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乌鸫--乌鸫鸟育雏

FlySquirre

<h3>2018年4月9日-5月8日,全程跟踪拍摄乌鸫鸟育雏。并从2015年及今年最新拍摄的照片中选择近二百多幅画面和2016年拍摄到的画面,精制九十幅乌鸫栩栩如生的画面,奉献给朋友们欣赏。</h3> <h3></h3><h3><br></h3> <h3>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是鸫科鸫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常栖于林区外围、小镇和乡村边缘、甚至瓜地、亦见于平野、园圃、乔木上以及有时在垃圾堆和厕所附近觅食。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乌鸫是瑞典国鸟。(本段落文字来自《候鸟》)</h3> <h3>2018年4月9日,住家楼下邻居阳台花架里迎来了一对乌鸫鸟夫妇筑巢,开启连续四年的南方育雏生涯。</h3><h3><br></h3> <h3>自从2015年四月在此发现乌鸫鸟来筑巢育雏以来,已经连续四年有乌鸫鸟来这里筑巢育雏了。但不清楚是不是同一对乌鸫鸟,还是在此出生的小乌鸫鸟长大后回来筑巢育雏。</h3> <h3>2015年4月当发现乌鸫鸟在此筑巢育雏起,就非常关注这些小精灵们。由于小鸟儿比较敏感拍生,所以不敢近距离靠近拍摄。好在正好是楼下层的阳台,乌鸫飞来飞去觅食停留的瞬间被镜头清晰地记录下来了。成为一幅幅栩栩如生可爱的画面。</h3> <h3>前三年怕打扰小鸟儿们育雏,加上乌鸫的鸟巢正好被花盆树叶遮挡,没有机会拍摄到育雏过程和小鸟出生,有点遗憾。</h3> <h3>今年四月,乌鸫再次回来筑巢,好在今年的鸟巢上遮挡的树叶不多,正好有个相当不错发视角,让我可以在楼上清晰地记录下乌鸫鸟一个月的育雏过程,看到从孵化鸟蛋开始一直到小生命的诞生,小乌鸫鸟嗷嗷待哺,以及 羽翼丰满,走出鸟巢的整个过程。</h3> <h3>为了不打扰小鸟的育雏,上午下午各观察拍摄一次,。从最早发现三只乌鸫鸟蛋(其实有五只,因为被遮挡没有发现),到五只可爱的小乌鸫鸟出生。终于完美的诠释了乌鸫鸟的育雏故事。</h3> <h3>乌鸫雄鸟全身大致黑色、黑褐色或乌褐色,有的沾锈色或灰色。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羽是黑色。下体黑褐,色稍淡,颏缀以棕色羽缘,喉亦微染棕色而微具黑褐色纵纹。嘴黄,眼珠呈桔黄色,羽毛不易脱落,脚近黑色。嘴及眼周橙黄色。雌鸟较雄鸟色淡,喉、胸有暗色纵纹。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色。(本段落文字参考.赵正阶著:《中国鸟类志》下卷 (雀形目)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h3> <h3>大小量度:体重♂55-126g,♀84-121g;体长♂230-296mm,♀210-296mm;嘴峰♂20-26mm,♀20-28mm;翅♂138-160mm,♀140-158mm;尾♂94-130mm,♀89-120mm;跗蹠♂35-41mm,♀33-40mm。(普通亚种) (注:♂雄性;♀雌性)(本段落文字参考.赵正阶著:《中国鸟类志》下卷 (雀形目)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h3> <h3>乌鸫鸟主要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见,尤其喜欢栖息在林区外围、林缘疏林、农田旁树林、果园和村镇边缘,平原草地或园圃间。(本段落文字参考.赵正阶著:《中国鸟类志》下卷 (雀形目)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h3> <h3>近些年来,每年开春后,上海居民区的生态树林草丛中经常可以看到乌鸫的栖息,筑巢。不难发现乌鸫在草坪里抓蚯蚓的画面。</h3> <h3>乌鸫鸟也被叫做百舌、反舌、中国黑鸫、黑鸫、乌鸪。分布广泛,欧亚大陆以及中国内地各省市都有可见。</h3> <h3></h3><h3><br></h3> <h3>乌鸫每年的4~7月开始繁殖,巢大都营于乔木的枝梢上或树木主干分支处、距地面约3米,棕榈叶柄间等处筑碗状巢,以枝条、枯草、松针等混泥筑成深杯状。每窝产卵4~6枚,淡蓝灰色或近白色,缀以赭褐色斑点,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4~15天。雌雄共同育雏。(本段落文字参考.赵正阶著:《中国鸟类志》下卷 (雀形目)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h3> <h3>一个月的成长过程,小乌鸫鸟自由地飞翔了。希望它们都能健康成长,来年春回来继续筑巢繁衍下一代。</h3> <h3>版权声明:本《结缘乌鸫鸟~~乌鸫鸟育雏》全部照片来自FlySquirre(飞鼠溪)原创拍摄及后期制作。文字除注明出处外都为原创。</h3><h3>请尊重版权,切勿私自转载运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争得许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