲用她们单薄瘦弱的身躯至少养育了5到7个孩子,个别母亲甚至更多,她们这代人是那个年代对国家对民族贡献最大的群体。在那个特殊的岁月,她们向全世界展示出了中华母亲最坚韧不拔的个性与精神,以及顽强而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世间大爱,饥饿、疾病、寒冷、灾害、屈辱、高强度的劳动、甚至打骂等天天与她们相伴,她们却不屈不挠,从来没有丧失过对生活的信心,擦干眼泪把希望投向了一个又一个明天,把仅有的一口粮食野菜都留给了孩子,日夜盼望孩子长大。特别让我们永远铭记的是她们当中绝大多数人还裹着【清朝小脚】,有大部分母亲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三寸金莲”,生活中的诸多不易让我们至今无法想象。多少母亲没有走出那段苦难的岁月,她们短暂而悲惨的人生却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今日腾飞的无数娇子、甚至是中华脊梁;多少母亲身患重疾,在儿女们尚无力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时,在步入美好生活的前夜,她们善良勤劳勇敢顽强的生命,在病痛的长期折磨下戛然而止。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母亲,她们大多身患重疾,她们不知道地球上还有“母亲节”,她们当中有的一生也没有过属于自己的一件新衣服,她们美丽善良的生命大多终结在40到60岁左右。</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母亲是最伟大的,这是人间最质朴的爱与感恩,无可非议,我们都应该祝福。</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的母亲,特别是生活在50年代到80年代那段岁月的中国农村母亲,这代母亲用血泪、用自已的生命养育了中国的两至三代人,她们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永远不能忘记的妈妈。</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我心灵的深处,母亲永远是一种苦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