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5月10日 晴</h3> <p class="ql-block">今天吃早餐的时候,同桌的教研室王建民主任,望着盘里的玉米,不由得感慨:看到玉米,我就想起了苦难的童年。张勇股长随口接到:一出门,乔山就映入了眼帘。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的,竟然凑出来一首小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米</p><p class="ql-block">看到玉米,我就想起了苦难的童年。</p><p class="ql-block">一出门,乔山就映入了眼帘。</p><p class="ql-block">朋友呵!</p><p class="ql-block">童年的玉米可没有如今的香甜。</p><p class="ql-block">乔山也不再过去的伟岸!</p><p class="ql-block">昨日的昨日,如在眼前。</p><p class="ql-block">和在玉米中,咀嚼在唇齿间。</p><p class="ql-block">无限的思绪流溢在心田。</p> <h3>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文字游戏,却灵活主动的反映出我们这段学习的现实:无时无刻,不被南通感染着。不知不觉间产生了一种情绪的萌动,诗意的晕染。就像是一株株悄悄绽放的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h3> <h3>是呀,这掩映在绿树浓荫 ,逶迤绿水旁的南通大学,还有一个个或简朴厚重或美丽现代的中学启迪着我们浪漫而敏感的心扉。</h3> <h3>今天上午到南通市东方中学学习。</h3> <h3>首先听缪建峰老师讲了《河中石兽》。看到缪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展现石头移动的过程的时候,突然间想起昨天在南通大学听老师讲互联网+时代,VR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由的感慨,如果,学生在上课时借助虚拟技术,临场感知一下,效果会不会出奇的好呢?真的希望信息化尽快进入我们的课堂。</h3><h3>无独有偶,今天下午,丁卫军老师讲,互联网+时代,微写作的展开方式。利用微信群跟帖和生成简书转发至微信圈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玩微写作,收效让人震撼!</h3><h3>南通学习之行又一启示:做一个敏感的语文人和紧扣时代脉搏的实践者,你就能创造难以置信的奇迹。</h3> <h3>这次来南通,一共听了三堂《河中石兽》,每堂课出发点和展开方式都不一样,切身体会到了同课异构的奇妙。</h3><h3>印象最深的是,张杰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技巧。他以我们习惯性对“纪”的读音导入一下子就找到了本文的中心句,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引导学生找到我们常常忽略掉的第四人物“众、尔辈”这些人还包括在坐的每一个我们!让人悚然一惊,当时就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平时功课做的还是不足啊!</h3><h3>同课异构的妙处也许就在此处:彼此观摩,彼此发现自己思维的短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h3><h3>真理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中产生火花,进而光彩夺目的吧!</h3> <h3>下午,听丁卫军老师讲《改造写作教学》,老师例举出来的学生写作的现状真的是触目惊心!其实很多时候 ,我们也是清楚明白的!只是有点应对乏力,但今天,确实有拨云见日之感!</h3> <h3>丁老师说:“语文老师,真是太苦了,有时候要蹲下来抱抱自己,给自己鼓鼓掌!然后放飞情感和思绪,让课堂充满诗意!”,这篇《孔乙己》的诗意呈现就是完美的一笔!<br></h3> <h3>生活中不乏灵光一闪的时刻,把它记下来吧!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也具有了诗人的气韵!丁老师以及他的学生们就是这样的!</h3> <h3>今天,最动情的一刻莫过于此时了:鸦雀无声的讲堂里,斯琴高娃,用她饱含沧桑的声音动情的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一群离家在外的成年人,一群多愁善感的语文老师,一段让人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文字,一个情义浓厚的声音……令人鼻头发酸,潸然泪下,甚至是低声啜泣!</h3><h3>丁老师以此诠释:声音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会直达心灵的深处。无需繁琐的语言去讲解,这段视频就足够了!</h3> <h3>美丽的风景,</h3><h3>浓厚的风情,</h3><h3>现代和传统在这里碰撞,</h3><div>思辨的火花在这里蓬蓬勃勃的张扬,</div><div>压在心底的情感被慢慢的引导、释放、泛滥出气场。</div><div>来自北方的我们也被激发出了曼妙婀娜的才情!</div><div><br></div><h3><br></h3>