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你说,我这里有什么?”</p><p> 苏轼拍着自己浑圆的肚皮,问他的侍妾王朝云。</p><p> 还能有什么?俗士肯定会说:饭呗!苏轼生活的朝代,还没有生物这门学科,人体结构怕是没几个人能说得清楚,能答出一肚皮锦绣文章的似乎更贴切风雅。</p><p> 王朝云偏着头,朝苏轼挤挤眼,俏生生地回答:“我看呀,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p><p> 苏轼哈哈大笑。瞧,被人懂得的滋味就是这么爽!</p><p> 大家是不是对王朝云的回答表示跪了?你想想,苏轼乃旷古奇才,他身边的人焉能是庸脂俗粉?!</p><p> 有这朵解语花在旁,苏轼被流放的日子想必会好过很多。</p><p> 苏轼的一生确实不容易。但他用他的豁达和风趣,硬是将苦难的日子过成了诗,千百年来这些平凡的日常依然在史册中闪闪发光。</p><p> 能让庸常的日子开出花来,苏轼的豁达与情趣至关重要。</p><p> 一次,苏轼写信给佛印说:我现在修炼到了上乘功夫,什么排挤,打击,名利……这些俗物都不能将我的心惊动半亳——完全像个卖萌等夸的孩子。</p><p> 谁知佛印不懂苏轼的风情,硬生生干巴巴地奉上一个字:“屁!”</p><p> 这下苏轼可炸毛了,当即气咻咻地坐船过江去找佛印理论。</p><p> 先是一通劈头盖脸地兴师问罪:哦,你不表扬我鼓励我倒也罢了,居然如此伤害我,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p><p> 佛印款款抹去脸上的口水,安静得像个美男子,低眉颔首,深情吟诵:“八马不动风,一屁打过江!”</p><p> 正在气头上的苏轼闻听此言哈哈大笑:知我者果然佛印也,我的修行果然屁一样,得,啥也别说了,回去继续修炼去。</p><p> 苏轼能有如此人生态度及后来的文学高度,与一个地方密不可分。</p><p> 这个地方就是“东坡”。</p> <p> 元丰三年正月初一(公元1080年),苏轼被差吏押解至黄州。此前,苏轼的人生如同过山车,因文名动天下,后又因诗深陷囹圄,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如果不是遇到大赦天下,他的小命早玩完了——真是成也文章,败也文章。</p><p> 因生活艰苦,住处简陋,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二年,他的好友马正卿为他向州府求得东门外原先用于驻兵的一块50亩的营地,用来开垦,以增加一些收入。</p><p> 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地啊?因荒弃已久,布满了荆棘瓦砾,要想开垦成可耕种的田地,难度可想而知。</p><p> 迫于生计,这块地倒激发出了苏轼昂扬的斗志,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地开出来了。但想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种出庄稼,用苏轼的话来说,就像是要刮龟毛来织毡毯一样不容易,而且由于一开始时年头不好,经常大旱,苏轼不得不常常精疲力竭地释耒叹息。</p><p> 但苏轼是何许人?他刚刚经历过人生的大劫,几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所以这点小事对他来说,那都不是个事。再加上他聪慧过人,所以不久他就将这块地规划布置得有模有样了。他根据地势高低干湿,有些地方种稻,有些地方种麦,还栽竹、养鱼。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他甚至在五亩桑园的空隙处种上桃树和茶树。</p><p> 苏轼所开辟耕作的这块地,就叫“东坡”。</p><p> 在开辟东坡的第二年,即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苏轼在东坡选了一块地方,亲自设计,修建了几间小屋,因它在大雪中完工,苏轼命名它为“雪堂”,并手书“东坡雪堂”悬于屋内。在雪堂周围,苏轼亲手种植了柳、松、桃、茶等。</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不苟且,不放弃努力,善待自己就从善待自己的身体开始</span>——这就是苏轼的人生哲学。</p><p> “东坡”,是苏轼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他在亲自耕作中,心一点点放低,在慢生活中,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慢下来,也没什么不好,既然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至少要把当下规划好,经营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p> <p> 苏轼在东坡漫步赏花,思考人生,并为东坡写诗、撰文,并自此称自己为“东坡居士”,希望自己能像东坡的石头道路一样坚</p><p> 硬。</p><p> 在谪居东坡期间,苏轼除劳作外,把更多精力倾注于读书和学术研究中,完成了《易传》九卷和《论语说》五卷,并开始第三次手抄《汉书》。</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时间用到哪儿,哪儿好看。</span></p><p> 一次,一位名叫朱载上的客人来访,见苏轼正在手抄《汉书》,大为吃惊,认为如此琐碎的工作完全是在消磨时间,“不,它们全刻在我的脑子里了。不信你挑一个字,我即可说出它在哪一页哪一段,并把这一段给你倒背如流!”朱载上来了牛脾气,果真挑出一字,结果真如苏轼所言,不服,再挑,依然同上。朱载上一溜小跑往家奔:妈呀,吓死宝宝了,比自己聪明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比自己努力得多,哪有脸闲逛,赶紧爬回家抄书去吧!</p> <p> 其实,初到黄州时,苏轼也想不开。</p><p> 自己因“乌台”诗案,几次死里逃生,都是莫须有的事,却陷入如此境地。他曾说过自己此时的状态“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还说“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内心的愁苦伤痛之深可略见一斑。</p><p> 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在闲暇时又开始研究佛法,并寄情山水,心情慢慢有所好转。</p><p> 在东坡韬光养晦的苏轼,因其闲散豁达,思想深度的变化,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词作,有的可谓他的巅峰之作。</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果然,上帝关上门,却为你打开一扇窗。</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定风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span></p><p>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及那首名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产生于此时。</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念奴娇·赤壁怀古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宋 · 苏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span></p><p> </p><p> 可以说,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五年(公元1080年2月到1084年4月),政治上被打压,人生极不如意,但也是苏轼在文学艺术创作上收获颇丰的五年。与以往的词作成就不同,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创作呈现出的是全面开花的局面,不论诗词、散文、赋、随笔、文艺评论还是书法、绘画以及学术思想等等,均有大量作品,都达到了新的高度。</p><p> 东坡,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了苏轼。</p><p> 东坡的生活经历对苏轼的影响非同小可,它还间接奠定了苏轼的吃货地位。</p><p> 他在黄州吃山肴野蔬,不禁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清欢没什么不好,虽平平常常,但吃得踏实。轰轰烈烈的人生才如同足踏云间,一脚踩空便会万劫不复。</span></p><p> 人生总是喜怒无常,当苏轼认为自己此生必定老死黄州时,却接到一纸调令:“苏轼量移汝州(今河南临汝)为团练副使”。神宗甚至在手札中还说苏轼:“人才实难,不忍终弃”。</p><p> 于是苏轼不得不挥泪告别当地的朋友、百姓,还有他亲手建造的雪堂和东坡。当他渡过长江,于黑夜中行走在武昌山上时,听到从黄州传来的几声鼓角,回望东坡,不禁潸然泪下。</p><p> </p> <p> 因路途遥远,波波折折中,还未到汝州,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3月5日,神宗驾崩。</p><p> 苏轼的人生也有了180度的大反转,他华丽逆袭,官职步步高升,直至翰林学士。</p><p> 苏轼这一时期的生活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文学创作却乏善可陈。</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生难得两全,有得必有失。</span></p><p> 终因树大招风,苏轼的快意仕途因朋党之争而宣告结束。</p><p> 公元1089年,苏轼自求调任,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在阔别杭州十五年后再次来到西子湖畔。</p><p> 他刚到这个地方就遇到了因春水大灾引起的米价狂涨。苏轼上书请愿,并展开了积极的医疗救灾工作,还从政府财政拨款,自己捐出个人积蓄黄金50两,在市中心众安桥附近建立了“安乐坊”——这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公立医院。</p><p> 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苏轼疏浚西湖,并由此诞生了一个著名景观“苏堤”。</p><p> 在杭州任职的苏轼依旧是两袖清风,可他是一出了名的吃货,尤其爱吃肉,每天无肉不欢,有佐证哦: </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span></p><p> 啥意思?</p><p> 苏轼得了红眼病,医生告诫,勿吃辛辣油腻之物,尤其要戒肉。臣妾做不到啊!——苏轼说我本人没意见,可我的嘴巴它不答应啊,因为病是眼得的,咋能厚此薄彼呢?</p><p> 还有一次,苏轼居然在诵经时吃肉,被小和尚发现了,小和尚不干了,你这不是有污圣地、有污圣经吗?苏轼忙表示:那我漱漱口再诵行不行?啥,不行?老子还不念了,你爱咋滴咋滴吧!剩小和尚一个人在风中凌乱。</p><p> 可当地肉太贵了,这可馋坏了苏轼。正好老百姓因感激送给苏轼几头猪,可是当地没人吃猪肉。</p><p> 这么鲜肥的滋味,你们不吃,我吃!</p><p>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p><p> 不止东坡肉,还有东坡鱼,东坡肘子……嗯,苏轼发明的美食真是太多了!再写下去,哈喇子怕是要把纸背都浸湿了哟!</p><p> 自此,苏轼彻底开启了吃货模式,逛吃,逛吃。</p><p> 随着宦海沉浮,他在连接三道谪令时来到了惠州,立马就爱上了吃河豚——毒死也要吃,吃了被毒死,人生才不辜负这上苍赐予的美味。</p><p> 他吃荔枝。有诗为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宁愿鼻血长流,也得先让嘴过足瘾。</p><p> 苏轼的乐观豁达便是如此不羁。</p><p> </p><p> </p> <p>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2月,苏轼在惠州的白鹤居落成大喜,苏轼满心欢喜,可仅仅两个月后,苏轼却又被流放儋洲(今海南岛儋县)。</p><p> 当时的海南岛可不像今天一样是大家向往的旅游胜地。那时候被流放那里,仅次于满门抄斩。</p><p> 这一次艰辛的旅途中唯一的亮色便是两个垂老投荒的难兄难弟——苏轼、苏辙在广西藤县的重逢。他们在路旁的一个小饭铺用餐,粗劣的饼子,苏辙难以下咽,苏轼却甘之若饴——他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也都像对待这个饼子一样风轻云淡地将它咽下去。</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他咽下去的是苦难,养大的是格局。</span></p> <p> 流落荒岛后,苏轼再次以残年余力盖起了新居“桄榔庵”。</p><p> 岛上的生活极其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夏无寒泉……”</p><p> 可这都难不倒苏轼。</p><p> 还好有东坡在前。</p><p> 苏轼将东坡从惠州“搬到”儋州——种地,种药材,打柴,制墨……劳动之余,读诗作文,苦中作乐,并教当地居民学习耕作,还为了那些崇拜敬仰他的学子辛辛苦苦地编写教材,并尽量做到因材施教。</p><p> 而他仍一如既往地将吃货精神进行到底。</p><p> 没肉吃不是,那就吃海鲜吧。</p><p> 他发明了蚝蛎的吃法:“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之,食之甚美,未始有也。”(《食蚝》)</p><p> 并告诫朋友说:你们可别乱说啊,恐怕那些北方的人听说了,都要求到海南来,那时咱可都木的吃了!</p><p> 在海南,苏轼将苦难的日子过成了诗。</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span></p><p> 喝醉了,找不到家了,因他的家在牛栏的西边,只好寻着牛粪的足印走。</p><p>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驾崩,大赦天下。苏轼在这年的5月,8月,11月,连接三条诏令。最终诏令他可以任意择地而居,这标志着苏轼的流放生活彻底结束,他重新获得了人生自由。</p><p> 怎奈人生无常。苏轼在辗转去常州的路途中,一病不起,终于放下尘世中他留恋着、羁绊着的一切,撒手西去。</p><p> 一颗巨星陨落了!朝野震动,天下震动。呜呼哀哉,呜呼哀哉!</p><p> 我们来温习一下苏东坡的人生成就。</p><p> 苏东坡不单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是一个全才,在诗、词、文、书法、学术思想、文艺评论等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医药、史理、军事、音乐、教育等方面也有一定研究,在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p><p> 他,</p><p> 唐宋八大家之一;</p><p> 在散文方面,和欧阳修并称“欧苏”;</p><p> 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p><p> 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p><p> 在书法方面,被尊为“宋四家”之首;</p><p> 在绘画方面,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p><p> ……</p><p> </p><p> 苏轼的人生因“东坡”而更加厚重,并从此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p><p> 我们的人生因有东坡相伴而格外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