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汶川在废墟中崛起!

云中漫步

<h3>  </h3> <h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一瞬间,山崩地裂,地动山摇,房屋崩塌,道路断裂,满目疮痍。数以万计的生命被地震吞噬,无数家庭沉浸在深切的悲痛之中。这场中华民族的大灾难,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h3> <h3>  位于汶川县城的阿坝师专遗址,时钟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永远铭记着灾难性的瞬间。</h3> <h3>漩口中学倒塌的教学楼,记录了地震肆虐的痕迹。</h3> <h3>家园化为废墟,强忍悲痛坚强生活。</h3> <h3>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灾区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援助,中央指定城市对口援建。多难兴邦,中国人民挺起脊梁重建家园。</h3> <h3>  2018年5月5日,距汶川地震十年之后,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当年的震中汶川县,探访这个令人牵挂的地方。</h3> <h3> 保留下来的阿坝师专钟楼,前面是钟楼地震遗址广场。</h3> <h3>  在广场偶遇几个去野炊的小学生,在她们天真烂漫的笑容里,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h3> <h3>新汶川,街道干净、整洁。</h3> <h3>城市风貌十足。</h3> <h3>高楼林立。</h3> <h3>像“宫殿”一样的汶川小学大门。</h3> <h3> 新建的中国羌城为汶川增添了民族文化特色。</h3> <h3>  十年过去了,汶川的变化翻天覆地,一片祥和安宁。</h3> <h3>汶川漩口镇,一栋栋住房就像避暑山庄。</h3> <h3>感恩,已成为汶川人的精神品质。</h3> <h3>绿树掩映的漩口小学,漂亮、宁静。</h3> <h3> 政府统一修建的村民住宅,一户一栋,排列有序。</h3> <h3>各种厨房电器俱备。</h3> <h3>  听说要给他们拍照,徐大娘体贴地给徐大爷整理衣服。</h3> <h3>  徐大娘告诉我:现在的生活比地震前不知好了多少倍。感谢党,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援!</h3> <h3>汶川县水磨镇全景。</h3> <h3>水磨中学全景。</h3> <h3>阿坝师范学院全景。</h3> <h3>  从汶川县城搬迁到水磨的阿坝师专,已经升格为师范学院。</h3> <h3>  院墙开满蔷薇,这是一座被鲜花围绕的学校。</h3> <h3>水磨古镇山清水秀。</h3> <h3>与镇上的百岁老人交谈,被他们的乐观、恬淡所感染。</h3> <h3>这位老人刚好一百岁。</h3> <h3>由解放军部队捐建的水磨镇八一小学。</h3> <h3>  水磨镇老人村,这块震后搭建板房安置灾民的空地,如今成了驾校练车场。</h3> <h3>  当年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三江码头(左),重返老人村看望村民姚大爷。</h3> <h3>  2008年,三江码头所在的广东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驻扎在姚大爷家里,与他们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此后也常去看望他们。</h3><h3>  姚大爷执意留我们吃饭,真情难却。</h3> <h3>姚大爷的两个孙子和孙女。</h3> <h3>村头,老人、孩子悠闲自在,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h3> <h3>我与村里的小孩玩橡皮泥。</h3> <h3>  姚大爷的小孙子姚南,地震时只是15岁的少年,如今已成家立业。临走时他执意拿出两块老腊肉让我们带回家。</h3><h3> 想起漩口小学的横幅“让感恩成为每个汶川人的精神品质”。</h3> <h3>  映秀,从这名字都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但是“5.12”地震让处于震中的映秀镇夷为平地,只有漩口中学的几栋教室东倒西歪地立在废墟中。</h3> <h3><font color="#010101">如今,映秀已成为一个纪念性旅游热点。</font></h3> <h3>  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恰遇广州电视台录制节目,三江码头向他们讲述当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事例。</h3> <h3>  震后十年,一个焕然一新的汶川在废墟中崛起。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在灾难中发扬光大。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新的壮丽诗篇!</h3><h3> </h3> <h3>摄影:三江码头 云中漫步</h3><h3>撰文:云中漫步</h3><h3>天净沙摄影主题客栈 出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