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邮之行,感受厚重历史文化;领略自然生态风光。 一一一谨以此美篇献给高邮的四位同学

徐铀

<h1><b>  应四位同砚之邀,五月八号、九号两天,我们一行16人兴趣盎然地趋车来到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一高邮。本人孤陋寡闻,我原以为高邮就是鱼米之乡,来到这里我才知原来高邮还是中国民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集邮之乡、中国建筑之乡 ! 连五帝之一的尧也出生在此,北宋元丰七年,有“四贤”之称的孙觉、秦观、苏轼、王巩雅聚东岳庙吟诗作画、载酒论文,成为千古美谈,此更显示着高邮历史的厚重 ! </b></h1> <h1><b>  这是高邮镇国寺,2014年被列为世界遗产。该寺位于京杭大运河中间,东临市区西近高邮湖,实属龙地,今有“运河佛城”之称。镇国寺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当然了在此期间不乏若干次的修葺。</b></h1> <h1><b>  这是中国式南海观音菩萨塑像,她座落在镇国寺南的广场上,脚踏莲花高高矗立,其表镀金,通体辉煌,左手持瓶,右手执柳,“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阿弥陀佛!</b></h1> <h1><b>  镇国寺塔是唐代僖宗年间兴建,光绪32年修为七层,塔上为砖砌粉灰色的四角切尖式塔顶,上置覆钵,再上是铜制葫芦刹顶。其塔为世界遗产,曾有西塔、空塔的命名,塔高高耸立在京杭大运河中部的小岛上别具风味。</b></h1> <h1><b> 盂城驿为世界遗产,是中国邮驿“活化石”,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宋代词人秦少游有一描述家乡的词句:“吾乡如覆盂”,高邮又别称盂城。这个驿站也就成了盂城驿。古盂城驿是彰显高邮古、文、邮、水旅游特色的重要景区,我们有幸到此一游。</b></h1> <h1><b>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也是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历史开始该故道便是反映京杭大运河与高邮湖河湖关系的“活化石”。该故道纵贯高邮南北计43.6千米,许多景点涵盖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光带。</b></h1> <h1><b>  高邮古文游台闻名遐迩,北宋元丰七年,大文学家苏轼路过高邮,与寓贤王巩、本地先哲孙觉、秦观汇集于此,把酒临风、倜傥论文,当时的广陵郡守,因此题写了“文游台”三字,并由宋著名画家李伯时,作图刻于石上,成为“淮堧名胜</b><b>”,自宋以来,慕名而观的名人雅士不胜枚举,不好意思,我们也充当了“雅士”一回。</b></h1> <h1><b>  秦观,字少游,高邮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秦观性格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b></h1> <h1><b>  汪真祺,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b></h1> <h1><b>  高邮当铺,让我见识了模拟的古代典当行,此开设于清代中期,曾是乾隆宠臣和珅的私产,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典当铺遗存,200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当铺人物蜡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b></h1> <h1><b>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高邮战役)纪念馆,建在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的旧址上,蜡像制成的情景再现,让我们这些受过正统教育的老人感慨万端,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老一辈军人戎马倥偬、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现在该纪念馆已成为江苏省内重要的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国防教育的基地。作为一名爱党爱国的古稀老人,衷心地希望社会各界人士,真正地受到教育。</b></h1> <h1><b>  高邮界首芦苇荡湿地公园,是生态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这里是鱼族的世界、鸟类的天堂、水生植物的博物馆,这里湖秀水柔苇绿景奇,这里承载着人们对现代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下面引用扬州中学66届高三(5)班曹德存先生赞美家乡界首的一首七律,为该美篇添姿加彩:</b></h1><h1><b> 起伏璧湖千顷浪,</b></h1><h1><b> 摇曳芦荻万竿长。</b></h1><h1><b> 鸣鹭唤起水天恋,</b></h1><h1><b> 绒螯爬出盘碟香。</b></h1><h1><b> 鲜菱脆藕融诗趣,</b></h1><h1><b> 肥鲫青虾蕴味芳。</b></h1><h1><b> 天物湖中多佳绝,</b></h1><h1><b> 细尝慢品永吟唱。</b></h1><h1><b> 同砚们:吟诵此诗时,是否已觉得口齿留香味无穷了?</b></h1><h1><b> </b></h1><h1><b><br></b></h1> <h1><b>  高邮东湖湿地公园,坐落在高邮市马棚镇,这里水天一色、林深鸟鸣,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静谧了便更觉风轻凉爽,在这里我们似乎听到了“水清鱼读荷,林静鸟谈天”的绵绵絮语。游者如能巧遇,可见成群的野鸭贴着湖面自由自再地飞翔,且发出阵阵嘎嘎声。在这个“水乡泽国”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毋庸置疑这是我们都市人最最渴望的梦想之地,我们就是梦想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完美境界。</b></h1> <h1><b>  两天的高邮之行很快结束了,文化大餐、爱国教育、旖旎风光,美味佳肴让我们流连忘返,我们给四位主人留下的是疲惫,带走的却是浓浓同窗之情!</b></h1><h1><br></h1><h1><b>注:1 美篇中的图片来源于互联网;</b></h1><h1><b> 2 该美篇属于编辑整合作品。</b></h1><h1><b> 3 曹德存先生与我夫君何成华是十一年</b></h1><h1><b>(小学四~六年级、中学六年、文革两年)的同班同学,可谓难得。 </b></h1><h1><b> </b></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