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相处

Cling是克林

<h3><br></h3> <h3>朋友都说我是如此幸福,入职前居然还有将近半年的假期,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可以不用早起,没有压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也这么认为,除去过年的时间,我还有近3个月的空闲,要好好计划一下,这三个月要做什么事情,去哪些地方。于是,我早早的回了津,开始着手准备各项事宜,大张旗鼓。</h3><h3><br></h3><h3>首先想到的是去互联网公司实习,心想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总能找到一个机会,可现实却是连一个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于是又心生一计,我要去旅游,去维也纳,去金色大厅,可由于签证的问题再次失败。折腾来折腾去,我的伟大计划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一次次搁浅。</h3><h3><br></h3><h3>开始我还很懊恼,费了半天劲一件事情都没干成,甚至一度萌生出"我真没用"的想法。后来慢慢想通了,就这么清清闲闲的呆着也未尝不可,这是另一种生活状态。每天早上8点起床,吃早饭,然后去图书馆读书,下午要么跑步,要么做运动,晚上再去图书馆读会儿书,回来后打游戏,直到睡觉。有时候三两天都不怎么说话,我记得上一次和人交流的内容还是:对,阿姨,我要个肉夹馍。我每天就这么漫无目的的,晃晃悠悠的过着,突然有一天,就想明白一事儿,原来每个人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不是和父母妻儿相处,也不是和同事朋友相处,却是和自己相处。<b>而与自己相处这事儿吧,说起来也颇具艺术感。</b></h3><h3><br></h3> <h3>我觉着吧,这个与自己相处,得分三个层面,<b>首先是与自己生活,其次是与自己对话,最后则是与自己和解。</b><br></h3><h3><br></h3><h3>先来说与自己生活,一个人生活必不可免的会无聊很多,没有人与你说话,没有人听你逼逼,做什么事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并且每天会剩下大量的空白时间,无所事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找点事情干,任何事情都行。跑步,阅读,这是我最喜欢的两件事,阅读和运动带给人的欢愉感不可限量。总之,不能太闲,去做点什么,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世间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你"荒废"时间于其中,去学习摄影也好,去听演唱会也好,哪怕下功夫给自己烹饪一道绝顶的美食也是极好的。<b>不管多么细致的小事,只要我们全神贯注于其中,便会觉得有趣。</b></h3><h3><br></h3><h3>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中记述了他十几年跑步生涯的感悟。东京、大阪、纽约、雅典、夏威夷,无数的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次又一次的长跑不仅是对身体体质的训练,更是对意志力的磨练。村上是三十岁之后才开始跑步的,我想可能是三十岁的他某天突然兴起想跑步,于是便穿衣出门,在家门口的街道上跑了起来。这一跑,就一直跑了下去,便未曾中断过。我想跑步对村上来说一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跑步也一定交给他许多东西,或者说这些东西是村上通过跑步得到的。而对于我们,我们也要找到某种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论这件事多么简单,多么容易,关键是要坚持做下去,某一天你会发现,嚯,原来它带给了我如此丰富的财富。</h3><h3><br></h3> <h3>其次,与自己相处的第二个层面是与自己对话。对于一个内向,不乐意与外人交流的人来说,与自己对话是其宣泄情绪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简单,直接。不用考虑别人拒绝时的尴尬,不用费尽头脑思考如何进行一段自然的开场白,更不会苦恼于究竟该怎样才能礼貌的结束一段毫无价值的对话。</h3><h3><br></h3><h3>而我作为一个话特多的人,没有什么出众的优点,唯一的技能就是会聊天儿,也爱聊天儿,跟什么人都能聊,任何话题也都能聊得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吧,越来越发现其实并没有多少人乐意听你瞎逼逼,每天学习工作已经让人异常疲惫了,有那时间人家都想让耳根子清静清静,放松休闲一下,谁还乐意再费劲听你嘚。所以,一个话多的人更需要学会与自己对话。一来是维持自己体内废话量的平衡,否则过多的垃圾话堆积在体内无法排除,一旦突破阈值会对自己身体造成不可小觑的损害;二来也是放过你的亲朋好友,让人家有个好心情。总之,无论你是内向外向,恐于说话或是擅于交际,都应找到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方式。</h3><h3><br></h3><h3>我能想到的最贴切的例子便是安德鲁 怀尔斯了。这位伟大的英国数学家于1993年宣布解决了困扰整个数学界三个多世纪的难题——费马大定理。在这之前,他在牛津大学是位默默无闻的教授,直到那一天,他惊艳了全世界。而在他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他独自一人完成的,甚至除了妻子他未曾向任何人提起过他的工作,加上修补证明的最后那一年,前前后后近10年时间,安德鲁一个人走完了这孤独的大道。</h3><h3><br></h3><h3>华尔斯曾说:在我准备开始的那天,我想过这将是件艰难,困苦甚至可能毫无结果的事,但所幸的是,我坚持下来了。我每天看着那些数字和方程,我能感受到他们在向我说些什么,我通过这些数字不仅向自己,更是同费马对话。</h3><h3><br></h3><h3>换个角度看,与自己对话就是注重生命的深度。一个人的生命不只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b>生命的广度可以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而生命的深度则会让你明白我们为什么而活。</b></h3><h3><br></h3> <h3>最后,与自己相处的第三个层面是与自己和解。</h3><h3><br /></h3><h3>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们会发现自己各个方面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想要做出改变,我们想变得更好,更完美。于是我们开始尝试,我们节食,强迫自己变得健谈,幽默,逼迫自己去旅行,去健身。我们一步步活成了我们想让别人看到的样子。在这种拧巴的生活状态下,我们越来越不安,不适,却又无法自拔。因为我们害怕,害怕看到那个孤独,内向,不完美的自己,所以宁愿一次次麻痹也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h3><h3><br /></h3><h3> 我曾提到过两个词:<b>改变与接受。</b>这是与自己和解最核心的两个部分。我们首先需要有改变之心,努力改变总是好事,这是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不甘于现状,不满于现在的自我,所以我们求变,尽自己最大气力变成我们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可是世事总是事与愿违,我们努力过,却失败了。至此,我们需要平静的接受那一个并不完美但是真实的自己,而非怨天尤人,惶惶不可终日。</h3><h3><br /></h3><h3>我是一个心态比较浮躁的人,我崇尚一颗宠辱偕忘,古井不波的心,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平常心,平常心,可每次遇事之后却还是暴跳如雷,大喜大悲。事过之后又因自己的不稳重而懊恼,悔怨,又处于无尽的责备之中。这种情形已经无数次发生,以致后来我不得不放弃这么逼迫自己。我有时劝自己说: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本该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干嘛非要装出一副人过古稀而无欲则刚的样子。这样的变化不是你说变就能变的,这种事情交给时间就好。于是,我再也不胁迫自己做如此的改变了。</h3> <h3>生活,对话,和解,这三个词蕴含了许多人生智慧,学会生活,学会对话,学会和解,这也是未来几十年中我要不遗余力去学习的三件事儿。经过这几个月的时间,我渐渐感受到何谓独处,独处的时间带给我别样的收获,借用周国平老师《人生哲思录》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b>在舞曲和欢笑声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独处中,我享受人生。</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