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苗族心中的始祖与天神

郑波CITY

<h3>  蚩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蚩尤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蚩尤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其活动年代大致与炎帝和黄帝同时。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九黎等部族少部分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初始的中华文明。</h3><h3><br></h3><h3> 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h3> <h3><b>蚩尤与中华民族(作者:伍新福)</b></h3><h3><b><br></b></h3><h3> 长期以来,由于封建正统观念对蚩尤的全盘否定,人们谈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源流,都只提炎、黄二帝,而从不讲蚩尤,甚至还形成这样一种错误观念:似乎正是因为当年黄帝“平定”蚩尤“乱”,才能有今天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蚩尤被视为“贪婪”、“暴戾”的化身。这完全背离了历史实际。 </h3><h3><br></h3><div><b>(一)蚩尤九黎与中华文明 </b></div><div> 蚩尤九黎部落是最先生活在我国东部黄河下游华北地区的居民,炎帝和黄帝部落则发迹于我国西部黄土高原,后来才逐步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平原。这是学术界早已形成的定论,至今也并无分歧。正因为蚩尤九黎部落长期生活于大河流域平原地带,所以较早地进入农耕定居生活;炎、黄部落在西部高原地区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畜牧生活,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平原后才转入农业耕作。蚩尤九黎部落是我国耕作农业的始创者。《管子》等先秦文献记载已证明了这一点。黄帝制伏蚩尤后,用蚩尤为“当时”之官,以明“天道”,实际上也就是不习农耕的黄帝部落,借助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具有丰富农事季节时序知识的蚩尤九黎部落,掌管天象,指导农事。本世纪50年代以来在黄河下游山东、淮北、河南东部一带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年代属距今6000至4000年前左右,其居民以农业经济为主,过着定居生活,并发掘出大量窖藏粟粒,说明粮食产量较多,已有剩余。从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及分布来看,都正好同蚩尤九黎部落生存时代和活动地域相吻合,大汶口文化应该就是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农耕稻作的蚩尤九黎部落所留下的文化遗存。 </div><div><br></div><div> 《管子》曾记载,蚩尤受黄帝之命,发葛卢、雍狐之金,制作金属兵器。此外,先秦文献还有不少有关蚩尤冶金作兵的记载。如《尸子》:“造冶者,蚩尤也”;《世本•作篇》:“蚩尤以金作兵”,或云:“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予”。在蚩尤以金作兵之前 ,炎帝、黄帝部落都还是以石为兵,以木为兵,所以历代公认蚩尤乃金属兵器之创始人。既然能冶金作兵,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无疑也会制作和使用金属工具。古代称“金”,实际是指铜,说明蚩尤九黎部落早在五六千年前已使用青铜器,比炎、黄部落更早使用金属器物,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div><div><br></div><div> 巫教,或称巫鬼教,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传统宗教,流传甚广,至今在各地区特别是南方各民族群众中仍有相当深的影响。而就其最初的渊源看,也应追溯到蚩尤九黎。《管子》所载的蚩尤“明于天道”,还有《志林》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可能就同巫师“通达”上苍神明,以及相应的巫术祭祀活动有关。《国语》说得更清楚,所谓蚩尤九黎“民神杂糅”、“家为巫史”、“民匮于祀”,即指崇奉巫师和巫术,借以沟通人神,鬼神众多,祭祀活动频繁。可见巫鬼教的这种基本特征,五六千年前已在蚩尤九黎部落中初步形成。 </div><div><br></div><div> 农耕、金属器、巫教,均肇始于蚩尤九黎部落,也可以说是蚩尤的“三大发明”。正是蚩尤九黎所创始的这些文化因素,由炎、黄部落所汲收和发扬,为整个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创造和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div> <h3><b>(二)蚩尤与苗族 </b></h3><div> 在中国现有的56个民族中,有一个民族,逆反儒家正统观念,至今仍虔诚地崇奉蚩尤为自己的始祖神和远祖英雄。这个民族就是古老的苗族。 </div><div><br></div><div> 多年来,笔者在苗族各地区的实地考察中,曾发现和收集了不少关于蚩尤的古歌和传说。 </div><div><br></div><div> 川南地区苗族传说,远古时苗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同黄帝本是兄弟,后因黄帝错怪蚩尤偷吃了“龙心”,双方发生战争。蚩尤先胜后败,被黄帝杀害。蚩尤手下的大将夸父带领苗民由北向南转移。途中夸父又被黄帝大兵用箭射死。夸父身边的壮士被推举为“路师”,在埋葬蚩尤、夸父的地方,吹芦笙、敲战鼓、吹牛角,祭奠和超度死者。然后又继续迁徙。 </div><div><br></div><div> 黔西北和滇东北苗族流传的关于蚩尤的古歌说,远古的时候,苗族居住在叫“甘扎地坝”的平原上,首领格蚩爷老(即蚩尤)带领大家开田种地,生活得很幸福。后来“沙召觉地望”(又叫“格炎爷老”,说的是指炎帝,有说是黄帝),想抢占甘扎地坝平原,于是双方发生战争。格蚩爷老英勇善战,战争持续13年,未分胜负。最后沙召觉地望用欺骗手法,杀害了格蚩爷老。格蚩爷老的子孙被迫迁徙,迁到叫“斗南一莫”的地方(意为“大江边”,有说即长江边)。 </div><div><br></div><div> 贵州关岭自治县苗族流传有《蚩尤神话》。据神话说,远古时,苗民居住在黄河边上,共81寨,苗民称自己的寨子为“阿吾八十一,”他们的首领叫蚩尤,所以又称黄河边的平原为“蚩尤坝”。蚩尤和他的两位兄长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将家乡建设得很美丽,大家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了赤龙公、黄龙公(即赤帝、黄帝)复仇,发动了战争。蚩尤率领苗民英勇奋战,累败赤、黄二公。后来赤、黄二公联合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杀了蚩尤,焚毁了81寨。剩下的苗民被迫抛弃家园,告别“阿吾八十一寨”,渡过黄河,进行迁徙。 </div><div><br></div><div> 在云南、贵州、广西其他的一些苗族地区,也都有关于蚩尤的传说,内容多有相同之处。笔者在美国访问时发现,由老挝远徙美国的苗族,也有类似的传说。在明尼阿波利斯市苗人社团的一次座谈中,两位苗族老人说,他们的祖辈传下来,苗族的祖先原住在叫“涿”(或说“涿鹿”、均苗语译音)的地方,那里的山洞有许多燕子,后来同汉人皇帝打仗,打败了才被迫渡过大江大河,进行迁徙。说的“涿”或“涿鹿”,应是今天涿鹿县;山洞里有许多燕子,可能同河北涿鹿县附近的燕山有关。这些美国的苗族老人,既不懂英语,也不懂汉语,基本上是“文盲”,他们根本不知道中国有个涿鹿县,更不用说他们的前辈。所以老挝和美国苗族的传说肯定不会是后世什么人编造的,或附会中国什么汉文献的记载。</div><div><br></div><div> 各苗族地区还有许多祭祀性活动同蚩尤有关。例如,据云南文山地区苗族传说,苗族的“踩花山”(或叫“扎山”)最初就是为了祭祀祖先蚩尤。花山场中所立的“花杆”,上面挂有一幅三尺六寸长的红布,叫“蚩尤旗”;立花杆时,主持人要念咒词,追述苗人祖先“蒙蚩尤”(“蒙”为西部方言苗族的自称),如何同汉人皇帝打仗,兵败被杀,苗人被赶跑,等等。又如,川南和云南威舍地区的苗族,至今还流行一种叫“还泰山”的祭祀活动。每年冬天(一般在年尾),杀猪祭祖,在野外山林中进行。主持人所念咒词,也是叙述远古时蚩尤同黄帝如何打仗,失败后怎样进行迁徙,等等。 </div><div><br></div><div> 湘西及相邻黔、川、鄂地区苗族,称“蚩尤”为“剖尤”。“剖”苗语是“公”(或“祖公”),“剖尤”即“蚩尤公”。传说,“剖尤”是远古苗族一位英勇善战的领袖,杀猪祭祖时首先必须供奉“剖尤”。凡人丁不兴、重病缠身,先祭三十六堂鬼,如果仍未见效,最后可祭始祖神“剖尤”。黔东南、桂北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鼓脏”时,也首先要祭始祖“姜尤”(即蚩尤,黔东南苗语音译)。 </div><div><br></div><div> 此外,苗族特别崇拜枫香树(即枫木),显然也同蚩尤有关。《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枫木,蚩尤所弃桎梏,是为枫木”。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即认为枫木是蚩尤的化身,象征蚩尤不死。湖南城步苗族有祭祀“枫神”为人驱除疫鬼的习俗。祭祀时,巫师装扮成“枫神”,头上反戴铁三脚架,身上倒穿蓑衣,手持圆木大棒,颇类传说中“铜头铁额”的蚩尤。黔东南苗族将枫木奉为始祖树,传说苗族祖先是从“蝴蝶妈妈”的卵孵化出来的,而“蝴蝶妈妈”,最初又是从枫木树心里生出来的。 </div><div><br></div><div> 从民俗学材料的各种口碑资料看,蚩尤同苗族的关系如此密切,绝非偶然,将苗族族源追溯到蚩尤九黎部落,确认今天的苗族是当年蚩尤九黎的直接后裔,是有充分根据的。蚩尤是国内外近千万苗族共同的始祖,是毫无疑义的。</div> <h3>苗绣“祖先图</h3> <h3>黄帝、炎帝和蚩尤的传说</h3> <h3><b>(三)汉族与蚩尤 </b></h3><div> 其实,蚩尤九黎不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形成汉族的最初的重要渊源。 </div><div><br></div><div> 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老大哥,是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从汉民族的发展史看,汉族的前身和主体是夏、商、周时代的中原华夏族。中原华夏族系源于炎帝和黄帝部族。</div><div><br></div><div> 黄帝先后战胜炎帝、蚩尤,战败的炎帝和蚩尤部落成员,都会有大批逃离华北平原向南迁徙的。进行南迁的炎帝部落成员,曾越过黄河、长江,进入荆、湘,今天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等就是他们留下的遗迹。这部分南迁的炎帝部落成员,后来融入了南方民族。大批的蚩尤九黎部落成员也被迫南迁,所以才有我国南方作为蚩尤子孙后代的苗族。但是就如同炎帝部落臣服和加入黄帝部落联盟一样,也有相当一部分蚩尤九黎部落成员臣服于黄帝,同炎帝、黄帝组成以黄帝为首的更大的部落联盟。如《管子》所记载的,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用蚩尤为“当时”之官;蚩尤受命冶金矿、制造兵器,辅佐黄帝征服各个“诸侯”。还有《韩非子•十过》曾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这些记载都说明,蚩尤九黎部落被战败后,确实臣服于黄帝,并辅佐黄帝征服诸侯,统一“天下”,祭泰山时,蚩尤九黎部落还组成先头部队,与“风伯”、“雨师”等部落一起,为黄帝在前面开辟道路。蚩尤九黎的这些成员,自然就逐步同黄帝、炎帝部落融合,成为华夏族和以后汉民族的渊源之一。 </div><div><br></div><div> 现今全国的汉族同胞,无论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民系、哪一个姓氏,都没有谁寻根问祖去同蚩尤九黎攀上关系的。但如果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稍作历史的考证,还是不难发现,汉民族中有不少成员,追根溯源,却是当年蚩尤九黎的子孙后代。 </div><div><br></div><div> 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辩证》(卷十九)考证“邹”、“屠”二姓时云:“谨按《壬子年拾遗记》曰:‘帝喾妃邹屠氏之地’。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邹氏、屠氏”。邓氏的这一考证说明,蚩尤被战败后,其部落成员顺于黄帝之后,有一部分被安置在“邹屠”之地,因而得姓,后裔又分成邹、屠二个姓氏。这是今天在汉族中依然存在的邹、屠二姓的最初来源;《古今姓氏辩证》引唐《元和姓篡》曰:“蚩”姓,“蚩尤之后,以国为氏”。罗泌《路史•蚩尤传》亦云:中原地区“后有蚩尤”,即以蚩尤为姓氏的民系;宋郑樵《通志略》卷二《氏族二》载:“黎氏,字亦作犁,子姓侯爵,商时诸侯。《风俗通》云:‘九黎之后’。《尚书》:‘西伯戡黎’。亦见《毛诗》。今潞州黎城县有黎侯故城,是其地……今岭南多此姓。”据郑樵考证,商朝有诸侯黎氏,为九黎之后,其封地在潞州黎城县,即今山西省黎城县。可见商周时代,山西东南部黎城一带居住着许多九黎的后裔。郑氏还指出,当时(即宋代)中国岭南,即五岭以南地区,也多有黎姓,说明黎氏后代唐宋时有不少已南迁至两广地区。</div><div><br></div><div> 中国汉族的姓氏繁多,难以胜数,其中还有哪些姓氏源于蚩尤九黎,现已无法一一加以考究。但从上所引材料看,至少汉族的邹、屠、蚩、黎等姓确为蚩尤九黎的后裔。无论姓氏多少,均足以证明,涿鹿之战后,被打败的蚩尤九黎部落成员有相当一部分加入了黄帝部落联盟,并逐步融合,成为后业华夏族和汉族一部分。所以说,蚩尤九黎不仅是苗族的先民,同时也是汉民族最初的渊源之一;蚩尤是苗族公认的始祖,同时也应尊为汉族始祖。这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实际。</div><div><br></div><div> 既然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的创造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最初均渊源于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集团,那么将蚩尤与炎、黄同列,共尊为中华民族的三位始祖,乃是顺理成章的事。“炎黄文化”、“炎黄子孙”之类的提法,确实有片面性,也不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当然也没有必要代之以“炎黄蚩文化”或“炎黄蚩子孙”。我看还是提“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子孙”为宜。(伍新福/文 禹海君/编辑)</div><div><br></div><div>参考书籍:</div><div>《尚书•周书•吕刑》</div><div>《大戴礼记•用兵》引孔子《三朝记》</div><div>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见《丛书集成初集》。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见《丛书集成初集》。</div><div>《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玄女战法》。</div><div>《太平御览》卷七十八。</div><div>《太平御览》卷十五。</div> <h3>  <b>我们苗族的祖先名叫“蚩尤”</b></h3><div><b> 他勇敢无比</b></div><div><b> 生就一副铁骨钢头</b></div><div><b> 箭射到蚩尤身上不是折就是弯</b></div><div> ——湖南苗族《祖先歌》</div><div><br></div><div> 蚩尤是中外苗族普遍认同的人文始祖。“祭尤节”是苗族传承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已被贵州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div><br></div><div>史料考证</div><div><b>蚩尤与炎帝</b></div><div> 蚩尤与炎帝的关系相当复杂,说法各异。一种观点认为,蚩尤可能一度臣属于炎帝或曾经加入以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但后来蚩尤与炎帝发生激烈冲突,并大败炎帝。</div><div> 以夏曾祐、丁山、吕思勉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认为蚩尤即炎帝。他们以《水经注》对涿水的记载为主要根据,考证出蚩尤、黄帝对战的“涿鹿”和炎黄对战的“阪泉”实为一地。两次大战实为同一次,而蚩尤与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为图腾,这与蚩尤在后世的图腾形象一致。</div><div> 而另一种观点提出,蚩尤为炎帝之后。二者属于同一部族,均为部族或其首领的称号。则黄帝先在阪泉之野击败炎帝部族,蚩尤部族作为炎帝后代,为报仇而与黄帝大战于涿鹿,战败之后,首领擒杀,部分族人则归顺黄帝为臣。</div><div><br></div><div><b>蚩尤与黄帝</b></div><div> 在长期以 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中,一向强调“正统”观念,史家又多有“ 成王败寇”的传统。 黄帝战蚩尤逐渐被描述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代表,流传甚广。</div><div> 在非儒家文献如《逸周书》、《山海经》中对蚩尤与黄帝交战的描述则相对客观。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对蚩尤多有同情,而谴责黄帝。</div><div> 另外,蚩尤与黄帝的除敌对关系外,还可能有过臣属关系。黄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属冶炼,辅佐少昊。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黄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战国时代的韩非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更具神话色彩。</div><div><br></div><div><b>蚩尤与九黎和三苗</b></div><div> 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议。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div><div> 但是多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九黎和三苗并无渊源。</div><div> 另一种解释是,蚩尤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共同称号,因而既是炎帝后裔,又是两皞集团首领,也是九黎之君,后来三苗集团也加以袭用。</div><div><br></div><div><b>蚩尤与东夷</b></div><div> 今人常称蚩尤是东夷的首领。其实“东夷”是商、周时代“华夷五方”格局形成后的称呼,时代较蚩尤晚近得多,或曰东夷乃蚩尤之后,更为恰当。</div><div> 蚩尤败于黄帝,族人四散。后世可能与之相关的民族有苗族、汉族、羌族等。</div><div><br></div><div><b>与苗族的关系</b></div><div> 根据一些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尤是苗族的大祖神,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一些学者特别是苗族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br></div><div><br></div><div><b>与汉族的关系</b></div><div> 蚩尤败后,部分族人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部分华夏族,以至当今汉族的先民。一些汉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关,如邹、屠、黎、蚩等。<br></div><div><br></div><div><b>与羌族的关系</b></div><div> 根据《后汉书·西羌传》,三苗部分族人向西迁徙,若承认蚩尤与三苗的关系,蚩尤也可能是羌族的先祖。<br></div><div><br></div><div><b>与高句丽族的关系</b></div><div> 东夷的分支东北夷,可能和后来的夫余乃至高句骊有关。<br></div> <h3>蚩尤 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h3><div><br></div><div>蚩尤传说是我国著名的古史神话,它产生于远古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丰富。</div><div><br></div><div>传说中的苗族先祖蚩尤及其部族九黎随着势力的发展壮大,与黄帝集团和炎帝集团相遇在古冀州涿鹿之野,并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涿鹿大战,九黎部族惨败,其首领蚩尤被杀。战败后九黎余部开始南迁。一支迁到武陵山区(今湘、粤、川、黔边区),是今操东部方言的苗族;一支迁往雷公山区(今黔、湘、桂边区),是今操中部方言的苗族;一支迁往乌蒙山区(今黔、滇、川边区),是今操西部方言的苗族。</div><div><br></div><div>从17世纪开始,西部方言苗族的一部分陆续迁往东南亚。20世纪70年代,又有一部分东南亚苗族迁往美洲、澳洲和欧洲。由于数千年的迁徙,使苗族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分布局面;又因为生活于高山深谷,相对的封闭隔离,使苗族从三大支系衍生出众多复杂各具特色的小支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0多个支系。</div> <h3>苗族迁徙图</h3> <h3>蚩尤传说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他在苗民心中是最尊贵,最高尚的天神,各地苗民对蚩尤大神充满了敬意和自豪。苗民们千百年来通过形式各异的宗教仪式、生活习俗以及服饰语言诠释延续着这一传说,直到现在,一些传统风俗和民间节日仍与蚩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解释了苗族的族源,成为苗族对祖先历史的共同记忆。<br></h3><div><br></div><div>苗族川黔滇方言区,流传有“格蚩爷老”的传说。“格蚩爷老”又译“格蚩尤老”(苗语滇东北次方言:GidChibYeulLaol),“格蚩”,意为爷爷、老人,“爷老”是英雄之意。</div><div><br></div><div>黔东南、广西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鼓藏”时,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div><div><br></div><div>黔南也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的故事。</div><div><br></div><div>云南马关、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风俗,贵州黔东南台江施洞一带地区叫“采鼓“,雷山、丹寨等地叫“踩芦笙”,传说此风俗与蚩尤关系密切。当时蚩尤率领苗民抵抗黄帝东进,失败之后退入深山。为召集四方苗人,蚩尤在山上树起树杆,系上腰带,令男女青年围绕花杆歌舞,吹奏芦笙。热闹的聚会吸引了众多苗人,并重振旗鼓,重新投入战斗。此俗后成为定期的歌舞盛会,成为苗族传统节日。</div> <h3>跳 月</h3> <div>苗族传统的父子连名制也能追溯到蚩尤,如西江苗族子连父名世系,从蚩尤到1732年清朝开辟苗疆“化外生苗之地”时,共285代。蚩尤以下世系为:傍蚩-立傍-树立-水树-尼水-矿尼-金矿-土金-玉土-田玉-十田-种十-春秋-种春-耕种-尤耕-马尤-鸡马-丑鸡-甲丑-秀甲-花秀-先花-乾先-坤乾-丙坤-乙丙-哉乙-养哉-谷养-山谷-坡山-羊坡-青羊-草青-台草-鲜台-太鲜-仲太-相仲-和相-立和-主立-善主-奇善-穷奇-货穷-盛货-文盛-盖文-亥盖-神亥-思神-考思-河考-沃河-唐沃-力唐-合力-谷合-胡谷-叭胡-喇叭-金喇-元金-哈元-飞哈-虎飞。<br></div><div><br></div><div>苗族服饰上的纹样则记录了他们一路从东方迁徙而来的足迹,并代代传承。湖南湘西苗族古歌《鸺巴鸺玛》唱道:原先住在“灰一样”,“糠一样”的大江边(即黄河边),被欺辱,才迁到楚地,才迁到洞庭湖边,才迁到花垣崇山……</div> <h3>列祖列宗秀</h3><div><br></div> <h3><b>提到苗族,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神秘的巫蛊之术 ,或是精妙绝伦的服饰,亦或是热情好客的人民?苗歌里的传唱就讲述着苗族的历史:</b></h3><div><br></div><div> 你就要出嫁了</div><div> 带上妈妈和你一起绣的嫁衣</div><div> 千言万语都绣在你的嫁衣上</div><div> 你要讲给你的孩子孩子的孩子</div><div> 蚩尤是我们的祖公</div><div> 我们远古的家园在长江黄河下游的地方</div><div> 蚩尤公打黄帝炎帝先胜后败</div><div> 拖儿带女过黄河过长江来到现在的地方</div><div> 小鸟曾衔灵芝救了我们的先民</div><div> 我们不能忘了小鸟的恩情</div><div> 苗龙在头顶盘飞</div><div> 守护着先人迁徙的队伍</div><div> 底边的边纹是东方故园老房子长条石砌的基脚</div><div> 中心的花纹是苗家故土连片肥沃的土地田园</div><div> 我们的祖奶奶们在路上不忘用绣花记事</div><div> 黄线是黄河</div><div> 蓝线是长江</div><div> 绿线就是沅江</div><div> 一朵朵牡丹花记住那是先民经过的洛阳城</div><div> 你要记住我们的祖先是蚩尤</div><div> 还要记住我们的英雄张秀眉</div><div> 他为了苗家英勇不屈</div><div> 记住我们从东方来的路1</div> <h3><b>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饕餮纹是蚩尤神徽</b>(作者:杨培德)</h3><h3><br></h3><h3>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认为,从良渚文化的祭坛和祭天的玉琮,说明良渚文化最早进入了方国时代。 </h3><div><br></div><div>怎样解读良渚玉琮上的饕餮纹?浙江社科院的史学家陈剩勇,在《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认为,研究良渚文化,必须解读良渚玉器上饕餮纹的来龙去脉。</div><div><br></div><div>他说:“良渚文化墓中出土的玉琮、玉壁、玉钺等玉器,……器表饰有八组雕刻精致的兽面纹(饕餮纹),引起了考古学家注意</div><div><br></div><div>其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的一件被考古学家誉为“琮王”的玉琮,其器表所饰的“神人兽面神徽”(饕餮纹),恰恰就是三代(夏、商、周)青铜鼎上饕餮纹的最完整的原型。” </div><div><br></div><div>他还说:“瑶山遗址11号墓出土的另一件桥形玉璜,……下弧缘的窄面用浅浮雕法琢出四个龙首形装饰,犹如传世的蚩尤环。” </div><div><br></div><div>对三代鼎上饕餮纹如何解读,宋罗泌在《路史*蚩尤传》作了这样的解读:“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鼎)多著蚩尤之像。”这是说夏、商、周鼎上的饕餮纹是蚩尤像,也即是蚩尤神徽。 </div> <h3>苗族男子的羽毛头饰与良渚饕餮纹中的羽毛头饰</h3> <h3>夏、商、周鼎上饕餮纹 与 苗绣简化饕餮纹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