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往石门夹山寺,是因为李自成。</h3><h3> 闯王李自成兵败后的归宿,史学界尚无定论,主要有二说:一为通城说,认为李自成在1644年溃逃至湖北通城九宫山被乡民误杀(也有认为是自谥),殁年三十九岁;二为夹山说,即李自成没有死,而是逃到湖南石门夹山寺禅隐,法名奉天玉大和尚,卒于1674年,终年约七十岁。</h3> <h3> 夹山说来源于何璘。据《湖南通志》载,乾隆十一年(1746)澧州知州何璘,因修澧志,经过一番考证,撰《书李自成传后》云:"李自成实窜澧州。因旁询故老,闻自成由公安(今湖北公安县)奔澧(今湖南澧县),其下多散亡,至清化驿(今澧县境),随十余骑走牯牛坝(今临澧县境),复弃骑去,独窜石门夹山寺为僧,今其坟尚在云。"</h3> <h3> 巧的是1994年2月,夾山寺附近一村民在挖菜窖時偶然挖到一塊銅牌,上刻「奉天玉詔」四字。經過鑒定,此銅牌糸明末清初之物。「詔」歷來為皇帝專用,絕不可能是一個普通的奉天玉和尚所能擁有的,唯一的解釋就是此和尚絕不普通。崇禎16年,李自成在起義過程中,曾自稱「奉天倡義大元帥」,與奉天法號相合。載我來的的士師傅說得更玄乎,夾山寺不可輕易動土,一動則會暴雨傾盆,若无神灵断不会如此。</h3> <h3> 其实,夹山寺闻名于世的另一缘由是碧岩禅学缘起于该寺。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圆悟克勤大师住持夹山寺时,在碧岩方丈室编著了10卷本《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称《碧岩泉》,被誉为天下"禅门第一书"。当然这个不是我今天的话题。</h3> <h3> 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撇开是否为李自成禅隐之地不说,其久远的历史和宏大的规模,就很值得一观。唐代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佛教禅宗南派青原下第四世善会大和尚获赐领众僧开山建寺,享有"三朝御修"的盛誉,被贯以"楚南名刹"。远远望去,整个夹山寺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h3> <h3> 寺前有山门殿,重檐红墙金瓦,中门上方镶嵌有赵朴初题写的"夹山灵泉禅院"寺名。</h3> <h3> 进入山门,面前便是一泓清池,名为南清池,又称放生池,约三、四亩大小。池中乌龟锦鲤沉浮游走毫不惧人。居中一座九曲桥将池辟为东西两半,桥南曲北直,中有六角凉亭,名南清亭,可倚坐小憩或凭栏观鱼。侧旁尚有假山,花草丛生。桥头两侧对称建外形一致的八角重檐小楼钟楼、鼓楼。</h3> <h3> 寺中古木众多,一两个成人合抱不下的香樟、枫木比比皆是,高达数丈,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给人感觉不像佛家禅院,倒像江南大户人家园林。</h3> <h3> 过桥便有一全木质构架建筑,正门上悬"天王殿"匾,居中供奉弥勒金色佛像,东西两厢是四大天王。</h3> <h3> 弥勒身后便是护法使者韦陀殿,直立的韦陀一身戎装手执金刚杵甚是威严。韦驮的金刚杵是有讲究的,若是双手合十,金刚杵搁在臂上,则表示该寺是十方丛林,可接待云游僧人和居士,若一手握杵触地一手叉腰或双手扶杵触地,表示不予接待,云游僧人和居士尽快离去,若是左手握忤指天,表示可短期接待少量云游僧人和居士。此处的韦陀则是一手叉腰一手扶杵触地,表示外来僧人居士概不接待。</h3> <h3> 天王殿后乃大雄宝殿,赵朴初所题巨幅铜字匾悬挂两重檐之间,供奉汉白玉石质释迦牟尼佛雕像,童男童女相伴左右,两厢泥塑彩绘十八罗汉尤为精彩,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h3> <h3> 从侧旁拾级而上,则是夹山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建筑大悲殿,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了。大殿外形乍看上去与常见的佛殿并无二致,砖木结构,歇山重檐式,仔细一看其实有很大的不同。大殿前檐东西两侧无立柱,而是两堵呈四十五度角的山墙,这种形制的佛殿在其它地方没鲜见。殿前墙壁上分别嵌有康熙年间的《重修夹山灵泉功德》碑和道光年间的《重修夹山灵泉寺》碑,均为楷书阴刻,记载了夹山寺的兴废与奉天玉大和尚与该寺的渊源。</h3> <h3> 东侧墙壁中的《重兴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因立于康熙44年,故又被称为"康熙碑",系奉天玉大和尚死后三十年的追记,碑文写道:因明朝末年的战火,这里几乎成了废墟。奉天玉和尚从四川来到这里,怕寺庙就此没落,于是便住了下来。几年之后,夹山寺就蔚为壮观了。西侧墙中的《重修夹山灵泉寺》碑,被称为"道光碑",碑文如此记载:顺治初年,一个叫奉天玉的和尚来到此处,招收了众多徒弟,寺庙的衰败得以彻底改変。</h3> <h3> 大悲殿后约十米处,为法堂,堂中供奉地藏王菩萨。再后则为金殿,结构和规模与法堂相似,分上下二层,上层为藏经阁楼,下层供夹山寺祖师及历代名僧塑像,之所以称为金殿,便是因为当过四十二天大顺朝皇帝的李自成亦即奉天玉大和尚在此修行,意为金銮殿。</h3> <h3> 据说李自成化名奉天玉大和尚在夹山寺家隐禅的一大证据,是发现了他所建的秘密行宫-地宫。地宫位于法堂、金殿东侧,有通道连通两殿,由议事堂、寝宫等组成。一般的寺庙不可能也无必要修建此等机密场所。</h3> <h3> 禅院最高处,矗立着一座七层高塔,名灵泉宝塔,高四十七米,底层四方形,内置楼梯旋达顶层,为供奉僧侣故人灵位、承办亡灵超度等法事之地。</h3> <h3> 夹山寺左侧山坡有奉天玉大和尚墓。墓为一墓三穴,右穴是座化缸,中间是骨灰坛,左穴只剩下若干碎瓦片。</h3> <h3> 1980年5月夹山林场工人整地时在墓旁不远处挖掘出一座野拂石塔,系整块青灰砂石雕凿而成,圆顶,塔身呈鼓型,高一点六三米,直径九十厘米,塔上阴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野拂维禅师塔,康熙壬午年四月吉旦。"野拂曾"化"得大批钱财使夹山寺"兴复旧观",最后圆寂于慈利县万圣庵,为奉天玉大和尚门徒。《重兴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载"……是年冬,则野拂大和尚由鼎州(今常德)而来,投老人披剃。"据考,野拂即李自成的侄子李过,字补之,他为了孝守师父陵寝,才立此生塔。自然此塔被看做李自成在夹山寺出家的最有力的佐证。</h3> <h3> 1992年,石门县政府投入资金,按清朝澧洲知府何璘亲临夹山勘访所记述的原貌,对夹山寺进行修复重建,同时在奉天玉和尚墓基础上建成闯王陵园供人瞻仰。</h3> <h3> 李自成之死成谜,一是这件事本身就扑朔迷离难以说清,二是寄托了人们对于李自成这个风云人物的一种善良的愿望,希望他好好活着,能够守终正寝,至少不希望他就那么窝窝囊囊地死去。</h3> <h3> 在众僧婉转而悠扬的诵经声中,我缓缓步出山门,生也好死也罢,渐渐地一切又归于平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