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工 分

王水法

<h3>  那天,几个高中时的老同学相聚,无意间又聊起了小时候的挣工分。因为生长在农村,上初、高中时,又正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学业要求不象现在那么高,凡假期大都要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为家里赚取工分。说起工分,对于现在的年轻一代来说大都是一头雾水。可对于出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的农家子弟、下乡知青、与农村生活有过接触的人来说,回想起来依然是记忆犹新。</h3> <h3>  记工分通常是指1955年实行农业合作化起,至1980年实行农业大包干止。在这25年的集体生产劳动期间,农民是人民公社的社员,参加生产队劳动的结算方式是“工分”。&nbsp;</h3> <h3>  那么,生产队是怎样给社员记工分的呢?一般情况下,生产队把社员分为正劳动力和半劳动力:青壮年男社员一天三出工,早上2分,上午4分,下午4分,全天记10分,这是满劳动力的底分标准;青壮年妇女一天三出工,分别为1.5、3、3分,全天记7.5分,这是半劳动力的底分标准;老、幼、病、残的男女社员则区别对待酌情定其底分标准,再按其底分标准记分。象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学生,假期劳动一天,一般按半劳动力记分。生产队记工员当天晚上按每人的底分标准和出勤情况记入工分簿</h3> <h3>  工分的基本单位是分值,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分底,分底是评出来的。那个时代,农民评分底相对公平。挑担、插秧、割稻,老百姓心里人人都有本帐。同样是插秧,几个小后生谁快,谁慢,谁的质量好,一目了然。谁十分底,谁八分底,清楚明白。在我们当地评十分底的,还得会犁耙耕耖,样样都要会,这是一项不成文的指标。亮分底时,生产队长一提议,基本能通过。再说评定的底分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评定对象的年龄、体质等诸多因素而调整,一年一调,实行动态管理。</h3> <h3>  工分的结算方式是分红。分红的时间,一般是夏季预分、秋后决分。生产队收获的粮食,在完成上交公粮、留足种子后,才能拿出来作为社员的口粮进行分配。这些口粮要分别按当时的标准计价,计算出总口粮的总金额。总金额除以全队社员的总工分,得出工分的分值。分值乘以各个农户的工分,得出每户的金额。生产队分配给社员的口粮,一般是六四开。总口粮的60%按人头分,假如全年每人平均600斤口粮,60%是360斤,乘以各个农户的人口,即为该户的人头粮;总口粮的40%按工分分配,这部分口粮除以总工分得出每个工分应得的粮食,再分别乘以各个农户的工分,得出每户的工分粮。每户的人头粮加上工分粮,即为该户全年的口粮。每户工分应得的金额减去口粮应付的金额,是负数的农户还得出钱给生产队,是正数的农户等着领钱。一般来说,人口多劳动力少的农户要交钱,壮劳动力多小孩少的农户要分钱。通常年份,在龙游北乡一个工分值大都为0.07至0.09元,超过0.1元的几乎很少。</h3> <h3>  过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记忆。用现在的眼光看当年的记工分,谈不上科学、分值又低、分红也少,可在当时威力可不小。它直接关乎着农户的粮多粮少,钱多钱少、继而影响着农民兄弟生活状况的好与不好。</h3><div> 2018.5.1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