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专题】妈妈的味道

小微文字

<h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3> <h3>立夏养生汤。海带银耳。</h3> <h3>  我使劲想妈妈的味道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出来。<br /></h3><h3><br /></h3><h3> 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妈妈就没有跟我们在一起生活。三岁时我们家从爸爸下乡的地方河北晋县周家庄搬到天津,是奶奶给我们做饭,爸爸妈妈好想不在家里吃饭,他们一直都在机关吃饭。</h3> <h3>鸡汤面。</h3> <h3>这个就是肉龙。</h3> <h3>  后来,我上小学一年级,天津成了直辖市,我们就搬到保定了。那时候文*革开始了,奶奶被遣送回老家,爸爸妈妈被关进学习班,就是大姐给我们做饭。再后来,我跟爸爸妈妈去干校,一天三顿吃食堂。再后来,我跟爸爸妈妈去威县插队落户,终于吃到妈妈做的饭了。可是,那时候我们连炉子都没有,妈妈也不会烧柴火大锅,就用煤油炉做饭,经常是煮挂面。</h3><h3><br /></h3><h3> 我在威县插队落户日子很短,主要是上学是个问题。哪里农村人都吃两顿饭,早晨起来不吃,上午10点钟吃一顿,下午4点左右吃一顿。学校也是这个作息时间,但学校中午休息大约半个小时,同学们都带饭。</h3> <h3>花肉卷。</h3> <h3>  学校有些远,我得走大概40分钟,所以就是10点上课,我9点就出发,也是按一天三顿饭的作息。妈妈就给我带饭。妈妈带饭就是烙饼炒鸡蛋,因为学校也不能热饭。</h3><h3><br /></h3><h3> 冬天,烙饼带到学校也是冰冷的,学校好像连热水都没有。就这样,我还是班里同学们吃的最好的,同学们都吃棒子面饼子就咸菜。他们看我每天都是烙饼炒鸡蛋,都觉得我特殊,吃饭时没有人理我,时间一长我就觉得很孤立,我回家跟我妈说,我也带饼子和咸菜吧。我妈说,不行,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总吃这样的东西胃就吃坏了。妈妈说总吃凉烙饼也不是长事。</h3> <h3>  后来,我妈就让我回保定上学了。所以,在跟我妈生活这一段时间里,也没有印象什么是妈妈的味道。但是,我记住了妈妈教的一道菜,那就是黄焖鸡。我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了这道菜,这就是妈妈在威县插队落户的时候学会的。</h3><h3><br /></h3><h3> 插队落户结束后,妈妈回保定跟我们一起生活,那时候我大哥大姐都不在保定,就二哥二姐和我在保定上高中,妈妈说她不能给我们三个上学的孩子做饭,太累了,妈妈有风湿性心脏病。就打发我和二姐去学校食堂吃饭,让我二哥在家跟妈妈吃饭。妈妈说我二哥身体弱,可以在家里补补。</h3> <h3>驴肉火烧。烧饼是自己烙的。</h3> <h3>  我就又开始了吃食堂的日子。但是周日不上学,就可以吃妈妈做的饭了。妈妈就是在那个时候把从威县学回来的黄焖鸡做给我们吃,还教给我们做法。就这样的日子,我觉得非常好了,起码周日可以和哥哥姐姐一起吃妈妈做的饭,但还是好景不长,我父亲恢复工作,筹备恢复《河北文学》的出版,我们家要搬到省城石家庄,因为宿舍没有盖好,一个新学年开始我和二哥就提前来石家庄上学了。没有家,住办公室,自然而然就又开始吃食堂。</h3><h3><br /></h3><h3> 我们家伙食最好的时候,是家搬到石家庄之后,我开始工作了,哥哥姐姐们下乡的下乡,工作的工作,就我一个人留在家里。妈妈把姥姥从老家接来了。于是,我姥姥就开启了我们家的美好生活。现在我记忆里的味道都来源于姥姥做的菜。</h3><h3><br /></h3><h3> 再后来,妈妈就病情加重,去世了。</h3> <h3>  我结婚后,我婆婆是很会做饭的。我记忆中最深的味道,倒不是那些特别的菜品,我记得我刚嫁到婆婆家时,参加了市里一个文学讲习班,一周有几天下班后就去听课,婆婆就先给我弄一点饭。经常吃炒馒头,就是把馒头切成小块,炒鸡蛋碎,再切一点白菜冒,这三样炒在一起,真的很好吃,馒头外焦里软,白菜刚好脆脆的。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吃过炒馒头。</h3><h3><br /></h3><h3> 从那以后,我也学着炒馒头,但我从来也没有炒出我婆婆那样味道。</h3> <h3>炒面。</h3> <h3>春饼。</h3> <h3>  后来,我就成了妈妈。我自己过日子以后,我尽量自己做饭吃,研究一些美食,极力把印象中的美食都记起来自己发扬光大。我学会了做黄焖鸡,并传给我婆婆,现在我们家基本都会做了,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菜品。</h3><h3><br /></h3><h3> 自从我退二线不上班之后,一个热情高涨的事情就是研究美食。因为我知道,其实我妈妈不是不愿意给我们做饭,她没有时间,我们小时候她忙工作,等她有时间的时候,身体又有病。她是&quot;心有意而力不足。&quot;在那个年代,妈妈想做一个好妈妈,想给孩子们做几道能够留下印象深刻的菜肴都做不到,是生活剥夺了一个母亲更好的呵护孩子的权利。</h3> <h3>  我还记得妈妈那时候教我炒菜,油热了我放葱花,妈妈说不对,要先放肉,因为一放葱,锅就凉了,炒出的菜不好吃了。那时候是煤火,没有那么大的热量。现在没有事了,天然气热量大,先放什么都没有事。</h3><h3><br /></h3><h3> 我现在顺时而食,按照节气做饭,就是想让孩子们记住各个节气的味道,记住家的味道,记住妈妈的味道。记得有一年腊八的时候,我早晨5点起来熬腊八粥,女儿吃过腊八粥去上班。她到省委宣传部去开会,一个处长还问:今天喝腊八粥了吗?女儿说喝了,我妈妈熬的。处长说:现在自己家熬腊八粥的都是讲究的家庭。</h3><h3><br /></h3> <h3>  现在,我力争满足家里每一个人对美食的渴望。今天老张说想吃生煎包,我说行,我们做。正好昨天我们做了肉龙,我多和了一块面,留了些肉馅儿。肉龙也很好吃,剩下的都让女儿带走给她同事们吃了。</h3><h3><br /></h3><h3> 今天上午,我拿出发好的面,发现太软了,包不成包子,我又揣了一些干面。我揣的自发粉,让面再发一下,等到了要做的时候,面又发软了,我又揣了点面。我包的是大葱猪肉的,拌馅的时候,我先把肉馅拌好,不放盐,大葱切碎,用香油和盐拌均匀,等到包的时候再调到肉馅里。</h3> <h3>玫瑰花馒头。紫薯做的。</h3> <h3>  包的时候,我想起前两天看我同学维丽包的包子,褶中间留一个小孔,她说那样好吃,我也这样包。我又想起来,人家狗不理包子是18个褶,我就数着捏,我最多捏13个褶,看来捏18个褶的包子不是那么好捏的。</h3><h3><br /></h3><h3> 包子包好后要再醒发20时分钟以上,让擀压,捏褶的包子再自然回发起来。热锅,放一些油,把包子码放在锅里,间隔要大一些,因为面要再次发起来就大了。当每一个包子底下有咖之后,倒入1:10的水淀粉糊,到包子一指厚度,盖盖,改小火慢慢的烤,移动锅,让锅内受热均匀。</h3> <h3>韭菜盒子。生的时候。</h3> <h3>  等里面的水都蒸发后,包子就熟了,撒一把香葱碎,再撒一把芝麻,就出锅。每个包子底下都粘一层薄脆的咖,咬上去脆脆的,小葱和芝麻混合在嘴里,香得不行。</h3><h3><br /></h3><h3> 生煎包我理解就是包子生的煎熟,底下有一层脆咖,上面绵软,里面肉香,特别好吃。要比蒸的包子味道更丰富。我就做了12个,我和老张每人吃了4个。剩下晚餐让女儿吃了,她说:我们同事们说了,如果在咱们家吃饭,肯定都成胖子了。</h3> <h3>生煎包。生的时候。</h3> <h3>熟的时候。</h3> <h3>  我不知道,等我再老了,或者我不在了,我女儿想起妈妈的味道会是什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