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盐田河

塵埃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巍巍大别山,悠悠举水河。拳拳赤子心,殷殷故乡情。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坐落着一座美丽的杜鹃花城一湖北麻城。 </h3> <h3>  这里山奇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忠勇孝善,创新奋进是这座城市的精神,也是根植于百万麻邑父老乡亲心中永恒的信念。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的麻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那个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战争年代。无数的麻城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毅然决然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了保家卫国,抗日杀敌的革命浪潮之中。黄麻起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等英雄事迹,为这片土地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传奇。</h3> <h3>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这里有着悠久的移民文化和历史,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也是许多川渝两地人民不断追寻和叩问的祖籍之地和梦里老家。历史上的麻城曾经在行政上划分了四个区,分别是位于麻城西北方向的仙居乡,西南方向的孝感乡,东北方向的太平乡以及东南方向的亭川乡。我的故乡盐田河就位于麻城东南部的亭川乡。后来又被改为麻城县东河区,建国后成立东河公社,接着改为盐田河乡。直到一九九六年撤乡设镇。</h3> <h3>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沿着北纬三十度最美红飘带一路向南,约十三公里后,就抵达了我的故乡,楚天明星乡镇一盐田河。在这里目之所及,放眼望去,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种植的大多数都是板栗树,这也是我们当地最主要的经济农作物之一。盐田河镇依山傍水,宜居宜商,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环境适合板栗树的生存与栽培。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正是当地新鲜板栗成熟大量上市的日子。这里还会举办隆重的板栗文化艺术节。板栗搭台,经贸唱戏 ,吸引着八方宾客前来吃喝玩乐。一时之间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好不热闹。</h3> <h3>  盐田河镇是一座位于大别山腹地,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的山区小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北部以龟峰山(海拔1320米,为大别山第二主峰)为界,与龟山镇相邻。东北以陡坡山为界,与张家畈镇接壤。东南以惠兰山为界,与罗田县三里畈镇,大崎镇相交。西南以白米山,石头寨为界,与夫子河镇相抵。西北隔明山水库,与白果镇相望。境内地势东高西低。一条发源于龟峰山脚下凤凰岩月华垱的小河,汇聚了数条蜿蜒流淌的溪流之后,一路向西注入了鄂东明珠一明山水库之中。这条河就是滋养和灌溉了一方水土,哺育和守护我们长大的母亲河一盐田河。从小我们就在这条河里嬉戏打闹,摸鱼捉虾。她承载了我们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位于境内最东边的惠兰山久负盛名,海拔八百五十二米,是当地最高的山脉。山上孤峰耸立,怪石嶙峋,各种野生的珍稀植被资源颇为丰富。惠兰山整体呈南北向走势,东边是罗田县大崎镇平头岭村,西边则是麻城市盐田河镇惠兰山村。此山也是巴水和举水的一道分水岭,往东过境罗田的是巴水,向西流经麻城的则是举水。最终这两条大河又不约而同的分别汇入了滚滚长江之中。</h3> <h3>  惠兰山因盛产惠草和兰花而得名,其北边的山峰玉皇顶上有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的祖师殿仙庙一座。出生于民国十年的盐田河镇栗阳河村熊家山的传奇人物,被当地老百姓尊称为“斋公”的夏至炼真人曾入驻此山,主持庙务。所以这里又被叫作谋真山,一度香火鼎盛,各地前来朝山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惠兰山顶风光旖旎,视野开阔,与北边的龟峰山,陡坡山,南面的大崎山,接天山等遥遥相望,极目远眺可将盐田河,张家畈,三里畈,龟山,白果,大崎等地诸多风光尽收眼底,有如明珠一样镶嵌在群山之中的泗泊河,双河口等库区美景更是一览无遗。</h3> <h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关于惠兰山上的传说不胜枚举,有天然形成的棋盘石,疑是下凡的仙人对弈后遗落在人间的奇珍。亦有一双神似仙人的足迹停留山顶,仿佛赤脚大仙到此一游。还有吻儿石,盐缸石,油缸石,扁担石,天鹅石等诸多造型独特的怪石参差不齐的分布于山顶,引人驻足。更有风洞雨洞据传可通江达海,令人称奇。</h3> <h3>  盐田河镇虽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偏安一隅。但此地人文厚重,翰墨飘香,耕读传家早已蔚然成风。“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也已深入人心,已成当地乡民们的共识。在这种浓郁的文化和学术氛围里,“惠兰文学社”便应运而生了。多年以来,文学社的社员们笔耕不辍,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频频见诸各种报刊杂志,业已成为麻城乃至鄂东文坛上异军突起的一股中坚力量。</h3> <h3><font color="#010101">  位于盐田河镇境内东部,始建于嘉庆六年(1801年)后重修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雷氏祠,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百亩堰村,建筑面积达一千三百多平方米的雷氏祠,造型古朴庄严,气势恢宏。殿内雕梁画栋,走兽飞禽,盘龙石柱被那些能工巧匠们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祠外青砖黛瓦,飞檐翘角,一对护门的石狮也是十分逼真,活灵活现。斑驳的墙体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精湛的技艺彰显着智慧的光芒。雷氏祠是当地雷姓族人缅怀先人,祭拜祖宗的重要活动场所,祠内的香火堂,议事厅,大戏楼,鼓乐楼及一些偏殿,耳房,边室,天井等一应俱全。雷姓是东界岭的一个大姓,乃是当地过去的一名门望族。亦如盐田河镇三星的杨姓一样。每逢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动,当地的雷姓族人便会齐聚一堂,在祠内举行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古老仪式,即“高腔走礼”通过此举来表达敬意,缅怀祖先的恩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雷氏祠是大别山地区保存十分完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也反映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当地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故有“江北第一祠”的美誉。解放前这里曾是中共麻城第一次党代会的会址,现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离雷氏祠不远,有个名为学堂畈的村庄。建国初期,村子里一个叫雷金安的人跟随作为地主的父亲雷清友,过黄州,下汉口学做窑货和丝绸的生意。后来发达了,家大业大的就有些膨胀了,吃泡面都敢加火腿了。年轻人多少有些耐不住寂寞,没事儿总想搞个大新闻。后来在其父亲的授意下拜罗田县河铺道德金门皇帝,兼凌霄宝殿左殿统兵元帅周寿禄为师。遂纠集一批地痞,流氓,反动分子,会道头目等社会闲散人员。在麻城,罗田,浠水,蕲春等地方。利用封建迷信思想和当地人的愚昧,秘密发展和组织一些反动的邪教会道门活动。并以此来对抗新生的人民政府。在会众门徒的怂恿下,雷金安甚至以祭拜先祖的名义,召集一众信徒在雷氏祠“登基称帝”并成立所谓的“道德金门开国军”(我要上天,我要和太阳肩并肩)广罗各地反动人员,迫害人民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河南,湖北以及安徽一带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后来在人民政府的打击和取缔下,该反动组织迅速土崩瓦解,作鸟兽散。当地社会又回归了久违的安宁,一首《凉凉》送给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栗阳河是盐田河镇南部的一个偏远山村。一九二一年二月,被当地百姓敬称为“斋公”的传奇人物夏至炼真人,就出生在这里的熊家山村一个普通的贫农家庭。从小命运多舛,多灾多难的斋公本名夏连山。后来在一次因缘际会之下,拜在了新洲太平寺掌教尹明清道长门下修行,道号“至炼”。由于小连山天赋异禀,聪明过人,颇得师傅的赏识。所以确认过眼神后,他经常跟随师傅云游四方,研习经法。在外的长期历练使他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道行也日渐精进。一九四四年的秋天,在师傅的授意下。夏至炼真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出任普济寺的住持。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曾经一片萧条的普济寺又重振了昔日的辉煌,香火渐盛,信徒不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后来,夏至炼真人又被邀请去惠兰山祖师殿传经布道,教化众生。他广施善缘,乐于助人,因他吃斋食素,自给自足。从不叨烦乡邻或与人争长论短,经常替人排忧解难,所以颇受当地民众的爱戴,被敬称为“斋公”。建国初期的一九五一年,由于盐田河镇当地的反动会道门活动十分猖獗。遂受到了人民政府的打击。在这次取缔邪教组织的活动中,斋公不幸受到了牵连,他被误当成反动会道门首领缉拿。后来历经波折,九死一生,饱受磨难之苦,悲天悯人终不改青云之志。一时之间名声大噪,传为佳话。最终,斋公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驾鹤仙逝。其肉身被信徒们以当地罕见的坐缸仪式,葬入家乡附近的布岱坳上的石塔内,供后人瞻仰,至此功德圆满,斯人已逝,但慈悲永存。</font></h3> <h3> 盐田河镇南冲庙社区,有一个肖家山村。过去属于东界岭管辖,后来划归南冲庙。此地与罗田县大崎镇的毛田乡接壤,两地鸡犬相闻,阡陌相通,民众往来亦十分密切。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一七八九年,鄂东有名的土豪夏映均便出生在这里。他的爷爷本是一介农夫,靠着几亩薄田,养家糊口,聊以度日。到了他父亲这一代,人品爆发,依着自己的勤勉,置办了些土地,便开始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含着金钥匙出生,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的富二代夏映均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自己的经商天赋。成年后的他接过父亲攥下来的这份家业,并充分利用周边的人脉和资源做起了生丝,桐油,药材及山货的生意。最后雪球越滚越大,终于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穷人自有穷人的欢乐,有钱人也有有钱人的烦恼。这么多钱捏在手里,却没有一个消遣的所在,也不是那么回事儿。</h3> <h3> 道光二十年,即公元1840年的一个春天。鄂东大财主夏映均去邻县的罗田看望朋友,返回来路过毛田项家河的时候,被当地的乡绅邀去看戏,以尽地主之谊“你好,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楚剧,黄梅戏,河南梆子什么的,要不要了解一下”。当时夏映均还一再表示“叔叔,我们不约”可盛情难却,却之不恭,于是既来之则安之。可这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戏唱到一半,这东道主却要求停戏,要为我们的夏财主“跳加官”。卧槽,剧本上都没有这么写呀,不行,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雁过拔毛的乡绅岂能就此罢休,执意要为他“跳加官”。于是我们的夏财主也不好再推辞,红包,打赏之类的自然是少不了的,就当“破财免灾”吧。</h3> <h3>  果然,这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可此举却引起了周围看戏的吃瓜群众的十分不满。这就好比电视剧里的故事情节发展到了高潮部分,正在节骨眼儿上。可这电视台却突然转换画面,插播了一条卖药的广告。“呔,这货什么来头,混哪条道的,有钱就了不起啊,真拿村长不当干部,跑这刷存在感来了”这些冷嘲热讽的刻薄之言传进了他的耳朵,像刀子一样的扎在我们这位老铁的心上。于是,他一气之下回到了老家,干脆来了个放飞自我。卖掉良田百亩,置办了一份很有排面儿的梨园行头,并花重金聘请周边的戏曲名角,全力打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戏班子,从此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看大戏。这就是后来想唱就唱,唱得响亮,逐渐唱响三省七十二县,被誉为“荆楚雅颂”的鄂东高腔 一 “天福泰”。</h3> <h3><font color="#010101">  盐田河镇三星社区的杨家冲村,有一座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三孔石梁桥,古色古香。桥总长为十三米左右,桥面宽为一点二米,桥基为梭形石墩,通高约三点六米。桥上建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凉亭,供来往行人停歇休憩。据传此桥为早年间由当地的一位杨姓乡贤出资所建,以方便当地群众的日常出行“停息行途客,能济雨中人”。自古以来,盐田河当地就有修桥铺路,添福添寿的说法。所以这种造福百姓,积德行善的好事,这些个乡绅贤达还是很乐意出面的。</font></h3> <h3>  于是当地百姓齐心协力,在杨姓乡贤的带领下就地取材,昼夜施工,终于修得此桥。据说该桥奠基之日,有三颗流星自西向东而来坠落于此。第二天,又有三个乞丐途经此地。众人皆称之为福禄寿“三星到宫”。所以杨姓族人就将此桥命名为“三星桥”。后来此桥屡遭毁坏,又被当地民众反复修葺,得以保存现在的样子。如今它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当地的一张名片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 <h3> 在三星桥对面的杨家冲村后山上,有一个方圆数里,大约为明末清初时期所建的古寨遗址。寨子占据着此山的制高点,寨墙高约数丈,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寨子内有塘堰,可供日常生活用水之需。据传此寨为“东山事件”中的“蕲黄四十八寨”的下围组织之一。“蕲黄四十八寨”为明末清初时期,活跃在鄂东北大别山地区的一个反清复明的组织。清朝初年,社会动荡,时局不稳。统治者入关之后,为了巩固根基,以铁腕手段对我汉族同胞实施打压和同化政策。遂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各地流民,团练和乡勇纷纷占山为王,结寨起义,以此来反抗满清的暴力统治。“蕲黄四十八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后来晚清太平天国时期,此寨又作为抵抗长毛军的避难之所继续发挥余热,直到现在成为一堆残垣断壁,被湮没在萋萋荒野之中。</h3> <h3> 盐田河镇地处群山环绕之中,河系纵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同富裕奔向小康。夕阳西下,当远去的列车把故乡的身影越拉越长,我一次又一次地回眸着家乡的方向。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深深地知道,故乡是光着脚丫子奔跑下的打谷场;故乡是盛夏躺在竹床上纳的凉;故乡是离家时母亲依依不舍的目光;故乡是过年时厨房飘出来饭菜的香。故乡是诗,不是远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