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虹桥本土著名书法家朱志杰先生为《虹川旧事》散文集题写书名。</h3><h3><br></h3><h3>《虹川旧事》到底是怎样一本书?</h3><h3>《虹川旧事》记录了上世纪真实的虹桥古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h3><h3>用质朴的语言表述</h3><h3>还原真实的社会百态</h3><h3>乡邦名士</h3><h3>社会名流</h3><h3>三教九流</h3><h3>五行八作</h3><h3>市井小民</h3><h3>老镇美食</h3><h3>民俗风情</h3><h3>史事钩沉</h3><h3>作者王星荣用原汁原味的、平静的笔调</h3><h3>乡土气息浓郁的方言俚语</h3><h3>诠释了虹桥</h3><h3>这座千年商埠重镇</h3><h3>形形色色的虹桥人</h3><h3>真实、新鲜、接地气、有味道</h3><h3>就像是在栏杆桥头讲闲谈</h3><h3>娓娓道来 </h3><h3>引人入胜 </h3><h3>让人欲罢不能</h3><h3>爱不释手!</h3><h3><br></h3> <h3>人民日报社人民网主编、人民美术网总编辑陈俊贤先生,他是乐清人,曾经将他的书法作品随"神舟五号"飞船登上太空。他是作者的好友,得知《虹川旧事》即将付梓出版,特意挥毫题写扉页书名。</h3> <h3>年逾古稀的乐清籍著名漫画家周明心先生,既是虹桥文化名人,又是作者的良师益友,对家乡虹桥怀有很深的感情。他在腿部骨折手术后尚无法站立的情况下,忍痛挥毫泼墨,为《虹川旧事》绘制插图,并题跋:笑谈虹川旧事,为王圣荣先生大作付梓助兴,戊戌立夏乐城醒梦斋明心戏笔。</h3> <h3>作者的良师益友、中国书法家协会香港分会副主席、海外暨港澳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吴任先生为《虹川旧事》散文集摘录温州市文联前主席刘文起先生写的一段话挥毫题跋:"缅怀往事,殆犹梦也。王星荣君深爱虹川的来路,揪心虹川的去处,用文字加画笔记下虹川的脉息和人迹,让这个浙南小镇在火急火燎的变迁中留下一点往日的衣香鬟影,其匠心其用意实在是诚可嘉勉 。 为王星荣君虹川旧事题跋,戊戌暮春 香港吴 任书"。</h3> <h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虹桥老牛行</h3> <h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虹桥上街头旧貌</h3> <h3>好友谢体旺绘制的虹桥貌桥头广㣧宫旧貌</h3> <h3>《虹川旧事》作者王星荣的山水画作品</h3> <h3>摄影家吴雪明先生的作品《虹桥集市》老照片</h3> <h3>虹桥栏杆桥老照片 吴雪明先生摄影</h3> <h3>台湾政坛名人倪文亚先生的家乡情结</h3> <h3>作者王星荣1992年为南岳大崧山法华禅寺题写匾额</h3> <h3>虹桥文化名人——-南阳吴鹭山先生</h3> <h3>百岁抗战老兵倪丕银先生</h3> <h3>西街的抗战远征军老兵姚康民先生</h3> <h3>文化名人朱镜宙先生</h3> <h3>乡绅周禹九先生的百工床</h3> <h3>怀念远去的河埠头</h3> <h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h3><h3>与故人邂逅 与往事相逢</h3><h3><br /></h3><h3>序王星荣散文集《虹川旧事》</h3><h3> </h3><h3>刘文起(知名作家、温州市文联前主席)</h3><h3> </h3><h3>在家乡的微信群上,看到王星荣君最初发的几篇《虹川旧事》,很是喜欢,它让我回忆起故乡的一些故人旧事。就鼓励他继续写下去,将来出本书。王星荣君不负众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写就写了上百篇。这就让我目不睱接,一下子就象小时候在故乡虹桥"轧市日",挤身人群中,满目是熟人面目,满耳是虹桥乡音。一路走来,真真是与许多故人邂逅,与许多往事相逢了。</h3><h3>初识王星荣君,是去年在淡溪镇文联成立大会上。他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头衔写着:菲律宾东盟温商总会。再看他,圆头胖脸、西装革履的,一副儒商的样子。就想,他大概是淡溪的菲律宾华侨吧。后来,他在微信群上发出了几幅他的书画作品,我就知道,他是书画家。正这么想着,不料他突然一下子又发了这么多的《虹川旧事》,我就惊讶了,怎么又是虹川人、作家了?好在他不久在《栏杆桥头豆腐脑》文章中介绍了自己,他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家就是靠做豆腐脑、卖油馒头维持全家生计的。我和两个弟弟在那些年,就利用假期帮助父母亲推着石磨磨豆浆,在栏杆桥头摆摊卖豆腐脑。"</h3><h3>原来是资深的虹桥人!</h3><h3>于是我想起法国人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正是我们已经忘却的东西,才使我们确切地回忆起某些的存在。"</h3><h3>对照这话,看《虹川旧事》。凡100多篇,所写的那些"我们已经忘记了的东西"人和事,我认为,除了确切之外,更有庞杂、鲜活、新奇的特点。</h3><h3>一说庞杂。</h3><h3>《虹川旧事》已写了100多个人和事,且还在继续写下去。一个小小的乡镇,出了100多乡人皆知的人物,不可谓不多。而人物呢,上至台湾"行政院长"倪文亚,下至"讨饭头"倪昌林,中间又有文人名士胡奉尘、胡景韩,民国财政厅长朱镜宙、华侨县长倪丕柳。还有五行八作的"做把戏人"、"仙人阿猫"、"跛脚纪云"、"嗡鼻朱荣"……等等,行当不可谓不杂。如此庞杂的故人故事集在一起,怎不让我"象小时候在故乡虹桥轧市日",目不睱接呢?故此,我说看《虹川旧事》,应该象看虹桥的百科全书、吃虹桥的"八盘八"大厨呢。</h3><h3>《虹川旧事》百余篇,写的虹桥故人故事,描绘了那个时期虹桥人的生活变迁和生命经历,是那个时期虹桥的浮世绘。王星荣君善于将生活中各种纠结矛盾,从情感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而且与崇高和凄美相联系,使人在生命的苍凉和温情的幽默中产生同情共感。而他的笔调却是平静的,娓娓道来,只讲旧事,不加评判,不溢美、不隐恶,有太史公之遗风。</h3><h3>二说鲜活。</h3><h3>看《虹川旧事》,马上会有人物活灵活现地在眼前走动,会有故事津津有味地在脑中浮现。年岁大的虹桥人,会有放电影般地感觉被勾起儿时的回忆;年龄小的虹桥人,会有听书看传奇小说般地感觉被迷醉在虹桥的故人故事中。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王星荣君写的人物鲜活。比如《"百值牙科"阿发哥》:"阿发哥的牙科是百值牙科,何为百值?意思是镶个牙齿没有跑一百值是不行的。"这话,只有我们虹桥人看懂。虹桥人说"跑一百次"叫做"跑一百值"。用一个"值",就把语言写鲜活了。还有:"阿发哥来我家,(和我)两人坐下后,品茶聊天整整神聊了一天,竟然喝了六热水瓶的开水。我跟他说:大哥,你在我家聊了一天,店里来镶牙看病的几十个人等着你,你怎么办?老婆会骂你吧?阿发哥说:管其那个逼毛!吾阿爸就这样,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一句骂,把人物写鲜活了。这样的细节,书中随处可找。王星荣君写《虹川旧事》的人物,不用工笔细描,只用速写。只寥寥数语,人物就出来了。出来的人物也不是全写真,全像,只在像与不像之间。这正好"对牢"了齐白石的说画画:"作画要形神兼备,不能太像。太像则匠气,不像则妄。"王星荣君是搞书画的,写文章方面,也一样有"扣门"。</h3><h3>三说新奇。</h3><h3>《虹川旧事》中说的故人故事,时限为解放初开始,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止。这个时期正是新旧社会衔接和"文革"前后,特殊的年月就有特殊的人物和传奇。所以王星荣君写的故人故事,都是新奇、独特、有个性的,故此很有看头。比如他写的人物,有古稀之年娶18岁媛子的胡奉尘,9岁的"反革命"吴某,虹桥的"唐人"阿法、孔祥、维源、雪娒、贤土等。还有打镬灶的日高、剃头人娒怼、名医汪朝宗、乡绅张云雷等,都是很"各别"、很有个性的人物。他写的故事,有跛脚纪云的趣事、"讨饭昌林"的故事、皮鞋佬"番锅"的故事、三村锅炉飞上天、张大生药店的往事等,都很奇特、都很有趣。许多人物、许多故事,都是老辈人口口相传、人人皆知的奇人怪事。王星荣有着一个写作者所具有的深厚的生活和文学基础,又有一个写作者所具有的敏感、锐利、真实和热情,使得他对人情世故、景物风情有着细致的观察和体悟,才能在芸芸众生中捕捉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新奇的故事。都说时光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任何人都无法泅渡。但有的人可以回望,象流水一样回望。王星荣君就是一个可以回望的人。读他的《虹川旧事》,让我想起法国画家米勒的画作《拾穗者》:一个妇人低着头,弯腰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无比虔诚地拾起一个个麦穗。画家说:"生活是悲苦的,可我决不忽视春天。"</h3><h3>《虹川旧事》有无这等意思呢?我看有一点。</h3><h3>当然,《虹川旧事》中的故事还有良莠不齐的。比如有的故事还嫌简单平板点,有的好象还不能独立成篇的;作者的文笔也尚嫌单调些,有的故事尚未精心构筑……等等。这些,都有待王星荣君在今后的写作中不断提高。毕竟,王星荣君主业还是书画家。</h3><h3>不管怎样,正如孟元老之写《东京梦华录》,周密之写《武林旧事》,以及张择端之画《清明上河图》,王星荣君写《虹川旧事》,让虹桥人与许多故人邂逅,与许多往事相逢。其辛劳和功效,庶几与前三古人相仿。只不过影响、及描写的地方大小不同而已。"缅怀往事,殆犹梦也。"王星荣君深爱虹川的来路,揪心虹川的去处,用文字加画笔记下虹川的脉息和人迹,让这个浙南小镇在火急火燎的变迁中留下一点往日的衣香鬟影,其匠心其用意实在是诚可嘉勉的。</h3><h3>是为序。</h3><h3>2017年12月14日夜稿毕</h3> <h3>吴雪明先生的老照片《虹桥马路桥》</h3> <h3>谢体旺先生绘制的《虹桥居士林》</h3> <h3>温州青年画家麦浪素描作品《黄塘周宅老屋台门》</h3> <h3>乐清市社科联前主席项宏志先生为《虹川旧事》散文集作序</h3><h3><br /></h3><h3><br /></h3><h3>为历史拾遗 给布衣印花</h3><h3><br /></h3><h3>项 宏 志</h3><h3><br /></h3><h3>最近我阅读了星荣兄的《虹川旧事》微信连载,很是感动。我虽然不在虹桥长大,但虹桥给我很深的的印象,那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虹桥尚处在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我眼中的一切似乎都在那古老中的传承,看到久远的历史。此时,在眼前浮现出一幕幕旧时的情景,仿佛把我带到50年前的那个时代……。数百年来,虹桥以农贸集市闻名全省,其农贸集市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及其文化交流,使得虹桥经济活跃,文化丰富,生活多彩,出现了百工兴旺,百业繁荣的景象。同时,不同阶段、不同角色、不同形色的人物层出不穷,市井百态,五彩缤纷。</h3><h3><br /></h3><h3>星荣兄就是从市民的角度,记录了这近百年来虹桥区域出现的大小人物、街巷轶事、市井景象,特别是近50多年来的人和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刻画出富有浓郁乡土气息、时代特色的人物事件,形象清晰,犹如乐清的非遗蓝夹缬,粗布上染花乡土,其结实朴素,具有民俗感,历史沉淀感,又有美感。描写的人物有血有肉,真情实感,形象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场景。</h3><h3><br /></h3><h3>星荣兄是土生土长的虹桥人,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从点滴的见闻里积累了许许多多真实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物与景象。《虹川旧事》就是将其关注所积累的许许多多的点点滴滴旧事汇集而成。以纪实性散文的形式来叙述,她不是史书,但她比史书富有生活内容与情趣;她不是小说,但她比小说来得真实与可靠。在写作过程中采用资料考证、采访口述和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尽量客观全面准确地讲好每个故事。小说的细腻表现于作者针对主人翁内心世界的活动,围绕主题与人物个性而进行的主观刻画;而纪事散文的细腻却在于情节与景物描写的准确、真实、客观。《虹川旧事》中的那人、那事、那情、那景的描述真实客观,如老字号𡿨东兴祥糕饼店〉、〈周家老宅的百工床〉、〈栏杆桥头的豆腐脑〉、〈老菜场巷的故事〉等等,这里大多数的内容在资料和书本里难以找到的,因为她出自作者的记忆和口述釆访记录。《虹川旧事》中所记载的人物、事件与生活现象,反映了乐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地域人文性格特征,这对研究乐清历史文化和乐清社会发展的踪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虹川旧事》其内涵丰富,从民国名士朱镜宙、张云雷、胡奉尘等人物中反映民国风云,从南洋佛教领袖竺摩法师到市井小人物、小事件中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现实百态,给人以很多的思考、启发,又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遐想和愉悦。</h3><h3><br /></h3><h3>逝者如斯夫,时间如流水离我们远去。今天讲述昨天是历史;今天记录今天,到了明天,也就成了历史。在当下之时很少有人关注眼前的人和事、景与物,当人们回首时,多少人与事、物与景早已被远去的时光所淡化或消失。特别是近四十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思想观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猛烈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好多传统习惯与记忆、多少历史遗存,不知不觉地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和视野里。当后人想了解这段历史时,已是人去楼空,只剩下苍白的碎纸了。历史需要历代人去保护,历史需要历代人去续写,续写须要由同时代的人来努力,才能及时真实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这个时期的人物、事件与生活,这是每个历史时期文化人应该担负起的任务与使命,也是全社会应引起重视与关注的问题,使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得到很好的传承与记载。</h3><h3><br /></h3><h3>我相信星荣兄的《虹川旧事》问世,将在人们对地域历史文化的认识上产生积极的反响,必将带动乐清的民间力量,从事民间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特别对新中国70年以来,从民间市民的角度,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乐清的人、事、物,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乐清变化,续写乐清的当代历史。希望有更多的文史工作爱好者积极参与口述史的采访、整理、研究,以促进我市地域文化的繁荣。</h3><h3><br /></h3><h3>二零一八年五月十八日</h3><h3><br /></h3> <h3>虹桥抗日烈士陈展</h3> <h3>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胡开明</h3> <h3>四都垟,养猪娘</h3> <h3>老潘的火烧饼</h3> <h3>钓鳝鱼的"沙河仙人"阿猫</h3> <h3>虹桥街头的剃头担</h3> <h3>虹桥街头的馄饨担</h3> <h3>《虹川旧事》散文集</h3><h3>作者:王星荣</h3><h3><br></h3><h3>目录</h3><h3><br></h3><h3>一.乡贤名士篇</h3><h3><br></h3><h3>朱镜宙:中国新文化运动活跃人物<br></h3><h3>民国乡绅胡奉尘先生与居士林</h3><h3>民国乡贤倪藩庭先生</h3><h3>南阳吴鹭山先生</h3><h3>缅怀乡贤胡景韩先生</h3><h3>周禹九家族轶事</h3><h3>南洋佛教领袖竺摩法师</h3><h3>民国元老张云雷先生纪事</h3><h3>虹桥抗日烈士陈展传略</h3><h3>远征军老兵姚康民先生</h3><h3>百岁抗战老兵倪丕银先生</h3><h3>抗战老兵"参龙先生"倪学明</h3><h3>黄埔军校教官翁建勋</h3><h3>台湾政坛大佬倪文亚的故乡情结</h3><h3>红色名医汪朝宗先生</h3><h3>张大生药店</h3><h3>华侨副县长倪丕柳先生</h3><h3>从屠户到俄罗斯侨领</h3><h3>魔术布景大师周宪中先生</h3><h3>太极名师倪孔亮先生</h3><h3>东横街的尚华先生</h3><h3>淡溪水库哑炮事故中的幸存者</h3><h3>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胡开明</h3><h3>周明幸和他的温州龙华书院</h3> <h3><br></h3><h3>二.五行八作篇</h3><h3>一门双店 百年家业</h3><h3>讲传的岩楼伯</h3><h3>老银匠老徐伯</h3><h3>虹桥的泥水老司头</h3><h3>虹桥老木匠的故事</h3><h3>姚同升染坊</h3><h3>打镬灶,寻日高</h3><h3>虹桥街头的剃头人</h3><h3>老牛行里学手艺</h3><h3>菜场牙郎伯</h3><h3>闯荡青海的虹桥手艺人</h3><h3>"百值牙科"阿发哥</h3><h3>行走江湖的做把戏人</h3><h3>拾猪粪</h3><h3>四都垟 养猪娘</h3><h3><br></h3><h3>三.市井人物篇</h3><h3><br></h3><h3>苍山乌龙宫的虹桥道长<br></h3><h3>陈金德:从拳师到道医诗人</h3><h3>做媒的矮人婆</h3><h3>鸬鹚捕鱼人家</h3><h3>民间造枪土专家徐立楷</h3><h3>打肉的长人伯</h3><h3>运石子的林兴培老伯</h3><h3>讨饭头昌林的故事</h3><h3>红面希天的故事</h3><h3>姚如友的拉力器</h3><h3>虹桥的"唐人"</h3><h3>沙河的"仙人"阿猫</h3><h3>老娘舅香娒的故事</h3><h3>跛脚纪云的趣闻</h3><h3>嗡鼻朱荣的往事</h3><h3>维光饮食业的美女厨师</h3><h3>皮鞋佬"番锅"的故事</h3><h3>六房祠堂里的少林武僧教练</h3><h3>薛大匡:掌握掌握</h3><h3>虹桥的三个祥其叔</h3><h3>虹桥的捕快</h3><h3>卢友娒的赌博人生</h3><h3>虹桥三轮车夫第一人</h3><h3>白酒淘饭的奇人</h3><h3>三豹老司的踏脚车行</h3><h3><br></h3><h3>四.掌故轶事篇</h3><h3><br></h3><h3>虹桥三.八集市</h3><h3>虹桥老孵坊和镬炉的故事</h3><h3>闯南洋的虹桥人</h3><h3>虹桥电子元器件之乡的起源</h3><h3>"五军娘"祥珠嬷的故事</h3><h3>求雨记</h3><h3>丁觉慧和七村京剧团</h3><h3>唱田歌的胡定豹</h3><h3>白龙山抛歌扬天下</h3><h3>重午那些事</h3><h3>虹桥人在北京的拜师仪式</h3><h3>虹桥游乐园啤酒屋</h3><h3>损污领袖图,房屋被拆除</h3><h3>电视专题片《海湾这边是我家》拍摄始末</h3><h3>虹桥殿里画戏台</h3><h3>三村的锅炉飞上天</h3><h3>虹桥大会堂里看电影</h3><h3>九岁的"反革命分子"</h3><h3>文星街轶事</h3><h3>老陈与菲律宾美女的"绯闻"</h3><h3><br></h3><h3>五.街巷往事篇<br></h3><h3><br></h3><h3>怀念远去的河埠头</h3><h3>记忆中的洋油灯</h3><h3>淡定雅量化清风</h3><h3>老菜场的旧事</h3><h3>求雨记</h3><h3>背心上印字</h3><h3>虹桥丧葬旧俗</h3><h3>虹桥老街陆宅巷往事</h3><h3>水龙社</h3><h3>卓登铸杀人案</h3><h3>农家往事 童年记忆</h3><h3>朝西屋</h3><h3>微雕艺术家陈耀宝先生</h3><h3>我为法华寺题匾额</h3><h3>回忆儿时的年味</h3><h3>1974年12.27事件</h3><h3>捺花会和听筒摊</h3><h3>老同学相约共游菲律宾</h3><h3>孝顺桥钢炉的爆炸事故</h3><h3>苏慧廉与虹桥教堂的故事</h3><h3>姚立生老宅的故事</h3><h3>回忆虹中的"反潮流"岁月</h3><h3>虹桥打办的故事</h3><h3>我为上海酒厂做花雕彩塑酒坛</h3><h3>少年朋友铁哥们</h3><h3>“华夏民族资产解冻委员会”诈骗案侦破始末</h3><h3>先贤朱镜宙的桑梓情</h3><h3><br></h3><h3>六.美食小吃篇<br></h3><h3><br></h3><h3>外婆的米醴琼</h3><h3>捣年糕</h3><h3>栏杆桥头的豆腐脑</h3><h3>定亨麻糍脸</h3><h3>南社鲜浸粉</h3><h3>学法的鱼丸</h3><h3>蔡日升的绿豆糕</h3><h3>回春菜馆</h3><h3>跛脚学栋的豆腐干</h3><h3>街头的馄饨摊</h3><h3>尧民面摊</h3><h3>阿光汤圆店</h3><h3>老潘麻心饼</h3><h3>鲍珍桂的兰花豆</h3><h3>阿豹娘的牛肉摊</h3><h3>鸡登圆和油泡枣</h3><h3>貌桥头煎糖人家</h3><h3>东兴祥糕饼店</h3><h3><br></h3><h3>后记</h3> <h3><br /></h3><h3><br /></h3><h3>乐清著名诗人、音乐作词人、市文史资料研究会赵顺龙先生赋诗一首,赞曰:</h3><h3>读"虹川旧事"寄王星荣先生 </h3><h3>忆昔过新市,虹川似赶潮。</h3><h3>衔杯倾绿螘,煮豆话红桥。</h3><h3>寒士难留梦,诗人愿解貂。</h3><h3>呼君宜作颂,烟灶听桐焦</h3> <h3>中国书法家协会香港分会副主席、海外暨港澳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吴任先生为《虹川旧事》题跋。</h3> <h3>王星荣绘制的民俗画</h3> <h3>【虹川旧事】后记</h3><h3><br></h3><h3>2017年秋天,我把六七年前写的几篇"虹川旧事"散文发到了淡溪文联群,淡溪文化促进会会长陈友中看到,叫我继续写。于是乎,我又试着写了几篇发到微信群里,同群的温州市文联原主席刘文起老师看到后,也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并说很喜欢《虹川旧事》,每一篇都 收 藏 并 转 发。能够得到同乡著名作家刘文起老师和诗人、作家陈友中老同学的肯定与鼓励,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这一写,就停不下来了。记忆的闸门一打开,儿时的往事如电影般播放;虹桥的那些人、那些事便涌上心头,脑海里出现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那些曾经远去的岁月,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h3><h3><br></h3><h3>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写字,毛笔字和人物画是我的爱好,青少年时得到虹桥中学赵忠仁、邱有瑞、陈耀宝、徐放澜等老师的指点,后又得到漆画师张维荣先生的悉心教导,对于如何抓住人物特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虽然我也经常帮人写写卖契、分书之类的契约,并且有写日记的习惯。当村会计时帮人写过不少调解书、股份协议书之类的文书,什么会议纪录、申请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每月的会计报表甚至白喜事的讣告等,都能驾轻就熟。但我从来没写过散文、小说之类的文章,我认为自己不是搞文学的料,也没有这种灵感。</h3><h3><br></h3><h3>可能出于对家乡虹桥乡土风情的眷恋,也许是离开家乡到了南洋岛国菲律宾十年之久,思乡之绪日夜萦绕,萌发出一股莫名的兴奋,就想写写家乡的往事。可是,欲写家乡下笔难,不知如何用文字表达?看了刘文起、陈友中、南孔球三位老师的《虹桥记往》,多么朴实的语言,读来令人亲切!勾起了我的回忆,潜能一旦被激发出来,就有了创作的灵感,我用自己从小在栏杆桥头听老人们讲闲谈的亲身见闻,就用朴实、接地气的方言俚语来还原故人旧事,一进入创作的天地,文思泉涌。我每天一篇,痛快淋漓地写了120篇,约30多万字。在网上发布后,有叫好的,也有骂娘的。因为我就想写真人真事,写我熟悉的人和事,我不是小说家,不会虚构故事情节;我又不是文史专家,不想为考证一个人物的生卒年月或一件事情而活活累死。所幸,张国谦先生拉我进了乐清市文史资料研究会,让我认识了许多本市文史专家学者,这让我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知识,吸收了很多养分。我有幸成为乐清文史研究"捉漏先生"与"乐清文史活字典"称号的倪德西先生的朋友,每当我给他发一篇文章,倪先生总是很认真、很仔细的看,并指出哪个地方需要修改,哪个字写错了。尤为可贵的是,我的文章经常会出现虹桥的方言俚语,虽然知道怎么说,但这个字怎么写才规范,如何避免用"白眼字"代替,倪德西先生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对于他的"捉漏",有根有据有图文,我很佩服他的超强大脑。</h3><h3><br></h3><h3>写《虹川旧事》,我有很多人要感谢,刘文起先生拨冗为我写序,有溢美、有鞭策,让我看清自己的不足。乐清市社科联前主席项宏志先生是乐清地域人文研究的倡导组织者,对我的支持和欣赏令我感动,也为我写了序。乐清著名诗人赵顺龙先生,他特意为本书赋诗一首以表友情。我的老哥、著名书法家朱志杰先生为我题写封面书名。我的良师益友、海外暨港澳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吴任先生从香港带来两幅书法题跋。我的好友、《人民美术网》总编陈俊贤兄在北京特意为我题写扉页书名及抄录赵顺龙先生诗词作品。更让我感动的是,著名画家周明心先生,在车祸后伤痛未愈的情况下,为本书创作了漫画插图《笑谈虹川旧事》。</h3><h3><br></h3><h3>书中的一些乡贤名士,好多资料引用自乐清市政协文史委编纂的《乐清文史》,在此要鸣谢编委会及其作者,如有疏漏,谨请包涵。在本书即将结集出版之际,得到我的师兄弟、甘肃大陆桥集团董事长林贤友先生和乐清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乐清市侨商会常务副会长周明幸先生的大力支持。感谢乐清市文联、乐清市外侨办、虹桥镇党委、镇政府,虹桥文化站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以诚挚的谢意!</h3><h3><br></h3><h3>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疵谬之处在所难免,敬祈读者朋友不吝赐教。</h3><h3> </h3><h3> 王星荣</h3><h3> 二〇一八年七月</h3><h3><br></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